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有多致癌?IARC結論引質疑

2020-12-06 果殼網

(撰文:譚語)

3月20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報告稱,草甘膦「很可能」對人類致癌。據稱,該評價由來自11個國家的17名專家審定,將發布在IARC第112卷論文集。該報告再次引發業內對IARC致癌評價的質疑。

IARC是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一個專門癌症研究機構,主要使命為進行和促進對癌症病因的研究,並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癌症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工作。該機構還負責編纂關於各種因素提高患癌機率的專題論文集,這些因素包括化學品、混合物、輻射、物理和生物製劑以及生活狀態因素等。長期以來,各國的衛生組織都依靠該論文集作為控制致癌因素的科學基礎。

自1971年以來,IARC已發布111卷論文集,對約970個藥劑和物質進行了評估,其中超過470個被確認為對人類致癌、很可能致癌或可能致癌。

IARC將致癌物質分為四類。1類:對人類致癌;2類:可能對人類致癌;3類:不明確是否能對人類致癌;4類:不太可能對人類致癌[1]。其中第2類又細分2A和2B,2A為很可能對人類致癌 (probably);2B可能對人類致癌 (possibly)。

香菸、酒類飲料、中式鹹魚等被列入1類,更多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被列入2類,即可能對人類致癌物,包括咖啡、鹹菜、銀杏提取物,蘆薈提取物(化妝品)、手機的無線電波等,甚至理髮師、消防員、乾洗業、油炸食品廚師也被歸為其中。(更新:2016年6月,IARC宣布將咖啡移出2B類致癌物名單,歸為3類。)

2014年4月,IARC的諮詢小組在推薦2015-2019年評估主題時,將農藥確認為「高優先級」,並隨後向相關專家(截止2014年7月)和相關研究(截至2015年2月)提出請求提供針對大量有機磷殺蟲劑和除草劑(二嗪農、草甘膦、馬拉松、對硫磷和殺蟲畏)的證據。

這些殺蟲劑和除草劑於3月3-10號在IARC的會議上被審查,草甘膦由此被列入2A等級,成為「很可能對人類致癌物」。

「有限的證據表明,除草劑草甘膦可能導致非霍奇金淋巴瘤。同時,有充足的證據可以證明草甘膦對實驗動物致癌。」IARC在其報告中稱。

而這一結論與農藥殘留聯合會議(JMPR)得出的結論相反。JMPR是一個專家活動團體,由世界糧農組織(FAO)和WHO聯合管理,他們發現草甘膦「不太可能致癌」。

草甘膦是否致癌?

草甘膦是孟山都公司於1971年開發的低毒性、易溶解的廣譜除草劑。1974年,孟山都公司以「農達」為品牌,首次商業化推廣該產品。目前,草甘膦是世界上應用最廣、產量最大的農藥品種,年銷售值高居農藥之首。2000年,孟山都草甘膦專利到期,眾多國家的農藥生產廠家都參與生產草甘膦原藥。其中,中國是草甘膦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 

草甘膦的作用機理為通過限制植物中一種特異性酶(EPSP Synthase)的活動,抑制雜草生長。由於這種酶在植物中分布廣泛,且對於植物芳香族胺基酸的合成是必須的,因此通過使用草甘膦,農民可以控制大部分田間中的雜草。由於人與動物體內不存在這種酶也沒有相應的胺基酸合成途徑,所以草甘膦只會作用於植物。

事實上,在應用過程中,草甘膦始終受到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美國農業部(USDA)、歐盟委員會、WHO等眾多機構的全面審查[2]。

EPA曾數次對草甘膦進行致癌評估。1985年,EPA將草甘膦劃為C級,「可能致癌」。1991年,重新評估後,EPA將草甘膦調為E級,即「不對人類致癌」。

IARC稱綜合考慮EPA及其他最近顯示草甘膦致癌研究為陽性的報告,判斷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草甘膦對實驗動物致癌。「草甘膦也可破壞人類細胞的DNA及染色體,儘管細菌測試的結果為陰性。」IARC在報告中說,「一項調查發現,噴灑草甘膦配方後,附近居民血液中標記的染色體損傷增加。」[3] 

而2014年1月,德國聯邦風險評估所(BfR)為歐盟完成的長達4年的草甘膦評估發現,「草甘膦不太可能造成人類致癌的風險」[4]。他們審查了所有IARC考慮的數據,並加上更多其他的數據。

IARC致癌評價引質疑

IARC的致癌分級依據是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與致癌強度或對人類的實際威脅程度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對於2A類的分級,IARC定義為有限的證據表明很可能對人類致癌,即:與癌症有聯繫,但不排除其他致癌的解釋。 

事實上,IARC的評級一直飽受詬病。國際流行病學研究所(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y Institute)的Joseph K. McLaughlin和Robert E. Tarone曾撰文批判IARC因其流程和表現出來的偏見而導致致癌「假陽性」的判斷[5]。

