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海華
壁虎的尾巴斷了,能夠重生;鯊魚的牙齒掉了,會長起來……可是,為什麼人類一生只有乳牙和恆牙,牙齒掉了卻不能再生?這一奧秘一直困擾著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
經過20年不懈努力,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組織工程中心金巖教授成功實現了牙髓再生,將口腔疾病治療推向新裡程。8月29日,記者從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舉辦的演示會上獲悉:這一學術成果以該院金巖教授為通訊作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施松濤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院兒童口腔科軒昆教授和口腔病理科李蓓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於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期刊上。
《科學轉化醫學》期刊審稿人認為,這一研究「創新性強,臨床轉化意義重大」。據介紹,這是該雜誌創刊以來第一篇口腔臨床轉化研究領域文章。
口腔疾病中,牙病的發生率始終佔人體各器官疾病之首。特別是齲病、牙髓病,是人類最為普遍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後果,是齲病引起的牙髓炎症或牙髓壞死,會導致的牙的最終「死亡」。
牙的再生之難,主要體現在牙髓再生和牙周組織再生。牙髓再生的攻克排在首位,重點要解決植入的細胞如何在近2cm長的狹窄根管中長期存活,如何與植入的頜骨組織整合,且如何讓頜骨中的血管神經長入牙髓腔。其最終目的,是要保證牙髓的長期自主存活並恢復牙齒的功能。因此,壞死牙髓組織的再生是一項世界性難題,世界衛生組織也已將其與腫瘤、心血管疾病並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200多年來,在臨床治療中,牙髓病均採用「根管治療」術,即口腔醫生通過人工操作,分次徹底清除牙齒髓腔與根管中的牙髓細胞,並用生物材料進行填充。但是,由於沒有營養供給,充填後的牙齒雖然得以保留,卻會逐漸變得脆裂和變色,同時喪失感覺。特別是咬硬物的時候,容易折斷。這就好比一棵沒有營養供給的枯樹,時間久了變得乾裂,遇到大風容易折斷。
從2000年開始,金巖教授團隊設立課題組,開展牙再生的研究工作。2010年,我國立項「973計劃」攻克牙再生難題,這是該領域第一個資助項目。金巖教授團隊課題組先後獲得科技部「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究項目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支持。
多年來,團隊通過模擬牙發育原理,建立基於幹細胞自組裝的細胞聚合體技術,利用脫落乳牙幹細胞成功實現了全牙髓組織的功能性再生,開展國際首個全長牙髓再生的臨床研究,並於近日獲得成功。
具體來說,就是從患者脫落乳牙中獲取牙髓幹細胞,經過一個月左右體外培養,將形成的幹細胞聚合體植入患者所需的牙髓腔裡,使得牙齒神經血管再生,賦予「死亡」牙新的「生命」,使其完全恢復牙齒原有功能。
據介紹,這一成果不僅可以使牙髓再生,而且可以恢復壞死牙齒牙根的繼續發育。也就是說,對於牙齒正在發育的年輕患者,能使牙齒發育到正常狀態。據介紹,目前,該技術已用於臨床近50例患者,均已完全成功。
據了解,該技術的成功研發,改變了傳統的牙病治療理念。同時,牙齒再生的實現,對於研究和攻克其它大的臟器(如心、肝、腎等)再生也具有重要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