來源:拇指醫藥
文:稿王
明明被打得生疼,卻還不許哭。家長教訓小孩時的一幕,第二輪「4+7」集中招採後正在製藥企業間上演。
前幾天有媒體爆料稱,集中招採後,第一家發布裁員令的企業誕生:賽諾菲宣布,解散相關產品的銷售團隊。
根據上海陽光採購網9月30日公布的採購中選品種表,賽諾菲的當家產品波立維(通用名:硫酸氫氯吡格雷)入選,分得寧夏、山東、廣東、湖南、江西、山西、內蒙古、貴州8個省份的市場份額,中選價格是每片2.544元。而此前在醫院及藥店銷售時,波立維的價格普遍在每片20元左右。
流血拿下市場後,銷售團隊立刻遭殃?賽諾菲方面10月21日出面澄清稱,公司並未解散相關產品團隊。不過10月22日,網上就有一份賽諾菲協商裁員的補償方案流出,名稱冠以「協商解除的優惠方案」。
(網傳疑似賽諾菲解聘方案的截圖)
方案顯示,經濟補償金按照2019年8月底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計算,額外補償為N+3個月基本工資,社保公積金及商業保險均截止到今年11月30日,員工可以應聘其他事業部崗位。
這份資料暫時尚未獲得賽諾菲的認可。不過這倒是符合政策對全國集中招採制度設計的初衷。醫藥行業整體重塑正在悄然進行,這一次沒有誰哭爹喊娘,大家都是打落門牙往肚裡咽。
從解散方案的提法來看,賽諾菲對媒體的回應也符合事實:「解散產品團隊的媒體報導不屬實」。畢竟公司還安排了轉崗、協商解除勞動關係等方式,並不能算「解散」。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賽諾菲已經開始「撤了」。
按理說,賽諾菲是全國集中招採的「贏家」,根據上海陽光採購網9月1日公布的集中採購量計算,賽諾菲拿到的上述8省、自治區75mg氯吡格雷的70%市場容量,一共是6600萬片(做個圖表)。按照其每片2.544元的入選價計算,採購金額為1.68億元。
按照集中招採政策,招採入選企業佔有70%的市場,其餘30%的市場其他企業可參與競爭,但價格應與招採價格「相當」。
有研究機構樂觀地認為,未入選企業全國30%的市場空間,也足夠其生存。其實這30%也不容易獲得,地方上已經有落地政策開始執行了。江蘇太倉在10月22日下發通知,醫保目錄內凡是集中招採的品種,均以中標價加成15%作為醫保支付上限。也就是說,終端銷售價格也很難像過去一樣。
氯吡格雷的市場集中度還算高,全國只有4家大企業瓜分市場。這四家中有三家進入全國集採,誰能保證剩下的那一家能夠在30%的市場縫隙中活下來?
因此在招標報價過程中,賽諾菲豁出去了。2.544元這個價格比第一輪4+7時,入選的信立泰氯吡格雷仿製藥還要低。信立泰當時報價為每片3.18元,直接把其他競爭者擠出了11個城市的集中招採。而這次賽諾菲則幾乎以最低價,把信立泰擠了出去,另兩家供應商是石藥歐意和樂普藥業。
這麼狠是有原因的。業內早就傳出:賽諾菲因未能在第一輪4+7中入選,喪失了11個城市的市場,導致杭州工廠幾近癱瘓。如果這次還不能入選,波立維可能面臨無法銷售的危險。而該廠生產的另一大產品厄貝沙坦也同樣在招採目錄中,如果兩者皆失,賽諾菲杭州工廠真的將徹底陷入絕境。
賽諾菲原本在杭州半山有一個工廠,但因城市發展和環保壓力,2009年時公司選擇在杭州濱江高新區建立新的生產基地。賽諾菲杭州新廠投資2.7億元人民幣,2012年落成,使用全套智能數位化管理系統,並獲得歐盟的GMP證書。
杭州工廠設計產能為1.6億個包裝單位,主要生產波立維,也包括其他一些藥物,如安博維(厄貝沙坦)、泰索帝(多西他賽)和樂沙定(奧沙利鉑)。波立維無疑是其主力產品,按照其產能推算,賽諾菲杭州工廠有年產10億片波立維的能力。
這樣一個大型生產基地如果斷炊,對賽諾菲的打擊可想而知。微觀經濟學告訴我們,產品價格只要能夠覆蓋可變成本,此時資本家雖然虧損,但還是會繼續生產,因為停止生產的話固定成本得不到補償。
現在的賽諾菲肯定沒有在「一個很舒服的階段」:對外需要維持國際製藥巨頭的良好形象,積極參與投資所在國的醫藥市場,造富當地人民,同時追求企業社會責任,為當地創造就業;對內,曾經承諾「5000人醫藥代表規模不會改變」,卻又無法承受4+7帶來的痛。
即便是流血應標,賽諾菲依然是痛苦的。
米內網數據顯示,2017年時波立維佔氯吡格雷近60%的市場份額。同年,從PDB樣本醫院的數據推算,氯吡格雷全國銷售額超過100億元。換句話說,賽諾菲每年賣波立維的收入超過60億元。
賽諾菲2019年一季報的數據也可以印證這一點:2019年前三個月,也就是4+7正式執行前的最後時光裡,波立維在中國市場上銷售額為2.86億美元,約合20億元人民幣。這樣算下來,波立維全年銷售額妥妥超過60億元。
而如今,賽諾菲拿下的只有區區1.68億元的市場,而且甭管心裡多麼不樂意,面上還得陪著笑臉供貨。這番苦楚,大概只有中年人能懂。沒辦法,刀刃向內,從自己身上要效益吧。
不光是賽諾菲一家如此,最近醫藥圈有個說法是:4+7中標和沒中標的企業,都在開始裁撤醫藥代表。
量不足,價還提不高,沒中標的企業自然是無望再參與競爭,裁員勢在必行。而那些入選中標的企業,由於採用固定價格直接供貨,而且連供貨省份都已經確定下來了,醫藥代表也變得沒有更多價值。
與賽諾菲不一樣,北京嘉林藥業在近期公開宣布解散阿託伐他汀的銷售團隊。嘉林藥業此次沒有入圍中選名單,而此前嘉林曾是4+7的阿託伐他汀獨家中選企業。
為何嘉林藥業選擇不參與此次全國招採?從公司的經營數據就能看出原因。未入選時的2018年上半年,嘉林藥業實現營業收入16.61億元;4+7之後,嘉林藥業2019年上半年收入9.22億元,下滑44.5%。利潤從2018年上半年的4.42億元下滑到2019年同期的2.57億元,下滑45.48%。
繼續保留銷售團隊,除了增加成本之外,提供的邊際效益已經微乎其微,果斷砍掉才是上策。好在嘉林採用的是代理模式,砍掉的不是自己的手指,也不算疼。
但對於大多數自建團隊的外企來說,裁撤銷售團隊和醫藥代表,等於在向自己的全球運營模式開戰,難度可想而知。
賽諾菲第一個哭出聲來。還有很多企業都不敢放開了哭,在人前還要裝出一副笑臉來,說自己毫髮無損,利潤能有保障。這是在騙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