比如,咖啡被歸類為2B「可能對人類致癌」等級,但流行病學的重要證據表明咖啡很可能並不引起人類癌症。

IARC也曾明確表示,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罹患腦瘤。隨後又稱,不能確定使用手機會引發腦瘤。

此次,IARC將草甘膦列入評估範圍,卻忽略了更多毒性更大的其他除草劑。

對於草甘膦的致癌評級,「相關的科學數據被排除在審查之外。IARC收到並選擇故意忽視大量科學研究(特別是遺傳毒性研究),這些研究支持草甘膦對人類健康沒有風險的結論。」 負責全球法規和政府事務的孟山都副總裁Phil Miller博士回應稱。

IARC評級還有一個隱患是忽視了劑量。劑量決定毒性,劑量越大,接觸的時間越長,患癌症的概率也越高,但仍然不一定致癌。比如剩飯菜中的亞硝酸是明確的致癌物,但正常食用劑量很低,遠低於暴露劑量,因此不會有顯著的致癌性。而IARC並未給出草甘膦致癌風險與暴露劑量的定量關係。

「草甘膦對人類或任何其他動物無毒,只有相對較高的劑量才會出現急性反應,」佛羅裡達大學園藝學教授Kevin Folta博士說。

他指出,草甘膦的半數致死量(LD50)約為5000 mg/kg。也就是說,體重200磅(約90千克)的人,要喝下兩磅(0.9千克)41%濃度的商業濃縮劑才會有50%的致死率。

IARC報告不提劑量,也沒有草甘膦致癌風險與暴露劑量的關係數據,因此並不具備實際指導意義。就比如,花生和玉米中的黃麴黴素都被認定為致癌物,如果不談劑量的話,花生和玉米都沒法吃了。

再者,安全並不等於絕對沒有風險,很多時候風險可測可控也是一種安全。相對於其他毒性更大、汙染更嚴重的除草劑,草甘膦在農業領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即便有風險,但只要嚴格按照規範使用,風險仍然在可測可控的範圍內。

IARC旨在維護人類健康,對致癌性歸類傾向嚴苛可以理解。但是,「和食品安全一樣重要的問題結論必須無偏見,縝密且基於遵循國際公認標準的優質科學。」 Phil Miller說。IARC基於只持續一周的會議、根據有限數據的審查就對草甘膦做出評估,是否過於草率?

況且,歸入「很可能」或「可能」致癌級別的化學物質很可能將遭遇「有罪假定」,這對公平和基於科學安全的爭論沒有幫助。(編輯:Ent)

原文發表於《科學新聞》科學新聞2015年3月刊 農業生物,經授權全文轉載。

參考文獻

  1. http://monographs.iarc.fr/ENG/Preamble/CurrentPreamble.pdf(p.22-23)
  2.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83840
  3. http://www.glyphosate.eu/regulatory-documents/regulatory-documents
  4. http://www.iarc.fr/en/media-centre/iarcnews/pdf/MonographVolume112.pdf
  5. http://www.bfr.bund.de/en/frequently_asked_questions_on_the_health_assessment_of_glyphosate-127871.html
  6. http://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2/1/11.full

