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2020-05-03 宇宙與科學

追尋不止,探索不盡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宇宙與科學在人類文明時代以來一直是相輔相成,而我們對宇宙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從年少時的星河夢想到成年時的太空願望,從古代的星象「啟示」到現代天文學觀測,時間不同,我們理解宇宙的方式也不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執著探索宇宙呢?其實人類對宇宙的嚮往與對科學的嚮往是密不可分的,探索宇宙與探索科學也是人類對未來的一種期待。

30年前,哈勃太空望遠鏡升空,它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就好像我們第一次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一樣,宏觀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都值得我們仔細觀賞與研究。恆星,星系甚至是宇宙中的超巨大結構,無一不訴說著宇宙的神奇。不同的時代會誕生不同的天文觀測方式,不同的時代也會有不同的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是人類觀察宇宙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詹姆斯韋伯與哈勃的全尺寸對比照片

宇宙實在太廣袤,太複雜了,我們需要更加先進的太空望遠鏡才可能揭開宇宙的奧秘。在過去,哈勃太空望遠鏡為我們帶來了無數關於宇宙的答案,但是相比答案,天文學家們遇到的問題更多。面對宇宙,人類反而更加疑惑了。現在,多領域融合是未來科學的一個趨勢,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模型和天文學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天文學家們可以進行一些超級計算模擬實驗,進一步了解宇宙結構與宇宙的演化。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這些模型需要正確的數據才能保證其結論正確。

JWST的製造工藝與科學技術體現

這時,哈勃的繼任者來了,它就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望在宇宙演化與星系等結構起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那麼我們有了哈勃太空望遠鏡,為什麼還需要JWST呢?哈勃在軌30年,雖然經過多次修繕任務,但是其本身一些系統已經休眠了,而且它的硬體也無法跟上未來天文觀測領域的腳步了,所以天文學家們建造了詹姆斯韋伯。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宇宙其實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地方,星系合併,超新星爆炸,星系與星系間的各種引力活動為我們譜寫了新的宇宙華章

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那就是詹姆斯韋伯的優勢,相比於哈勃,JWST將是一臺具有6.5米主鏡的大型紅外望遠鏡,而哈勃主鏡直徑是2.4米,這也就意味著JWST所收集的光至少是哈勃的5倍,可以觀測到更遠和更暗的星系。JWST的第二個優勢是其出色的紅外透視能力,非常適合研究遙遠星系恆星形成區域隱藏的行星。為了優化其紅外能力,工程師們還分別在18片鏡面上進行了鍍金處理。

JWST將繼承哈勃的研究成果繼續探索宇宙,JWST還將為我們提供前所未有的視野,以了解宇宙135億甚至136億年前第一批恆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JWST還將幫助天文學家們研究行星大氣中各種分子的光譜,從而增進我們對這些系外行星的理解。宇宙中只有一個地球嗎?也許JWST可以帶給我們答案。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這是系外行星HD 189733b,藝術家利用哈勃的數據繪製了HD 189733b在經過其母星的圖像。當行星經過恆星時,來自恆星的光會短暫通過系外行星的大氣,大氣中的氣體會顯示其獨特的光譜。未來的利用JWST出色的成像能力,天文學家可以識別HD 189733b的大氣特徵

除了其出色的紅外能力,JWST本身的科學儀器也代表了太空望遠鏡製造工藝的進步。哈勃是單體望遠鏡,只有一個主鏡,而JWST有18個六邊形鏡組成一個主鏡,只是製造這18片分鏡就需要四年六個月的時間。除此之外,工程師們還需要在地面測試臺上演示特殊算法,通過微米級的變形讓18個分鏡可以更好的聚光。之後工程師們還需要對分鏡進行逐個測試,整合然後測試主鏡的整體性能。

複雜的多結構融合

到這裡我們還只說了主鏡,其實運行JWST還需要極其嚴苛的條件。JWST必須在大約零下230攝氏度的溫度下才能工作,因為JWST是一個紅外望遠鏡,科學儀器的紅外輻射不能壓過被觀察星體的微弱光譜信號。所以未來JWST將在第二拉格朗日點工作,距離地球有150萬公裡,這也是為了遠離太陽。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JWST望遠鏡結構包括主鏡背板總成、主背板支撐夾具和將望遠鏡從太空飛行器上提離的可展開塔式結構,頂部的三個臂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環,18個分鏡將位於該環中

