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四川在線記者 熊筱偉 歐陽傑 攝影
4月21日舉行的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當天11個項目獲自然科學類四川省科技進步獎。讓「掉了的牙再長出來」、研究下一代信息存儲方式等等,這些項目或許將「顛覆」我們的生活,通過梳理獎項,將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四川科學家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的「口腔再生醫學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田衛東是本次大會上的獲獎者之一。
田衛東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該實驗室成立於2012年,是我國口腔醫學領域第一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田衛東主任在牙組織工程領域有較深入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主編專著3部,參編9部,他本次獲獎的研究項目是「怎麼讓掉了的牙再長出來」。
「人的肝臟,切掉一部分都可以再長出來,牙齒為什麼不可以?」
由田衛東主任牽頭完成的「基於幹細胞的牙再生研究」,就是希望通過幹細胞來讓牙齒再生,團隊在幹細胞在牙齒發育中的作用和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目前人類要實現『種牙得牙』還有難度,但我們畢竟在一步步前進。」
據了解,在2018年3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由田衛東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於成體/多能幹細胞的牙功能組織模塊構建及轉化研究」正式啟動。項目以人類發病率最高的牙髓病、牙周病及牙缺失治療為臨床轉化應用目標,進一步研究牙髓、牙周和牙根三種功能組織模塊的構建並推進其轉化應用,探索牙髓病、牙周病和牙缺失再生修復治療的新技術,解決基於幹細胞功能組織模塊構建及轉化應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將繼續保持我國在幹細胞與牙再生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
參考連結: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00422/2347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