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T重大創新成果在東莞發布,看看院士專家們的攻關熱點

2020-11-04 科技創新與品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羅錫文給「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十大創新成果」頒發證書

11月2日下午,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專題活動「IBT重大創新成果發布會」在東莞松山湖舉行。本屆院士峰會著力提升生物醫藥原始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推動大灣區生物醫藥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重點梳理出了包括宋爾衛院士團隊的「乳腺癌生態學說機制和免疫治療」研究成果、姚新生院士團隊的「源於中藥梔子的抗老年痴呆候選新藥IMMJNU-018」、王迎軍院士團隊的「非脫細胞基質類新型膠原基角膜再生修復材料的個性化仿生構建及臨床應用」研究成果等十大最具代表性創新成果,並促進有明確產業化前景和產業化資源需求的成果、項目與投融資機構進行對接。在重大創新成果發布後,宋爾衛院士、姚新生院士、王迎軍院士、王紅陽院士、蘇薇薇教授、郭傳飛教授、貝偉劍教授等院士專家團隊代表現場進行項目路演,攜重大創新技術成果尋找「婆家」。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十大創新成果

一、乳腺癌生態學說機制和免疫治療研究成果(宋爾衛院士團隊)

該研究發現乳腺癌與其生長的微環境、遠處器官的轉移前微環境、全身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各種因素與腫瘤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提出腫瘤生態系統對腫瘤發生發展的調控作用和機制的科學問題,從全身各系統的層面揭示腫瘤發生和發展的調控機制,為乳腺癌的診斷和免疫治療等提供新的靶點和策略。

二、源於中藥梔子的抗老年痴呆候選新藥IMMJNU-018(姚新生院士團隊)

IMMJNU-018 是從傳統中藥梔子中提取精製的有效成分群。姚新生院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建立了穩定的工藝路線,完善的質量控制方法;IMMJNU-018在多種阿爾茨海默AD動物模型以及多種血管性痴呆VD動物模型中,可明顯改善模型動物的學習記憶能力和空間探索能力障礙,顯示了較陽性藥多奈哌齊、美金剛、銀杏葉提取物相當或更優的治療效果,急性毒性和長期毒性研究中未見毒性反應, 適合用於老年痴呆症的長期治療。

三、非脫細胞基質類新型膠原基角膜再生修復材料的個性化仿生構建及臨床應用研究成果(王迎軍院士團隊)

項目針對角膜供體缺乏、現有脫細胞豬角膜基質適應症窄、膠原基角膜再生性材料力學等性能不佳的現狀,從成分-結構-功能仿生設計原理出發,研發新型適應臨床成分移植需求的角膜再生性材料。項目通過建立不同角膜損傷模型,評價移植後療效,建立個性化移植技術,篩選臨床適應症並開展臨床實驗、申報獲得產品註冊證。

四、腫瘤全生命周期診療應用平臺(王紅陽院士團隊)

該項目建立了面向腫瘤全生命周期診療的系列產品及技術,包括:液體活檢高通量多元檢測平臺,可在10分鐘內同時完成循環腫瘤細胞和循環腫瘤核酸的高通量分選、全自動完成細胞的標記染色及人工智慧掃描判讀;項目同時研發的肝臟腫瘤早期預警試劑盒填補了肝癌預警檢測領域的空白,可將高危人群的早期肝癌發現及診斷時間提早半年甚至1年,準確率超過80%。

五、雲式無菌空氣淨化器(侯立安院士團隊)

該項目技術彌補了單項技術所存在的缺陷,通過雙重消殺技術保證病原體徹底滅活處理,其無需濾料、淨化精度高,可去除空氣中灰塵、PM1、PM2.5、飛沫等細顆粒物。在室內面積範圍100-500m3的情況下,二氧化氯消毒劑濃度為100-150mg/L時,細菌、病菌的去除率可達99%,PM2.5的去除效率達99.9%。

六、全自動高通量新冠抗體檢測儀(趙宇亮院士團隊)

全自動高通量新冠抗體檢測儀採用納米磁珠高靈敏化學發光分析,檢測靈敏度比ELISA法提高5倍,獨特的FITC連接橋技術,創新的AP-APLS化學發光技術,超高速:最高280人/h,平均13秒出一個檢測結果,適合機場、高鐵、地鐵等大量人群大規模測試和篩查。產品已獲歐盟CE認證。

七、碟式晶片系統及檢測移動實驗室(程京院士團隊)

該移動實驗室由咽拭子採樣機械手、紅外輻射溫度梯度病毒快速滅活儀、置於負壓艙內的全自動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晶片實驗室和檢測結果的5G直報系統構成,可滿足多種應用場景下的「樣品入-結果出」式高靈敏快速檢測;能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突發事件例如聚集性爆發和我國陸地口岸通關人員的快速檢測,對醫護人員的安全有更好的保障,同時也能顯著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