這麼說來,JWST還是一個怕熱的太空望遠鏡,為了讓JWST溫度保持在零下230攝氏度,工程師們還為JWST安裝了五層遮光罩。為什麼遮光罩是五層而不是一層呢?其實中部的空餘區可以給熱量以緩衝時間,配合每一層表面的特殊塗層,可以保證最內層溫度低於零下214攝氏度,最外層溫度低於零下110攝氏度。

有了足夠的運行環境和複合式主鏡,評價一個好的太空望遠鏡項目還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它的科學儀器。首先我們要介紹MIRI中紅外儀器,這是JWST上唯一能夠觀察中紅外光光譜的儀器。它具有空前的靈敏度,比任何現有的中紅外太空望遠鏡高几個數量級。而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也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NIRSpec可以研究遙遠星系中恆星形成的化學豐度,追溯其大氣化學元素的產生。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這是一張熱真空室的俯視圖,工程師們已經準備好將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集成科學儀器模塊放下去了,接下來這四套科學儀器將在這裡進行最終的低溫測試

除此之外JWST還有另外兩套科學儀器,分別是近紅外攝像機NIRCam和無狹縫光譜儀NIRISS。我們先來看NIRCam,它可以成像和研究遙遠宇宙中微弱物體的星光,NIRCam還可以檢測由於暗物質引起的引力透鏡現象。第四套科學儀器是無狹縫光譜儀NIRISS。NIRISS擁有無縫隙光譜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它可以獲取大視野內所有物體的光譜,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宇宙超深場的類似照片。

其實單獨講解這四套科學儀器如何協同工作,洞察宇宙奧秘就可以講好一段時間,不過其實科學儀器也只是JWST的一部分。縱觀整個JWST,為了能夠穩定並協同四套科學儀器指向星系,JWST還配備了精細制導傳感器和更多的子系統等等,這使得JWST的指向功能可以精確到頭髮的1萬分之1。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一名工程師正在努力將第一個六邊形鏡安裝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鏡鏡架上,在安裝之後,工程師還需要多次測試,確認鏡結構是否已經安裝完畢

在2021年,科學家們將使用阿麗亞娜五號火箭運載JWST,阿麗亞娜五號火箭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火箭之一。不過由於JWST的主鏡直徑太大,所以JWST在發射之前還需要進行摺疊,摺疊之後的JWST才可以發射。到達第二拉格朗日點之後,JWST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可以打開。這一個月令人激動,因為等了這麼多年了,就剩下這一個月了。

未來的太空望遠鏡

JWST可以幫助我們觀察銀河系的恆星形成區域,還可以洞察宇宙深處誕生的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發出的光,JWST也許還可以揭秘現代宇宙學理論最重要的問題——暗物質與暗能量,這些科學數據都將改變人類的宇宙觀。看到哈勃與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我總是感嘆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從未停止探索宇宙,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探索的方式也總是在發生著變化。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宇宙,針對現代天文學等問題做出答案

現在我們經常說詹姆斯韋伯比哈勃太空望遠鏡厲害一百倍,花了多少預算,延遲了多少年等等。但其實當我第一次我看到JWST時,我感受到了人類合作的力量,這是一種科學藝術與執著。除了這些硬核科學參數之外,也許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天文觀測的未來,擁有長遠眼光,包括未來的太空望遠鏡如何製造,有何製造工藝上的進步,一些製造工藝方面的細節等等。這些其實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我們可以結合圖片一起來了解。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會成為天文觀測歷史的一顆啟明星,像哈勃太空望遠鏡一樣,永遠在未來的宇宙與科學中等待人類去探索與發現。

接下來是幾張照片,我們可以通過照片,進一步了解詹姆斯韋伯: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工程師正在用二氧化碳噴沫清洗分鏡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天文學的又一次進步,詹姆斯韋伯將如何引導我們洞察宇宙與科學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每個遮陽板都有獨特的尺寸和形狀,除了塗層與製造材料之外,其他是不相同的

