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導,臺灣地區將於2019年開始大規模生產臺灣自行設計的CM-32雲豹裝甲車,並計劃到2023年時生產284輛。全新的雲豹安裝的是全新採購的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30mm Mk44機關炮,而不是早先的M242型大毒蛇25mm機關炮以及臺灣在M39航炮改裝而來的20mm自產炮。
不過,島內有媒體透露採購細節稱:每臺30mm Mk44機關炮的價格就能買一輛雲豹的整車。加上其他維護設備,價格還要更高。
臺軍最早裝備的裝甲車是80年代早期引進美國的LAV-150,這是一種美軍自己都很嫌棄且沒有大量裝備過的車輛。
LAV-150
菲律賓LAV-150
正是因為買不到先進裝備,臺灣決定把採購的經費投入到自行研發裡,開展自己的輪式裝甲車研製。但臺灣也深知自身的技術水平不足,沒有基礎技術,因此決定要向歐洲公司拜師學藝。
而在當時美國的要求下,許多西方的軍事企業也在美國的帶頭下不願和臺灣進行軍事合作,於是臺灣找來找去,只能尋找軍民融合企業尋求合作,其中愛爾蘭的蒂莫尼公司因為能生產世界先進的重型車輛獨立懸掛,且可用於輪式裝甲車,成為了臺灣考察學習的重要對象。而新加坡也是從愛爾蘭學的技術,當年被香港扣押的"特雷克斯"裝甲車實際上也是蒂莫尼公司手把手教學的產品,從外形上也能看到"特雷克斯"與日後的CM-32非常相似。
新加坡"特雷克斯"裝甲車
不過,臺灣的技術雖然是學到了,此後獨立懸掛也成為臺灣吹噓雲豹的重點之一,但當時僅僅依靠獨立懸掛技術,也絕對造不出裝甲車,而此時時間也到了80年代,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重新對臺灣的軍售敞開懷抱。藉此機會,當時除了引進了F-16,幻影-2000外,臺灣也放出消息要引進大批裝甲車。
法國VAB裝甲車
當時明確表達有興趣的就是法國地面武器公司和奧地利斯太爾一戴姆勒一普赫公司,兩家分別為臺灣送來了VAB和遊騎兵-1試驗車進行測試。結果臺灣並非真心想買,而是想要學藝。
遊騎兵-1
在支付了一筆費用後,蒂莫尼公司手把手地向臺灣技術工員講解了這兩型車輛的一些設計細節,至此臺灣才有了對裝甲車的整體設計經驗。臺灣的CM-31裝甲車,其實就是蒂莫尼公司Mark-8裝甲車的臺灣版。
CM-31
但CM-31裝甲車僅是6×6的小車,不符合當時世界已經開始流行的8×8裝甲車,因此臺灣決定在CM-31基礎上開發8×8的CM-32雲豹。
但顯然從6×6到8×8並不是只加上2個輪子就行。同樣基於毫無設計經驗,臺灣先是以VAB和遊騎兵-1不符合要求送還了兩國的試驗車,又以考察為理由在2001年問加拿大要了一輛皮蘭哈-3型8×8樣車測試。有了先期基礎,研製就快了很多,在2002年,臺灣就造出了一倆8×8的P0試驗車,以及後續的P1和P2試驗車,2007年,CM-32雲豹在P2試驗車的基礎上最終定型。
雲豹P2試驗車
CM-32全重22噸,最大速度100km/h,大多部件都是進口的。如變速箱來自美國阿里遜公司,動力則是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的C9柴油機,獨立螺旋彈簧懸掛是愛爾蘭的蒂莫尼公司的授權技術,炮塔也為美國原裝進口的德爾科炮塔,只有在裝甲方面是臺灣自行設計的陶瓷裝甲。
CM-32
顯然,從整個的發展過程也能看到,臺灣的CM-32是一種技術整合的產品,和韓國的K-9和K-2坦克有著相似的拿來主義思路。整體看來,技術水平還算過得去,然而CM-32還是因為臺灣設計經驗的不足,有一些明顯的問題。
首先是動力。斯特賴克和CM-32的動力雖然來源於同一家卡特彼勒公司,但兩者型號不同,前者是小體積的3126型,後者則是體積很大的C9柴油機。雖然動力C9柴油機更出色,但對動力艙的空間要求也很大,因而導致動力前置的CM-32頭部巨大,動力艙也老是出問題。其次是轉彎設計存在缺陷,臺軍測試當中CM-32轉彎半徑達到12米,大大超過一般裝甲車。
CM-32
不過,儘管有一些小的問題,臺灣還是沒有放棄對CM-32的改造。在2017年臺灣的防務展上,就展出過全新全新改造的雲豹。這一新型雲豹據稱已經對上述問題做了改進。(利刃/W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