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物理學,這裡有個大笑話

2021-01-18 中國科普博覽官方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1.3億光年外的引力波剛被人類探測到了,而引力波能做啥暫時未知。但地球上一直以來都那麼轟轟烈烈的地震波,它們能做的事卻是早已確定了的——用來探測地球內部並將其分層。

給我一個超聲波,然後……我從孕婦圓圓的肚皮上探測出了胎兒的形狀。

好吧,現在給你一個地震波,你又該如何探索地球內部?

咱們一步一步來。

地震波不是一種波,它是三種波的統稱,分別是P波,S波和表面波。

地震時,表面波來得最晚,但把人類傷得最深,因為它的振幅最大。

而P波和S波對地球物理學家們幫助最大,本文著重說這兩種波。

P波的特點是,其振動方向和前進方相同,故在所有地震波中,它的速度最快,也最早抵達。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P波能在固體和液體中傳遞。

S波的特點是,其振動方向垂直于波的前進方向(如上圖),S波的速度僅次於P波。需要我們牢記的是,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準備工作已做好。萬事俱備,只欠地震!

…………

終於等到你,來自北極的地震:

上面的動圖中,藍色的波為P波,因為它總是一馬當先。而紅色的為S波。

奇怪的是,我們在南半球的地震監測站只收到P波,而S波卻不見蹤影,這是為什麼?

回頭複習一下,嗯,S波不能在液體中傳播!於是,我們推斷,在地球內部某個深度下一定有著熔融狀的液體。

可不能亂下結論!所以,我們還得繼續試驗:

如上圖,「蝌蚪狀」的S波依然不能穿透地球內部,當它到達一定深度後要麼反彈回來,要麼反射到其他方向。問題是,這個深度到底是多少?

由於S波的速度我們是知道的,根據其來回所耗用的時間,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數據,那就是在我們腳下,2885公裡深的地方,有一個液態的面,那裡的物質呈熔融狀。

這個面,就叫做「古登堡界面」。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古登堡發現地下2885公裡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其中P波的速度明顯下降,而橫波則完全消失。後來證實,這個面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

發現古登堡界面後,咱們繼續施放地震,或者在地下十幾公裡深處來一顆氫彈。

如上面的動圖,注意動圖中標註的那條線,也就是那道波,它跟前一道波相比,走的路徑更長,但它卻比前一道波先到達地面!

這更奇怪了。面對這種現象,來自克羅埃西亞的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百思不得其解。

1909年,克羅埃西亞國內發生了地震。莫霍洛維奇拿到多個地震觀測站的數據後開始比對,結果,他驚訝地發現,有的地震波是以7~8千米每秒的速度向更遠的地震站傳播的。

到底是另一種速度更快的地震波,還是同一種波選擇了另一條捷徑?

最終,莫霍洛維奇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得出結論,這是P波走了捷徑的緣故,在厚厚的地殼下,有著另一層不同於地殼的物質,它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地幔,地幔中的物質密度更大,所以地震波傳播得更快。

為了紀念莫霍洛維奇,故把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叫做莫霍面。

地球物理學是一門充滿著各種爭論的學科,然而,100年過去了,地球內部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卻是地球物理學公認的基石之一。

方法補充

上文我們用地震波回顧了一下歷史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發現過程。關於地震波,我們還需要補充一些知識。

地震波的速度取決於介質的密度和彈性。又因為地球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加,所以地震波的速度範圍從地殼中的大約2到8公裡/秒,到深地幔中的13公裡/秒。

水槽中加滿水後,雷射的折射與反射。

跟光波一樣,地震波也會反射和折射。當它在地球內部傳播,遇到不同的介質時,路徑就會改變。

如上面的動圖,當P波穿過地球內部,並從外核進入地幔時,發生了明顯的折射。另外,動圖頂部的地震波走的明顯是曲線,原因如下,如果物質的密度是均勻的,則地震波將走直線,但如果物質的密度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則地震波走的也將是一個漸變的曲線。正是以上這些原因的存在,我們看到,在南半球的一部分地震監測站檢測不到P波,這就是P波的陰影區。同理,S波也存在陰影區。而兩個陰影區交疊的地方,地震站將接收不到任何地震波。

根據以上方法(當然還有別的方法),地球物理學家們將地球分成了以上結構。不過,如果是根據機械性能的不同,我們又可以將其這樣分:巖石圈、軟流層、地幔、外核和內核。

輕鬆一刻

地球物理學是一門通過地震波、重力、電磁、地熱和放射能等方法研究地球的學科,而關於地球物理學有不少笑話,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一個老闆讓地質學家、工程師和地球物理學家到他的辦公室。然後,他問每個人,2 + 3等於幾?

工程師答:5.0000000。

地質學家答:4到6之間。

地球物理學家靠近老闆,回答道:老闆,你想要什麼?