相關焦點

  • 天文學的未來前景: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每增加一英寸的孔徑,每增加一秒鐘的觀測時間,每從望遠鏡的視場中移除一個大氣幹擾中的原子,在你的眼中能呈現一個更加深邃、清晰的宇宙。在1990年,當哈勃太空望遠鏡開始探測工作時,它在天文領域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天基天文學。我們不再需要與大氣層作鬥爭,也不需要關心雲層和大氣湍流。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望遠鏡對準目標,固定它,然後收集光子。
  • 天文學的未來前景:NASA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每增加一英寸的孔徑,每增加一秒鐘的觀測時間,每從望遠鏡的視場中移除一個大氣幹擾中的原子,在你的眼中能呈現一個更加深邃、清晰的宇宙。在1990年,當哈勃太空望遠鏡開始探測工作時,它在天文領域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天基天文學。
  • 繼哈勃太空望遠鏡之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究竟有多牛?
    天文學的未來:美國宇航局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每增加一英寸的光圈,每增加一秒鐘的觀察時間,每減少一個望遠鏡的視野中的大氣幹擾原子,你就能更好、更深入、更清晰地看到宇宙。當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0年開始運行時,它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個新時代:太空天文學的時代。
  • NASA將利用太空望遠鏡研究宇宙塵埃的起源
    NASA正在等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並且已為它制定了大量科學研究和觀測項目。該望遠鏡將幫助科學家解決一個謎團,為什麼星系中的宇宙塵埃似乎比預期的要多。宇宙塵埃究竟從何而來是個謎。了解宇宙塵埃起源非常重要,它在恆星形成時庇護恆星,並且隨後成為行星的一部分,並且可以包含有機化合物,導致生命誕生,同時也對宇宙的功能至關重要。天文學中的一個重大問題被稱為 "塵埃預算危機"。它指的是天文學家無法解釋附近宇宙和遙遠宇宙觀測到的所有塵埃問題。在NASA一系列清單當中,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研究產生塵埃的沃爾夫-雷耶特雙星。
  • 天文學的未來: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這些都是巨大的進步,但我們仍然還在使用和上一代同樣大小的望遠鏡。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宇宙、達到高解析度和高靈敏度,我們就必須要使用更大的孔徑,需要一個更大的望遠鏡。目前有三個望遠鏡在爭奪第一:莫納克亞山頂上的望遠鏡(30米級)、智利的歐洲超大望遠鏡(39米級)和智利的麥哲倫巨型望遠鏡(25米級)。
  • 天文學革命引導者哥白尼
    星 趣 天 文帶 你 啟 航青島星趣天文愛好者 | VXID:QDXQTW文:啟航君 | 圖:baidu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託勒密的地心說提出以後,歐洲開始逐漸演變成漫長的黑暗的政教合體的中世紀,科學發展停滯不前
  • 搖晃的恆星引導我們到達第100個地球
    現在我們正在嘗試用都卜勒(「擺動」)技術構建更靈敏的儀器來探測更小的行星。現在我的團隊正在建造一臺名為EXPRES的極為精確的光譜儀,我們將在今年年底前推出(到位於亞利桑那州Happy Jack的洛厄爾天文臺的探索頻道望遠鏡)。把我所知道的20年行星狩獵的所有內容都放到了這個光譜儀的設計中。我們科學計劃的標題是「尋找100個地球。」
  • 有可能提前兩個月發射,現在,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測試工作很順利
    美國宇航局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表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可以在2021年10月31日發射升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由阿麗亞娜五號火箭負責運載。在發射任務前,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繼續在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雷東多海灘的工廠進行測試。
  • NASA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開啟1年倒計時
    一年後的今天,美國宇航局(NASA)將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送往太空,並在繞日軌道上展開工作。 相比之下,前任哈勃望遠鏡繞著地球運轉,通過可見光和紫外波長來觀測宇宙。地日距離在 1.5 億公裡左右,地月距離 38.44 萬公裡,而哈勃望遠鏡處在距離地球 570 公裡處的軌道。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多牛?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在我們了解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有多牛之前,我們應該知道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目的是什麼?雖然浪費了無數的時間和金錢,但毫無疑問這個望遠鏡將是使用紅外波長觀測的冠軍,可以讓我們看到目前無法觀測到的宇宙角落。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從第一個星繫到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的一切新事物,造價97億美元的詹姆斯·韋伯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 詹姆斯韋伯通過第一次CST完全體綜合系統測試,這是裡程碑式進步