八、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一類新藥:柚皮苷(中山大學蘇薇薇教授團隊)

柚皮苷是從嶺南道地藥材化橘紅中提取、分離、純化得到的有效單體,具有顯著的鎮咳、祛痰作用,且作用機制明確。 柚皮苷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新藥臨床試驗批件。柚皮苷片已經完成了I期臨床試驗研究。

九、超靈敏柔性觸覺傳感器(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教授團隊)

項目自主開發基於新型超靈敏、快速響應和具有寬響應帶寬的柔性觸覺傳感器。通過材料和加工技術的創新,結合新的傳感機理,實現了傳感器綜合性能的大幅提升,其壓力解析度在國內外同類產品中遙遙領先。可廣泛用於智慧機器人、航空壓力測試、柔性健康監控和運動監測等。

十、防治中風後遺症、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的烏參醒腦丸成果項目(廣東藥科大學貝偉劍教授團隊)

項目利用中藥原料和現代科技研究開發出一個具有腦靶向和促進神經再生,並對防治腦神經系統疾病有特別療效的現代創新中藥-—烏參醒腦滴丸,將取代市場上那些成分複雜不明、無法或難於進行有效質量控制、作用機理不清、療效不確切的老中成藥產品。


來源:科技創新與品牌雜誌

作者:本刊記者 魏曉文

責編:賈婧媛

相關焦點

  • 建立工作站的29位院士,因何愛上東莞?
    圖片來源/南方記者 8月22日,「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採展暨東莞院士創新成果展在東莞松山湖舉辦,集中展出了徐光憲、師昌緒、謝家麟等27位院士的人生經歷和智慧風採,同時展出10個在莞工作院士的創新成果,展現東莞的科技魅力。
  • 29名院士因何愛上東莞?從一碗魚頭湯說起
    8月22日,「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採展暨東莞院士創新成果展在東莞松山湖舉辦,集中展出了徐光憲、師昌緒、謝家麟等27名院士的人生經歷和智慧風採,同時展出10個在莞工作院士的創新成果,展現東莞的科技魅力。在開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致辭:「近年來,東莞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人才吸引力。我每年有一半時間都在松山湖。」
  • 院士峰會|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十大創新成果發布
    11月2日,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在松山湖科學城舉行。峰會期間,在IBT重大創新成果發布會上,正式公布「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十大創新成果」。「十大創新成果」現場發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羅錫文對「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十大創新成果」頒發證書。
  • 國務院:我國幹細胞取得重大原創成果,專家認定幹細胞屬於戰略資源!
    近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五年來,我國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01疫情下,幹細胞「戰略資源」肩負使命幹細胞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新型武器」,在全國各地的新冠肺炎阻擊戰中取得很好療效,諸多研究學者和專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幹細胞治療技術也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 王恩哥院士:在東莞做材料研究意義重大
    為什麼會有生物多樣性……1月8日,東莞理工學院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工作第十二期培訓班開班。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東莞理工學院顧問王恩哥來到現場,做主題為《科技創新促進人類文明》的輔導報告。「科學技術影響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王恩哥以近期中外科技競爭較量為引,從科學史、科學發展、科學精神等方面,暢談個人對於科學技術的認識。
  • 院士專家齊聚研討作物學科領域前沿問題
    本網訊 9月22日,恰逢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趙振東、陳溫福、萬建民、張洪程、胡培松、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謝道昕;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等12位院士,20餘名國內作物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湖南農業大學,研討作物學科前沿問題,共同探討加強作物學學科在科技創新引領中的作用,為切實保障國家糧油安全獻計獻策
  • 2020年東莞科技工作交出亮眼答卷:躋身國家科創大局 打造源頭創新...
    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在東莞舉辦。東莞時間網1月15日訊 2020年,東莞市科技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總抓手,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鏈條創新體系。
  • 湖北化肥發布七項電儀攻關成果
    12月27日,湖北化肥公司鄧世東電儀技師工作室發布七項攻關成果,旨在交流技術創新成果及成效,激發員工創新內生動力,弘揚精細嚴謹、止於至善的的工匠精神。    在七項成果中,《動力1號發電機發電及功率因數優化》圍繞1號發電機發電量及功率因素優化,持續調整主變檔位、增加動態無功補償裝置,利用電量採集系統製作上下網電量報表,年省費用約740萬元,實現安全供電、效益供電;《動力灰庫主風機控制櫃消除隱患技改》提出自耦變壓器降壓啟動方法,減少大電流衝擊低壓系統,消除直接啟動時低壓進線開關保護易動作隱患;《氣化反吹閥優化連接結構消除隱患》提出兩瓣式連接塊設計
  • 莞企導入院士科研成果,助力灣區經濟發展
