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飛渡》這篇課文至少不下上了5屆學生,那時更多關注的是人和動物和諧共處,生命的傳承,動物的天性感動天,羞愧人!
今天偶提「斑羚飛渡」,又將其和人類生命傳承聯繫起來:延續、平衡、發展、壯大。的確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有資格活下去,更有力量把生命傳承下去,所以老斑羚選擇犧牲自己,傳承生命。
這一些都感同身受,但今天又將它和「孝」相連,又給了我一次新的信念衝擊。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見聞,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遊問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說文解字:孝,義為子女背起老人……
所有這些都意為子女必須先照顧好老人,所以才有了「賣子養父母」的典故。不過與他相對應的還有那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傳承。
當代中國的夫婦,特別是70後80後的,往往上有老下有小,常常為了照顧老人,為了撫養小孩,唯獨忘了自己。當一個人失去了愛自己的能力的時候,又如何贍養老人,又如何傳承下一代?
之前我也是那個為了「上有老,下有小」,完全遺忘了自己的那個人,那段時間,是人生最灰暗的時段,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最後還是沒有挽留住母親的生命,那時我願意拿我10年的生命,換母親的10年,但畢竟生命是不可交換,那份愧疚感和負罪感一直在心中生根發芽。我當時看到最多的是母親對生命的眷戀,對生的渴望,還有就是對我們的擔憂。母親囑咐我:一定要好好過!當母親彌留之際,握著母親的手,我告訴她:我會照顧好這個家,照顧好父親,照顧好妹妹,從此後我會為自己而活。聽了這些,母親雖然不舍,但還是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是的,在老人眼裡最大的孝,不是給他們多少錢,也不是有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而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過得比自己好,一代更比一代好。
是呀,要經歷過多少之後,才會發覺,只有自己好,才有能量去照顧老的,才有能量去撫養小的。我們在照顧老人的同時,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孩子的成長,真正的孝是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好,讓自己有愛的能量。
所以,當代的孩子出現了問題,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問題。之前我總會在孩子身上找問題,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後來才明白,孩子的問題只不過是那個膿包的痂,真正的根源是他們的父母,或者是他們父母、上輩父母之間的連結。是的,沒有從父母那邊得到滋養,何來自己人生的深度,更不用說高度、寬度和圓潤度了。
是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當我們的身份定位改變了,未來的人生目標改變了,待人接物的態度改變了,思維方式改變了,內心的情感改變了,所有的感覺也就變了,外面的世界一定也改變著。所有美好的投射,都因自己的心而變得更美!所以還是那句: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俞陶一萱寫於20151004
後記:
一晃五年過去了,一直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5年前的覺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越來越有溫度。當我足夠愛自己的時候,所有的奇蹟都在發生,最終把自己當做這個世界的寶的時候,世界才會把你當做寶。自己活得幸福的時候,身邊的人才一天比一天幸福。五年前的一個決定,一份覺察,持續的行動,把幸福當做生命的終極目標,帶著幸福,向更美的未來輕身前行。
俞陶一萱 20200924
假如這篇分享對你有所觸動,邀請可以動動手指關注和轉發哦。謝謝!
感謝知足常樂大哥拍的美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