    韋伯是美國宇航局建造的最大,技術最複雜的太空科學望遠鏡。它由許多組成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都必須足夠統一的進行溝通和工作才能成功完成任務。在軟體開發中,不斷測試是非常重要的,各個代碼單元必須在編寫時進行測試,每次修復錯誤或添加功能時,都需要重新運行測試,以驗證更改後的代碼不會有意外或者其他的故障。
  • 諾獎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
    試圖追尋宇宙誕生之理。宇宙從何而來?又如何在近140億年間演變成現在這個曼妙多姿而又神秘莫測的樣子的?我們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嗎?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這是縈繞在所有人心頭的「天問」。而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研究將有助於回答這些亙古謎團。
  • 天文學是最「保守」的科學,天文學家卻最愛「打群架」
    我們要研究地球和月亮如何形成,太陽係為什么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個,銀河系裡面還有多少個恆星像太陽這樣發光發熱,宇宙裡還有多少個像銀河系這樣星系,宇宙如何誕生、如何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還有沒有像地球這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有多少、它們在哪。
  • 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引力波開啟宇宙大發現  基普·索恩被譽為當代天體物理學領導者之一,因對引力波探測做出的貢獻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00年前,隨著伽利略發明小光學望遠鏡,發現木星的四顆衛星,基於電磁波的天文學就此誕生。三年前,基普·索恩和他的同事們用引力波觀測到黑洞碰撞,開創了引力波天文學。
  • 「中國天眼」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在射電天文學領域,我們...
    11月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其中,「中國天眼」的快速射電暴研究成果近日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中國天眼」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的核心研究力量。  「天文學是一門極度依賴觀測設備的科學,沒有觀測設備,只能根據別人的資料進行研究。」
  • 天文學是最「保守」的科學,天文學家卻最愛「打群架」 | 高爽
    天文學研究的是我們這個宇宙本身。我們要研究地球和月亮如何形成,太陽係為什么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個,銀河系裡面還有多少個恆星像太陽這樣發光發熱,宇宙裡還有多少個像銀河系這樣星系,宇宙如何誕生、如何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還有沒有像地球這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有多少、它們在哪。
  • 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將如何徹底改變天文學
    平方公裡陣列(SKA)將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而隨著最近推出的第一個原型天線正樣樣機,科學家將開始尋找關於宇宙及其起源的一些最基本問題的答案。那麼SKA究竟是什麼,它會教給我們關於宇宙的什麼知識?由於Karl Jansky在20世紀30年代從太空中發現了第一批無線電信號,因此天文學家利用一系列天體和物體發射的無線電波探測我們的宇宙。
  • 宇宙究竟有多大?——讀《通俗天文學》,與大師一起探秘宇宙
    個人的斷論是,不光沒過時,還熠熠生輝,令人大開眼界,能略習不少天文學知識。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神秘的科學,也是極具趣味性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以來,天文學就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天文學知識的晦澀難懂,這門科學在很長時間以來並未得到大眾化的普及,還讓不少裝神弄鬼的「先知」用來坑蒙拐騙,常常把不懂科學知識的大眾唬得一愣一愣的(「大眾」是上至中外平民百姓,下至古今帝王將相,只要不懂科學知識,都容易被「偽科學」唬住)。
  • 羅蘭: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應用,就會退化成中國人
    假如我們停止科學的進步而只留意科學的應用,我們很快就會退化成中國人那樣,多少代人以來他們(在科學上)都沒有什麼進步,因為他們只滿足於科學的應用,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他們所做事情中的原理。這些原理就構成了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