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很少有人知道,這支家喻戶曉傳播海內外的《漁舟唱晚》,竟然出自山東省臨清市金郝莊鎮金西村的金灼南之手。

山東省臨清市東北的金郝莊鎮,幾百年來孕育出無數的書法家和古箏家。古箏演奏傳統由來已久,現據藝人年譜追溯,這一帶的古箏即以聲純韻正而聞名,世稱「金派」,距今至少有二百年的流傳歷史。清末,為鼎盛之時,「全村有掐箏者10餘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聲譽最隆。他以其文雅、灑脫、樸實、細膩的風格在箏壇獨樹一幟。凡聞其演奏者,無不為那深邃幽曠的音韻、細膩迷人的情趣所陶醉。
傳說
抱箏尋友成就一代名師一曲古箏撫平一場爭執
金灼南,又名葵生,號秋圃居士,1882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音樂世家。其祖父、父親酷愛音樂,擅奏多種樂器,家中藏有大量書籍及箏、琴、琵琶、三弦、胡琴、簫等樂器。金灼南受家庭薰陶,自幼習字學箏,勤學苦讀,博覽群書,並對箏學、律學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先後精讀了「減字譜」、「工尺譜」、「簡譜」等。據臨清政協的王明波介紹,金灼南有一至親,系清末進士,曾任朝臣,還鄉後食宿金家。他帶回大量書籍,其中有部分音樂論著,如明代朱載堉《呂律精義》等,這些書對金灼南助益頗大。他18歲時考取秀才,科舉廢除後,在家鄉教授私塾,不斷研究古箏技藝。少年時代因其勤學苦練,所以無論家傳箏譜還是民間流傳的箏曲,他均能演奏自如。青年時期,他抱箏外出,遍及江南數省,尋師訪友,博採眾長,使其箏藝日趨成熟,名傳遐邇,遂成一代名師。「新南村中街的一片空地原是村中最繁華的集市,曾是金灼南和村中古箏藝人常切磋的場地。上世紀50年代,無論嚴寒酷暑,村裡每逢集市他們總是盡興而彈,陶醉而歸。也正是在金灼南的影響下,很多人成為古箏愛好者,李世珍、許澤生均與之切磋暢談過。金灼南的外甥許澤生(已去世)回憶說,有一次,集市上兩個人因下棋發生爭執,引來很多人圍觀,這越發引得兩人爭吵不休,臉紅脖子粗,幾近出手。這時,傳來古箏聲聲,悠揚動聽寧靜而祥和。圍觀的人,呼啦一下全都被吸引過去。只見70歲的金灼南,身著長衫,手掐琴弦,寧靜、優雅又斯文。就這樣,一場不小的風波,被金灼南先生的琴聲撫平了。從此,新南村集市上的古箏彈奏就成了當時難得的藝術風景,也吸引了不少人參與其中。時光流轉,故人已去。但這段故事成為當地紀念金灼南先生永遠的佳話。
成就
古樸典雅 古箏演奏自成一派切磋技藝 創《漁舟唱晚》名曲
臨清古箏民間藝人李克超介紹,金派演奏風格古樸典雅,聲純韻正,運指方面「肉甲並用」,效果則「重而不噪,輕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斷而似連,剛柔相濟,清濁協調」。在點、按、吟、揉方面均具獨到,因為他的演奏為掐箏,所以彈奏音效有顆粒狀、金石豪放音,為同行所青睞。他所使用的古箏不同於現代古箏,為13弦,琴狀前寬後窄。同時,金家藏箏譜《箏譜集成》,該譜系民間公尺譜抄本,成集於清同治十二年,有《雙板》和《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等二十餘首作品。1912年,他根據箏曲《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取名《漁舟唱晚》,被公認為海內外名曲。1937年前,金灼南赴京與當時古樂界頗具盛名的婁樹華先生,在「道德學社」相識,並攜琴切磋箏技。後金灼南用工尺譜,開了《漁舟唱晚》的首段,不久因「七七」事變,金返回山東,原訂灌制唱片的計劃也未能實現。晚年,金灼南不顧年老體弱,仍常為群眾演出。初建伊始的山東電視臺,曾錄製播放了他的《漁舟唱晚》等曲目。
傳承
著書育人 金派古箏再發新枝醉心研究 學習傳統名曲技巧
1959年,金灼南在山東省藝術專科學校(今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古箏,併兼任美術專業書法課。金灼南對學生總是循循善誘,每講一曲總要親自演奏數遍,悉心傳授。他從不保守,鼓勵學生廣學眾家之長,開闊藝術視野,不囿於門戶之見。其學生許鳳仙回憶,他關心後輩,珍惜人才,更加關注金派古箏的承傳。為使箏藝流傳後繼有人,金灼南系統整理了大量箏曲,撰寫了《論箏學知識》《古箏教材》《箏學探源》《書法論叢》等專著。其中《箏學探源》是金灼南匯集6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而寫成的一部珍貴的箏學論著。此外,金灼南家藏的箏譜《箏譜集成》,是中國少見的清代民間工尺譜抄本,共收集箏曲29首,譜前撰有「箏論」。金先生將古箏學中的源流、構造、音響、律呂、調式、協律、旋空、音節、指法等細心研究編成教材,毫無保留地奉獻於社會。1976年3月病逝。
獨奏曲《漁舟唱晚》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中國傳統箏曲中的一首經典作品。長期以來,作為中央電視臺一套天氣預報的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旋律更是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