    評價會結束後,莞企與專家團隊留影在聽取項目完成單位的技術總結報告,並對評價資料進行審查後,評價委員會認為,本次研發將第三代半導體LED作為投影儀光源,不僅實現第三代半導體的規模化應用,也實現了投影儀產品的重大技術突破。
  • 東北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在高性能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上述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均為翁志煥副教授協助蹇錫高院士指導的博士生戚裕同學,前者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663226, 51873027, 51673033)、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2019-ZD-0139)和校創新團隊專題項目(DUT20TD114)的支持。
  •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這裡天時地利人和
    11月2日,在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院士峰會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通過視頻向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廣大學生講述抗疫故事,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如今,東莞松山湖這片創新熱土有了更為鮮明的科學底色。創新資源聚了起來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與松山湖科學城結緣很深。閒暇時間,他會到松山湖畔散散心。「東莞產業環境好,而松山湖生態環境好,對人才有吸引力,能予以科研工作新啟發。
  • 推動科學儀器重大成果落地北京
    論壇展覽會期間將加強國內外科學儀器科技、產業和應用的最新成果交流,促進政、產、學、研、用、金、媒等環節的合作,形成科學儀器學術界與產業界規格高、規模大、影響力強的品牌生態研討會,發布突破性、創新性、普惠性政策,引導國內外科技資源和要素向北京匯聚,助力懷柔科學城建設。在此發展規劃與目標的背景下,2020首屆雁棲湖國際科學儀器論壇暨展覽會蓄勢待發!
  • 眾多行業專家齊聚東莞 探討幹細胞臨床應用的「奧秘」
    日前,由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的東莞市重大科普活動「幹細胞與再生技術臨床應用研討學習班」大型研討會在莞舉行,眾多行業專家齊聚東莞參與研討活動。研討會還採取線上直播方式,為學員科普傳授幹細胞與再生技術在臨床應用方面的進展。
  • 「東莞創新地圖」發布 由6大板塊組成
    在近日舉行的2016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上,東莞市科學技術局發布了「東莞創新地圖」。據了解,東莞創新地圖可動態記錄東莞市科技創新發展的成果,主要由6大板塊組成。  六大板塊展示科技創新成果  據悉,東莞創新地圖共有「創新要素」「產業布局」「創新實力」「統計數據」「圖表統計」「企業庫」6大板塊組成,目前共收錄東莞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08家。  推動東莞在更高水平上發展,創新驅動是重要推手。
  • 多名院士專家匯聚雲南 交流巖石力學與工程科技發展成果
    交流會開幕式現場  大會設置了院士專家特邀報告、巖石大會主題報告、高堆石壩會議主題報告由於高地應力、複雜的地形地質條件等因素,也給我國在該地區的基礎工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巖石、巖土工程技術難題,而隨著一大批水利、水電、交通、建築工程的建設實踐,我國的巖石、巖土工程技術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創新型研究成果。
  • 院士們為何青睞松山湖?「高光時刻」背後的品質攻堅
    院士峰會首度進駐、大科學裝置加速聚集、「瞪羚企業」競相湧現,一個個「高光時刻」背後,是東莞著力提升城市品質,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的生動實踐。過去十多年,東莞松山湖已成為創新創業的「夢工場」。從產業、資金、技術,到科創平臺、高端人才,頂級創新資源不斷加碼。
  • 各國諾獎得主、院士科學家線上線下交流幹細胞科研攻關
    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徐濤在廣州現場,與身在中國香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日本的山梨大學教授範江霖等專家學者通過「線下+線上」方式,圍繞推動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促進產業科技攻關展開交流合作。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已成功舉辦五屆,今年以「創新戰疫 化危為機」為主題。
  •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工博會首設院士專家創新成果展,很多技術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2020-09-16 15:55 來源:澎湃新聞
  • 李蘭娟等院士專家聚山東 獻策生命科技和醫學融合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大會致辭中表示,今年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醫藥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專家帶頭開展疫苗和藥物研發及系列課題攻關,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投入疫情防控主戰場,為快速檢測、應急預警、病患治療等提供有力支持。本屆大會以促進生命科技與臨床醫學融合、強化醫工產業合作為宗旨。
  • 東莞這場研討會專家雲集,共同探討幹細胞臨床應用「奧秘」
    11月7日-8日,由東莞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的東莞市重大科普活動「幹細胞與再生技術臨床應用研討學習班」大型研討會在東莞舉行,眾多行業專家齊聚一堂共享科普盛宴。研討會還採取了線上直播方式,為學員科普傳授幹細胞與再生技術在臨床應用方面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