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發現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
本報杭州4月21日電(通訊員夏學民、周國平 記者陸健)中華斑羚是一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近日,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宣布,在浙江仙居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已多年不見的中華斑羚。據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站站長翁錢塘介紹,浙江省林業局專家4月16日到保護區收集紅外相機數據,從多個相機取出的存儲卡上,驚喜地發現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中華斑羚,視頻時間分別為2019年11月19日、11月20日、12月8日和12月9日等。中華斑羚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易危物種。
-
浙江仙居發現中華斑羚,攀爬懸崖如履平地,網友推測雲豹或藏林中
仙居國家公園是浙江省罕見的「物種基因庫」和「天然博物館」,裡面生活著322種野生動物,其中就有20多種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還有中國八大未破解的古文字之一的「蝌蚪文」。仙居國家公園裡到處都是懸崖峭壁由於這裡人跡罕至,今年開春以來,先後發現好幾種珍稀野生動植物!
-
...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
【新加坡南部海域發現粉紅色海豚】14日,一隻粉紅色海豚出現新加坡南部海域,由於靠近海岸遊泳線,被網友上傳到社交網絡。罕見的粉紅色海豚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Sousa chinensis),又稱中華白海豚,屬於瀕危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也被列為「易危」等級。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也常見於中國東海。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海南鸚哥嶺12種動物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中新社白沙8月27日電(記者 張茜翼)記者27日從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迄今該保護區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
浙江台州仙居內發野生老虎是真的嗎?
「在仙居縣城邊上的宏大中學邊上,以西姑山為中心方圓5公裡範圍,有老虎出沒一母虎三小虎,是真的前幾天陸交凹村民去噴楊梅發現後從山上跑回家後報案110不信有虎,一天後經微信傳出,林業局第二天去合實,確認是真的,並按上監控,昨天下午又有東張村民看到,也跑回家,請大家不要**,小心在周邊不要隨便上山玩耍
-
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兩種鰩魚成最瀕危海洋物種
國際海洋新聞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
安吉發現植物新記錄,屬國家珍稀瀕危物種!
近期,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溼地與野保中心工作人員首次發現兩種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在我縣的分布新記錄,分別是連香樹科植物連香樹、蘭科植物象鼻蘭。生在山谷邊緣或林中開闊地的雜木林中,海拔650-2700米,主要分布在山西西南部、河南、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四川。據《浙江植物志》(1992-1993版)記載,本種在我省僅產於臨安。此次發現於我縣龍王山。淡紫色橫紋的花朵成串排列,蕊柱細長帶有鉤頭,好像捲曲的大象鼻子,這就是象鼻蘭名字的由來。
-
內蒙古額爾古納發現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沙狐
12月2晚間,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政府獲悉,該市發現一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沙狐。 據介紹,最早發現這隻沙狐蹤跡的是該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張淵,他在當地黑山頭鎮草原上近距離拍攝到沙狐的照片。 「照片中的沙狐憨態可掬,十分招人喜愛。」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發布2015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近日發布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被調查評估的海洋物種中,其生存狀況喜憂參半,為全球海洋生物保護敲響了警鐘。本次更新的紅色名錄顯示,一方面,得益於各沿海國家保護力度的加強,一些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度捕撈和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非法貿易和外來物種入侵,一些海洋生物則瀕臨滅絕。
-
松茸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即使松茸價格下降,也並未改變其瀕危的事實。松茸一直是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近日,首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松茸保鮮期只有3天,曾大量出口日本等地。今年,受疫情影響,出口困難,加之陰雨天較多,松茸產量高,造成價格大跳水,但這並未改變松茸資源銳減的現狀,日漸枯竭。
-
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鯨類恢復初見效
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雲南巧家縣五針松成全球最瀕危物種
中國園林網9月24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昭通巧家縣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主辦並於今年9月6日至15日在韓國濟州召開的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由8000多名科學家在48個國家搜集了眾多的動植物資料,公布了全球100種最瀕危物種名單,巧家五針松榜上有名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儒艮瀕危度上調至最高級別
(觀察者網訊) 據日本共同社12月12日報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11日更新了匯總世界瀕危物種的紅色名錄,將棲息於衝繩的儒艮瀕危度上調至最高級別。 儒艮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大型哺乳類海洋生物,屬於海牛目、儒艮科。體型呈現紡錘狀,體長一般約2.4-2.7米,是堅定的「素食主義者」,主要以海草為食。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熊貓不再瀕危 降級至易危
澎湃資料圖 今天(當地時間9月4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美國夏威夷宣布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變為易危。「中國的保育努力證實了我們可以扭轉瀕危物種的命運。但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組負責人簡· 斯瑪特說。
-
重慶渝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這一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動物!
微萬州消息,近日,萬州區林業局在萬州區王二包自然保護地,用紅外線自動相機成功拍攝到林麝的影像資料,是重慶渝東北地區首次發現林麝的活動蹤跡林麝(學名:Moschus berezovskii),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重慶範圍內數量已不足百隻。林麝體型不大,體長不足1米,性情機警,高冷孤僻,多在清晨和傍晚單獨活動,活動隱秘性極強,主要棲於針闊混交林,少量分布在大巴山和金佛山地區,能夠成功拍攝到實屬難得。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雪豹保護級別由「瀕危」調整為「易危」
央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基於新的可用數據,雪豹被從瀕危(EN)類別,調整為易危(VU)類別。「瀕危」或是「易危」這些類別,是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分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48年成立,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1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加入。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為題,在一版刊發了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迄今已有12種珍稀兩棲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消息。 報導提到,科學家們首次在海南發現了小姬蛙屬的德力小姬蛙、馬來稜皮樹蛙,並首次發現並命名了鸚哥嶺樹蛙3種新記錄種。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2004年7月,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面積50464公頃,為海南省陸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