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不為人知的七個天文奇蹟

2020-12-06 科學探討

其實天文學在眾多學科中本來就算比較冷門的了,至於一些天文知識或常識有沒有趣,那就見仁見智了。

1、太陽的顏色:太陽真正的顏色是白色,而不是我們天天看到或印象中的金黃色。因為太陽發出的光線在經過大氣層的時候,可見光中波長比較短的光不是被大氣吸收就是被散射掉了,只剩下黃光和部分紅光,所以在我們眼中的太陽只能是黃色或者像夕陽那樣紅彤彤的。你要是離開地球大氣層在太空中看太陽的話,就會發現太陽真正的顏色是白色。

2、太陽系中表面溫度最高的行星不是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而是金星。水星雖然離太陽最近,但是水星表面溫度在白天可以達到在427℃,而金星由於有著濃密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導致強烈的溫室效應,使其表面最高溫度可達500多攝氏度,就算再金星的夜晚也有400多攝氏度。使得金星表面平均溫度達到400攝氏度以上。順便說一下,水星因為其夜間溫度可降至-183℃,使得水星是太陽系中表面溫差最大的行星。

3、「度日如年」的行星——金星,還是金星,金星的公轉周期是224.7個地球日,而自轉周期則是243個地球日,也就是說金星的一天要比一年長18個地球日,在那裡可是名副其實的「度日如年」啊。至於原因還沒有定論。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金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逆向自轉的大行星,自轉方向是自東向西。就是說,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的。

4、金屬的自動焊接——冷焊。在宇宙真空環境中中,你將當兩塊同類金屬直接接觸時,會發現這兩塊金屬自動地融合在一起,如同被焊接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冷焊」。這是因為太空真的非常空,空到當兩塊金屬接觸時,它們之間完全沒有諸如灰塵或空氣分子等物質將它們隔開,以至於兩塊金屬相互接觸後就會自然而然地黏合在一起。而在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下,金屬表面往往會形成氧化膜,冷焊是不會自然地發生的。

5、沒有保護直接暴露在太空的人體是不會爆炸的,這點可能和你在一些科幻影視作品中得到的印象有些不一樣。NASA為此寫過一篇文章進行過解釋,在太空中不穿太空衣的話最致命的是缺氧導致死亡,在進行過的動物減壓試驗表明,人在真空中暴露10幾秒,人體內的水分會迅速蒸發,但血液還不至於沸騰,人體會變得腫大,但是不會爆炸。

6、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要比你想像的大,足以放得下剩下那七顆大行星。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萬千米。這點距離在天文學的尺度上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的,甚至都不能稱之為距離,但是,就是在這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距離中,足以塞下太陽系中其他的七大行星。這足以表現出我們這個宇宙是多麼的空曠。

7、照在你身上的陽光很可能是在人類歷史之前就形成的。我們都知道,光從太陽的表面到地球上只需8分多鐘,但光子從太陽內部產生到達太陽的表面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太陽是個巨大的等離子體團,太陽中心產生的光子在向外行進時,要與太陽內部無數的原子、電子等帶電粒子相互作用,不斷被吸收、釋放、再吸收、再釋放,就這樣一點一點的來到太陽表面才能獨立地以光速傳播。 平均算下來,太陽內部的光子大約需要百萬年的時間才能來到太陽表面,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陽光很可能是在還沒有人類的時候產生的「古老陽光」。

