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在男女老幼心目中,鼎鼎有名的諸葛亮,是集忠、勇、智、仁等美德於一身的政治家、軍事家。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中國讀者早已把諸葛亮神化。回到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掉虛構的描寫,諸葛亮是否真如文學作品所寫的那樣「多智而近妖」?諸葛亮的真實人生閃爍著哪些智慧的光芒?他身上又隱藏著什麼樣的謎團呢?
9月12日下午2點半,封面開講了·雲講座 第12期迎來一場名為「解讀諸葛亮的人生謎題——愛讀I DO周末閱讀分享會」。從事三國歷史文化專業研究近40年的三國文化學者、百家講壇《三國名將》主講人、川大歷史文化學院方北辰教授,圍繞他的新書《諸葛亮傳》,通過對數個關於諸葛亮的有趣謎團的解答,剝落古今演義加於諸葛亮的神化和虛構,為讀者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有血有肉的諸葛亮。
在方教授看來,這些謎團,有的是隱藏在史書文字後面的真相。例如,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所說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語中,那句「君可自取」到底該如何理解?真如演義中所說,要諸葛亮取代劉禪當蜀漢皇帝嗎?還是後世所傳的劉備「腹黑」玩弄帝王之術,逼迫諸葛亮效忠?又如,《三國志》中陳壽為何要說諸葛亮用兵「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這種評價正確嗎?符合實際嗎?還是說陳壽另有隱情?
有的謎團則是學術研究中尚有爭議的話題。例如,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這一封爵該怎樣解讀?真的是「鄉侯」嗎?又如,北伐初期,街亭之戰的「街亭」到底在何處?
還有的謎團是後世傳說中應當澄清的訛誤。例如,「三顧草廬」為何被說成「三顧茅廬」?「草廬」和「茅廬」到底有何區別?又如,北伐之初,大將魏延提出了後世所謂的「子午谷奇謀」的作戰計劃被諸葛亮拒絕,以致後人在街亭失敗之後對諸葛亮進行了種種譏評,認為他膽識和氣魄不夠。如果真的依魏延所言,就能一舉成功嗎?諸葛亮真的是膽識和氣魄不夠嗎?諸葛亮為何要拒絕魏延的提議?等等。
這些謎團,方教授娓娓道來,在一環又扣一環的分析之後,他撥開歷史的迷霧與古今演義,向讀者展示了諸葛亮有執著、有無奈也有失敗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蜀漢政權建立前,為劉備出謀劃策並取得一個個勝利時,他意氣風發;在面對放縱蠻橫的蜀郡太守法正時,他顧慮退讓;在關羽死後,劉備起傾國之兵討伐東吳不能阻止時,他尷尬無奈;在北伐中原之前向後主呈上《出師表》時,他情真意切;在初出祁山聽到馬謖未按既定方針致使街亭兵敗時,他震驚憤怒;在北伐失利又聞視同己出的養子死去時,他悲傷痛苦;在秋風蕭瑟的五丈原深感再無法克復中原時,他遺憾不甘……
方北辰(左)
近日,方北辰教授的最新力作《諸葛亮傳》由天地出版社出版。這部50多萬字的諸葛亮大傳,被列入「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傳記系列」,是方教授畢其30年功於一役的集大成之作。
為創作好這部作品,方教授在為劉備、孫權、曹丕、司馬懿、袁紹、呂布六位三國風雲人物傳記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方教授還全面整理、校訂和白話翻譯的六十五卷的陳壽《三國志》,為其寫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在以上準備和吃透資料的基礎上,方北辰教授對諸葛亮人生的200個謎團和玄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探究、揭示和破解。這些謎團,不僅帶領讀者更加了解諸葛亮,而且也梳理了諸葛亮的傳奇一生:他為何會從老家徐州琅邪郡陽都縣來到遙遠的揚州豫章郡南昌縣,為何會選在隆中躬耕,為何會對劉備提出名垂千古的「隆重對策」,駐守荊州時如何為進入西川的劉備提供後勤保障,增援益州時又做出了什麼軍事部署,開府執政時又是怎樣以一己之力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南徵北伐時又有何謀略,為何會將自己的安葬之地選在定軍山且實行薄葬,等等。這些人生軌跡的梳理,讓讀者細緻而深入地了解歷史上的諸葛亮。
在講座中,有讀者提問,為什麼周瑜在《三國演義》裡顯示出如此小的氣量,以至於被氣死?方教授解釋說,文學作品《三國演義》裡的周瑜跟史書上記載的真實的周瑜,性格、形象差別很大,「但是為什麼羅貫中要把周瑜寫成如此小氣量的人呢?這都是因為襯託手法。《三國演義》是一部尊劉抑曹的作品。處於第三方的東吳人物,就被用來襯託劉備方。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豁達寬宏,就把周瑜寫成是很小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