對這個笑話若不深入了解,難免會對地球物理學家們有誤解。實際上,這個笑話跟一個著名的理論有關,這就是「地球物理反演理論」。

要懂得什麼是反演?先得知道什麼是正演。這裡,中國地球物理學家楊文採院士給我們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

將一瓶香水放到房間中央,從擴散方程得知,一天之後小房間內將布滿大致均勻分布的香水分子,這就是正演。

而反演就是,已知屋子內的香水分布,然後讓你推算出,香水是何時放到屋子裡的?裝香水的瓶子又是什麼形狀?

地球表面被堅硬的巖石所覆蓋,而人類至今鑽探的最深井也就1萬多米。所以,沒有人見過15公裡以下的巖石什麼樣。

而現在,人類卻對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這些知識多數是來自於對地球物理的反演,而不是來自於鑽井。

既然是反演,就必然存在多解性。正如地球物理學家劉光鼎院士在一次報告中強調的那樣:任何地球物理的反演問題都是多解的,不唯一的。

比如前面的「香水問題」,反演時,我們顯然是無法求出「香水何時放置?」的精確時間的,也就是得不到一個唯一解。

所以笑話中,地球物理學家才如此回答:老闆,你想要什麼?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理論物理學中尚有疑問的五個大問題
    在2006年出版的頗具爭議性的著作《物理學的麻煩:弦理論的興起、科學的衰落以及下一步的發展》中,理論物理學家李·斯莫林指出了「理論物理學中的五個大問題」。問題1:量子引力問題量子引力理論是理論物理研究的成果,既包括廣義相對論又包括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的理論。
  • 你是講笑話還是鬧笑話,差別在這裡
    《你是講笑話還是鬧笑話,差別在這裡》編輯:Wilson我們收到一位讀者提問「講笑話,不要事先預告」講笑話之前,最忌諱「預告它的好笑」,而且還沒講出來就哈哈大笑,這是個低級的開場白。事先預告並不一定能炒熱氣氛,它是在通知其他人,接下來有好戲,你希望他們的笑聲加倍,這反而會造成聽眾的緊張。笑話最好是不經意地加進對話中,而不是事先走漏風聲。
  •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
    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吃飽飯和考試拿一百分,哪個重要?一般人首選吃飽飯,但物理學家大部分可能選考一百分。物理學為什麼需要大統一理論?極簡科學史物理學,從伽利略開宗,到牛頓立派以來,地球上已經有成千上百的先輩們為這門科學嘔過心瀝過血。物理學的經典教義從開創之初,就寫著三個大字——大統一。經典物理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一個目的:「科學能統治整個宇宙」,堪稱終極信仰。後世晚輩有志於入得此門者,都得先背下這條鐵律。
  • 只是個笑話(6~11歲)
    只是個笑話(6~11歲)你的孩子喜歡什麼笑話?下面講的是一個5歲孩子喜歡的笑話:問:「這顆葡萄跟其他葡萄在說什麼?」答:「什麼也沒說,你真蠢,葡萄根本不會說話。」學習的行動、所有的創造性及文化,都有助於人類腦部連接的建立。因此,我們會因為聽了一個笑話而發笑,也會因解決一個難題而開心。
  • 粒子物理學在地球上有未來嗎?
    我們可以在地球上建造的是否有可以用碰撞器發現的額外粒子和/或相互作用是一個值得商榷的主題,但是如果我們探索已知的能量邊界,我們只會知道答案。我們所知道的粒子和相互作用都受到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重力,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支配。然而,在粒子物理實驗中,僅重要的是標準模型。
  • 總結篇丨地球物理學:經天緯地
    寫在前面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今天我們對地球物理學進行總結。地球物理學是一門相對小眾的學科,它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時代背景下,為我國固體礦產和其他能源勘探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極大助力。如今地球物理學的內容可以分為應用地球物理和理論地球物理兩大塊。
  • 地球內部CT,橫波和縱波
    由於S波的速度我們是知道的,根據其來回所耗用的時間,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數據,那就是在我們腳下,2885公裡深的地方,有一個液態的面,那裡的物質呈熔融狀。   這個面,就叫做「古登堡界面」。1914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賓諾·古登堡發現地下2885公裡處,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有明顯變化,其中P波的速度明顯下降,而橫波則完全消失。後來證實,這個面是地核與地幔的分界層。
  • 「地磁倒轉」是個笑話!
    小行星(環)撞擊地球,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高速流動的物質轉化成金屬氫;金屬氫聚合的巖石或礦物會記錄隕石坑衝擊波層流裡金屬氫產生的磁場。用巖石或礦物的磁性研究地核磁場的變化,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至於出現「地磁倒轉」的笑話,真是不應該。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大問題的簡要回答》,史蒂芬·霍金著對於那些試圖理解已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等)思想的人來說,這本最後的著作為他對人類存在的本質和未來的思考提供了一個非常容易理解和幽默的指南。他問:「有上帝嗎?」這僅僅是個開始。3.