其實說的這些基本都是一些常識,關於天文學方面的知識是很多,但興趣得一點一點培養,知識也得一點一點積累,多知道一些總歸是沒有壞處的。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十大之最,第三個可謂是天大的奇蹟
    上個世紀中葉,在人類科技的幫助下,終於實現了飛天的夢想,走出了地球開始探索廣袤的宇宙。 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地球所在的太陽系,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對於太陽系的探索一切顯得那麼的自然。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遠天體":超太陽100個天文單位
    參與研究的美國卡內基科學學會在新聞公報中介紹,這是迄今觀測到的第一顆與太陽距離超過100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的太陽系天體。相比之下,觀測距離排第二遠的鬩神星被發現時與太陽距離約96個天文單位,曾被視為「第九行星」、後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現在的位置距太陽約34個天文單位。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遠天體":超太陽100個天文單位
    參與研究的美國卡內基科學學會在新聞公報中介紹,這是迄今觀測到的第一顆與太陽距離超過100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的太陽系天體。相比之下,觀測距離排第二遠的鬩神星被發現時與太陽距離約96個天文單位,曾被視為「第九行星」、後被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現在的位置距太陽約34個天文單位。
  • 充滿「少女心」的星球,太陽系首個半長軸超過100天文單位的天體
    在研究太陽系之初,科學家將自太陽系中的發現的九顆行星定義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其中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隨著後來天文科技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對太陽系的行星重新定義,而離太陽系最遠的冥王星由於質量和體積不夠,所以退出了九大行星的行列,並且被定義為白矮星。但是,科學家們對太陽系的科研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資料出現在科學家面前,根據所有掌握的資料進行研究,科學家發現或許在太陽系的邊緣真的存在可以代替冥王星第九大行星位置的行星。
  • 天文知識三問:太陽系有多大?什麼是天文單位?奧爾特雲是什麼?
    科學家們不得不想出一個新的測量單位,以便掌握太陽系的大小。天文單位(AU)以地球至太陽的平均距離為基礎,大約為9300萬英裡。比如,與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距離太陽有0.39個天文單位(AU)。而那個最遠的行星呢?目前,官方來說,科學家們認為海王星為最遙遠的行星,但矮行星冥王星依然在太陽系中。冥王星距離太陽有39.2個天文單位,大約為36.7億英裡。
  • 木星出現一道神秘綠光,慢慢分裂,天文攝影師懷疑是外星飛碟
    當你首次看到這張高清照片的時候,一定會感到驚訝,以為這是一幅水彩畫,或許出自哪位藝術大師之手,可能價值不菲,但實際上這是太陽系八大行星木星真實的模樣,雖然木星體積很大,但是一顆氣態行星。木星上的這些「巨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說法,但是現在來自西班牙天文攝影師又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木星上竟然出現了神秘綠色閃光,接下來更不可思議,綠色閃光開始遠離星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看到木星綠光。
  • 美國"旅行者1號"成首個飛離太陽系飛行器
    核心提示:美國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探測器,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類製造的飛行器
  • 英美超級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全5集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5集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
  • 免費資源 | 看BBC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學英語
    BBC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分集劇情:第1集: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在印度,我們全程追蹤一次日全食。在挪威的北極圈,我們觀察地球磁場和太陽風的較量。最後,《太陽帝國》將探討關於星球爆炸的死亡預言,一起見證太陽系的美麗和偉大。
  • 第九大行星或來自於太陽系外,質量堪比10個地球,哈勃能找到它嗎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這是人所共知的,原先說太陽系有九大行星是包括冥王星,但是冥王星已經在2006年被國際天文協會清出行星的行列,所以太陽系剩下了8大行星。但是前幾年有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一些柯伊伯帶天體的運行規律後發現那裡還隱藏著一顆行星,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0倍大,然而這個星球的運行軌跡還不為人知,科學家們至今沒有發現這顆行星的影子。
  • 太陽系外發現怪物行星 軌道半徑高達650個天文單位-太陽系外發現...
    系外行星HD106906b質量達到11倍木星質量,軌道半徑竟然為650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為日地距離),太陽系內的冥王星軌道半長軸也只有39個天文單位,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軌道多麼令人驚訝。
  • 《太陽系七大奇蹟》發行 科技帶你探索宇宙奧秘
    《太陽系七大奇蹟》發行 科技帶你探索宇宙奧秘  《太陽系七大奇蹟》海報    我們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探索時代,太陽系的行星和恆星不再是夜空中神秘閃爍的無人之境,BBC《太陽系七大奇蹟》(Wonders of the Solar System)記錄星球宏偉壯觀的成長一刻。
  • 微生物生命可以存在於太陽系的七個地方
    但是,不斷積累的研究數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提示,即在太陽系中我們應該看起來更好。「我們的系統中至少有七個這樣的地方。可以存在微生物生命的七個地方 他們幾乎都離我們不遠。Shostak與未來派門戶網站分享道。他還認為,在找到外星生物之前,我們更有可能發現這種微生物。你能猜出我們在談論哪個地方?
  • App今日免費:天文漫遊太陽系Solar Walk
    App今日免費:天文漫遊太陽系Solar Walk    本款天文應用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整體都是以3D效果顯示,我們只需要使用雙手就可以以任何視角觀看太陽系、銀河系的運轉,而精美的3D設計給我們帶來了極為壯觀的視覺享受,再加上空靈的背景音樂,就如同置身於科幻電影當中。
  • 世界七大奇蹟最早是誰提出來的?世界七大奇蹟包含哪七個遺蹟?
    世界七大奇蹟(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即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蹟,是指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已知世界上的七處宏偉的人造景觀。最早提出世界七大奇蹟的說法的是公元前3世紀的旅行家安提帕特,還有一種說法是由公元前2世紀的拜佔庭科學家斐羅提出的。
  • 太陽系的七顆矮行星
    近日,太陽系家族又添新面孔。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內冥王星以外的地區,發現了一顆新的矮行星2014UZ224。
  • 天文望遠鏡今年400歲 回顧奇蹟文化歷史
    宇宙大爆炸、黑洞、黑子、太陽系外星球、棕矮星、類星體、宇宙射線、銀河系等一系列有關宇宙和太空的現象與名詞,如果沒有伽利略的發明也許都將不復存在。望遠鏡已經成為人類文化最偉大的奇蹟之一,它不僅使天文學發生了革命而且深刻地影響了其他科學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
  • 看完太陽系的真實比例,才發現我們對天文尺度的認知太淺顯了!
    在開始我們今天的主題——「認知太陽系的真實比例」之前,先給大家講幾個概念,好讓大家對太陽系有個基本的認知。1、什麼是天文單位(A.U)?2、太陽系的質量分布是怎麼樣?關於太陽系的質量分布,大多數的質量都集中在太陽本身,這個大多數是大到什麼地步呢?99.86%的太陽系質量集在太陽身上,驚人吧!還有更驚人的,在剩餘的0.14%的太陽系質量中,有0.1386%的太陽系質量被太陽系的四個巨行星佔據(四顆巨行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基礎天文No.2】太陽系之太陽
    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陽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 7旬老人花半月制太陽系模型 幫娃學天文知識
    老人展示他的太陽系模型由於小孫子的一句話,75歲的老人張天偉,萌生了製作太陽系模型的想法。經過半個月的巧妙構思、精心製作,昨天,太陽系模型完工了。2012年聖誕節前一周,上初一的小孫子對爺爺說,希望他能做一個太陽系模型,幫助同學們學習天文知識。張天偉一口就答應了。張天偉說:「炒鍋翻扣作為底座,一隻40瓦的電燈泡用一個空心的竹子立在鍋中央當作太陽。從水星到海王星的八大行星依次向外排列,除了地球儀,其他行星模型都是我動手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