相關焦點

  • 姜韜評IARC草甘膦報告醜聞:精心策劃的預設反轉立場研究不可靠
    國際癌症研究諮詢機構(IARC)的這個草甘膦報告工作組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就人類流行病學、動物實驗證據、致癌機理的實驗室研究三個方面的證據進行對草甘膦的致癌可能進行評估。其中的動物實驗結果評估小組給出了草甘膦「有可能致癌」的結論,從而使得總體結論是「有可能致癌」是充分的了。
  • 草甘膦致癌疑云何時休—新聞—科學網
    先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斯諾縣高等法院法官駁回了孟山都的訴訟,在該訴訟中,孟山都抗議將草甘膦列入加州已知致癌物清單的提議;後是孟山都科學家被爆曾代筆草甘膦對人體無害的論文。 雖然上述兩項事件目前尚無定論,但曠日持久的草甘膦致癌之爭又起波瀾。在經過了長期的使用和科學評估之後,草甘膦致癌疑云何時才能徹底消除?
  • 建議收藏|IARC更新癌症相關致癌因素名單
    但應當注意,在本次IARC公布的致癌因素中並沒有包括遺傳特徵、生殖狀況和某些營養因素。  參考文獻:  List of classifications by cancer sites with sufficient or limited evidence in humans. https://monographs.iarc.fr
  • 加州將草甘膦列入致癌物,對轉基因爭議有啥影響
    此次裁決僅是漫長的行政程序中的一環,最後結果還尚未可知,據悉,相關草甘膦生產商不服判決還將上訴。致癌說:孤證造就的反轉危言草甘膦學名N-(膦醯基甲基)甘氨酸,能殺死幾乎所有的植物,業界將這類除草劑叫做「滅生性除草劑」或者「非選擇性除草劑」。但這不代表草甘膦能殺死一切生物。
  • 酒中的草甘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重要的是,他們在文章中表明該方法達到了質譜的靈敏度,這種結論是錯誤的。ELISA是敏感的,但通常不像質譜那樣敏感,畢竟質譜使用完全不同的物理方法進行檢測。ELISA也存在交叉汙染問題。用於測量草甘膦的生物樣品,無論是ELISA還是質譜,都需要經過仔細的樣品製備過程,以避免與樣品中的任何其他物質發生交叉反應,例如常見的胺基酸甘氨酸,它看起來與草甘膦非常相似,並且含量高得多。但作者沒有提供有關所用樣品製備的任何細節。這些問題使得很難對結果充滿信心。我們之前已經看到過這種情況,聲稱檢測到母乳中的草甘膦,這種情況是無法重複驗證的。
  • 專家:相比其它除草劑 草甘膦的安全性是最高的
    4月,加拿大衛生部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在完成了對草甘膦全面、為期多年的再評估後,批准了含有草甘膦的產品繼續在加拿大境內進行銷售和使用的延續登記申請。PMRA公開了其草甘膦的再評估決議摘要報告:草甘膦不具有遺傳毒性,不大可能會給人類帶來致癌風險;草甘膦在膳食(食物和飲用水)中的殘留量不會給人類帶來健康風險。
  • 美國化工理事會呼籲全球領導者針對IARC故意篡改數據採取行動
    華盛頓2017年10月23日電 /美通社/ -- 美國化工理事會(ACC)總裁兼執行長卡爾-杜利(Cal Dooley)就路透社(Reuters)調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頗有爭議的專著112(Monograph 112),發表以下聲明。
  • 中國常見,檳榔致癌成分首次確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評估結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評估,由於提神、上癮,全球有10%-20%人口咀嚼檳榔,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其中包括中國的湖南、雲南、海南和中國臺灣地區。  近期,IARC在《柳葉刀-腫瘤學》發表了對檳榔主要活性成分――檳榔鹼(arecoline)致癌性的主要評估結論。
  • 質疑與反駁:塞拉利尼的最新回應_深度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新聞...
    分組進行餵食,一組被作為「對照組」餵食含有33%轉基因穀物的普通飼料和白水,三組被餵食含有較大劑量草甘膦除草劑的飼料和水,剩餘六組被餵食含有不同比例NK603的飼料。   塞拉利尼的試驗顯示,在第14個月時,被餵食NK603和草甘膦除草劑的組中,有10%到30%的試驗鼠產生了腫瘤,「對照組」沒有出現患癌。24個月時,「對照組」患病比例為30%,其餘組50%—80%的試驗鼠出現腫瘤。
  • 轉基因玉米致癌風波
    繼「黃金大米」事件之後,轉基因玉米致癌的新聞又成熱點。 質疑者眾事情起因於一篇科學論文。
  • 王雪梅事件引同行質疑:僅憑照片就下結論
    這一次,她為北京地鐵墜亡的青年馬躍案發聲,聲明辭去中國法醫學會副會長職務並退出該協會,所引發的巨大震動,呈現近乎涇渭分明的評價———公眾、媒體對她幾乎都是讚譽、致敬,而在法醫界內部卻是無人喝彩,多有質疑,甚至有批評認為她的言論違反法醫職業操守。  而王雪梅說,沒有一個法醫跟她提出過不同意見,一個都沒有。   中國法醫學會躺槍?
  • 科學家警告:農藥草甘膦已經加速蜜蜂滅絕!人類正把自己趕盡殺絕
    這絕大部分原因都歸咎於人類盲目為了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以致草甘膦等農藥濫用! 據統計,僅在今年的前幾個月,巴西南部四個州就有約5億隻蜜蜂死亡。
  •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常見I類致癌物質清單
    先放最權威的乾貨:IARC -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這個是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網站,裡面能找到相當權威的致癌物信息一般大家常見的該機構對於致癌物的評級是基於證據強度的,分為I級(group 1, 對人類致癌,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II
  • 草甘膦要「涼」!多個國家出臺措施擬禁限用草甘膦
    眾所周知,針對一些多年生雜草,草甘膦有內吸傳導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持續危害,使用得當則逐步根除,因此也得到廣泛認可。然,草甘膦的殺草譜側重於禾本科雜草,且死草緩慢,因此在百草枯時代一直處於下風。
  • 拜耳接近達成除草劑致癌和解協議 或賠至多100億美元
    北京時間24日消息,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報導,拜耳集團正接近就旗下孟山都的農達(Roundup)除草劑致癌訴訟達成和解協議,和解金額將在8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之間。  該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稱,拜耳監事會將在未來幾天內就這一和解協議進行討論並投票表決,其中包括為未來索賠撥備的20億美元。
  • 塞拉利尼「轉基因玉米致癌」論文被《食品和化學毒物學》撤稿
    2012年9月,法國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物學》雜誌(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上發表轉「基因玉米致癌」論文,一度引發公眾對轉基因作物的恐慌,並且成為部分人士反對轉基因食品的重要證據。但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不久,就遭到科學界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