  • 太陽系中行星都有多大?地球有18個水星大,木星卻有1300個地球大
    從太陽系的中心到最邊緣大約有50000到100000個天文單位的距離。真的非常的大。太陽系除了8顆比較大的行星還有一些矮行星,行星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等星體圍繞著太陽旋轉,組成了龐大的太陽系帝國。太陽系不僅僅在空間上的距離非常的大,各個行星成員之間的塊頭也是非常大的。每個行星都是一個世界。不是有句話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 關於人類未來的20個大問題
    原標題:關於人類未來的20個大問題   但據猜測,到下個世紀,可能有很多由私人資助的冒險家在火星上甚至太陽系內的其他地方生活。我們要祝福這些極富冒險精神的定居者好運,希望他們可以利用所有的「電子人」技術和生物技術來適應外星環境。   在幾個世紀內,這些人可能會進化成一個新物種,後人類(posthuman)時代也將開始。
  • 物理學與數學有啥不同?物理學是有靈魂的科學
    數學是沒有靈魂的,它的靈魂在人身上,人與數學共同構成有靈魂的科學。而物理學,是我們在觀察,人類是物理學之外的第三者。物理學可以給人以啟發,讓我們可以在其中領悟一些東西。物理學定律體現秩序和公平原則,牛頓第一定律體現的是秩序。
  • 哈哈,我們聽的大軍閥韓復榘的笑話,好多並不是真的!
    我們聽過很多大軍閥韓復榘的笑話,相聲段子裡面說的更逗,比如,韓復榘講話的笑話,「今天來的人不少咧,看樣子大體有8/5啦,來到的不說,沒來的把手舉起來! 」「你們是文化人,都是大學生、中學生、留洋生。你們這些烏合之眾是科學科的,化學化的,都懂得七八國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連中國的英文都不懂。」
  • 地球物理學類:以物理方法探索地球深處的奧秘
    地球物理學算地理還是物理?地球物理學類專業非常小眾,比天文、大氣、海洋科學更不為人知,很多人直接把它當成物理學或是地理科學的下設專業。簡單地說,地球物理學類專業就是利用物理方法,定量研究地球的學科。比如,地球的內部構造我們無法憑藉儀器探知,但是可以利用地震波,得到地球的密度數據;利用重力和磁法,反演地下介質;利用電法,知曉地下介質的電性。
  • 人類的科學技術,在高級文明面前,就像是一個笑話
    關於地外生命是否真實存在,科學家們也給出了三個比較靠譜的猜想科學家們通過計算,得出,宇宙中存在除地球以外還存在生命的機率高達92%,其實我們也不難想像,宇宙這麼的大,出現地外生命的可能實在太高了,甚至可以說絕對這個詞。只是我們人類還無法找到他們而已。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關於黑洞的發現
    瑞典皇家科學院已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獎勵給英國牛津大學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並且另一半與德國Garching的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的Reinhard Genzel以及美國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以及美國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的Andrea
  • 銀河系中心有「怪物」—諾貝爾物理學獎又雙叒叕頒發給天體物理學
    彭羅斯的成果從提出到得到諾獎認可足足過去了半個世紀之久,這中間經歷的無數質疑和抨擊,都隨著時間的消逝成為了獎盃背後的陰影。我們應當由衷感激彭羅斯為拓展人類視野做出的傑出貢獻。兩支隊伍不約而同地發現,這裡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詭異的景象:這一區域雖然大小和整個太陽系差不多,但質量卻達到了四百萬個太陽那麼大。這裡似乎有一個巨大的天體,而且根本無法用光學方式進行觀測。在這一不可見的龐大引力源的作用之下,附近的恆星群們狂暴地圍繞其旋轉,速度令人瞠目。
  • 民族笑話俄羅斯略勝一籌
    當把目光投向英法德美等國的同類作品時,其中不乏經典之作,讀起來卻總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大多數與蘇聯段子相較頗為索然無趣,缺乏「細思極恐」的黑色幽默特質。笑話有很多種類,能讓人噴飯還閃爍著機智光芒的還是「政治笑話、民族笑話、情趣笑話」三大類。
  • 專業篇丨地球物理學:奉天承運
    其實,地球物理學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神秘,它是運用物理學的方法,去研究地球,並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的開設帶有強烈的使命感,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時代背景下,地球物理學為我國固體礦產和其他能源勘探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極大助力。
  • 地球物理學專業:物理+地質(高考家長每日必讀),No.79
    三個緯度講專業:1、學什麼;2、幹什麼;3、報考建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地質學也是石油系統的核心專業之一,通過地質學能去找到石油所在。還有一個和地質學相近的新專業,叫地球物理學,是物理學的一個應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