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家到創業者 記者帶你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2020-08-02 安徽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這段時間,隨著國盾量子等安徽企業紛紛登陸科創板,科學家創業再次成為公眾關心的熱點。隨著近年來我省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鼓勵和支持,不少科研人員都踏上創業的徵途,將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高新技術企業,甚至打造出「獨角獸」企業和上市企業。記者日前對此進行採訪,展現科學家創業的故事。

武帥:深耕人體安檢技術,打造 「獨角獸」企業

太赫茲是介於微波和紅外線之間的電磁波,被稱作「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在公共安全、生物醫療、高速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2010年,在國外讀書、工作了十年的中國科大畢業生武帥,回到了合肥,開始在太赫茲領域自主研發,並在合肥高新區參與創辦了 「獨角獸企業」博微太赫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回國創業,瞄準太赫茲領域

1993年,武帥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並選擇本碩連讀,在中國科大深造。2000年,武帥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開啟了長達十年的異域生活。

2010年初春,武帥回安徽探親。趁著探親的機會,武帥到了位於合肥高新區的中國電科38所參觀,並被深深吸 引。武帥開始考慮回國發展的可能性。「在國外只是打工,那並不是我想要的全部生活,國內有著廣闊的發展舞臺。」 武帥說,這些年來,國內發展迅速,為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平臺「。與其做祖國發展的看客,不如做參與者。」

2010年6月,武帥回國,進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工作。他率領一支由博士為主的高素質團隊,組 建了微波光子學研究中心,並將太赫茲人體安檢技術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僅僅用了三年時間,這個當時平均年齡不過28歲的團隊,就打造出了中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太赫茲安檢設備。

創業路上,角色定位不斷轉變

博微太赫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剛剛成立的時候, 80多名成員,幾乎全是技術研發人員。如何搭建公司?人事、財政誰來負責?場地怎麼解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一群技術 「宅男」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武帥告訴記者,在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角色及時轉變。「企業在最開始的創業階段,更像一個專注於產品開發的團隊,大家的精力幾乎都放在研發上。」當產品成功研究開發之後,需要面臨如何推向市場的問題,角色要從技術人員向市場人員轉變「。如何向客戶介紹產品,銷售本身是否達到了能理解產品技術的層次……這些問題都要解決。」

武帥說,而當產品找到了市場,產生訂單之後,接下來就要面臨第三個階段,「擴大生產,擴大企業的規模,要讓企 業走上正規化的發展道路。這個時候,對於企業管理者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比如財務、供應鏈、風險管控等,各個方面都必須了解。」武帥說,這是艱難的一步。「對於我們公司來說,目前就處於第三個階段,已經經過了產品的初創, 有了市場,現在的目標就是要把企業快速地做大做強,發展壯大。」

用太赫茲技術讓世界更加美好

2016年成立的博微太赫茲,在武帥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已經成為我國太赫茲安檢安防行業的領跑者。其首創的 「TeraSnap」太赫茲人體安檢儀,採用了國際領先的被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技術,是目前國內最早具有自主知識 產權,並率先獲得公安部認證的採用太赫茲技術的安檢產品。

而在世界軍人運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性重要活動上,博微太赫茲的安檢設備,也成為為大會保駕護航的明星安檢產品。

武帥說,博微太赫茲會一直專注於太赫茲領域,挖掘開發太赫茲技術的多種應用前景。「努力將企 業打造成太赫茲產業的『獨角獸』,並且期待能在合肥建設中國的『太赫茲谷』,利用太赫茲技術改變世界,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全、美好。」

劉凱:在跌宕起伏中品味拼搏的意義

「公司自成立到現在整整16年了,這一路上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來的。」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博雷電氣董事長劉凱這樣講述著創業歷程,言語間夾帶著創業時的艱辛,也流露出為事業打拼的充實感和成就感。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 記者帶你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初心:不想平庸過一生,他下海創業

上世紀90年代,能進入國家一類研究所擔任工程師,可謂前途無量。但是,一成不變的生活持續了十幾年,總讓人覺得缺點什麼。2003年,劉凱35歲,他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難道就這樣一直按部就班地幹下去嗎?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呢?

由於體制的制約,很多自己的想法往往難以實現。就這樣在循環往復的生活中提前進入養老模式?劉凱心裡總有些許不甘。雖然當時談不上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總覺得人一輩子總得幹點事,不想平庸地過一生。終於,狠下了一番決心的劉凱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一頭扎進了創業浪潮中去。

創業初期,劉凱除了技術什麼也不懂,按照他的話來說,一沒有錢,二沒有團隊,三沒有市場,市場的殘酷和創業的艱難都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這 些年的經歷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完全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跌宕起 伏』。」說起這些年的經歷,劉凱感慨萬千。

虛心:「我只有失敗的經驗,沒有成功之談」

作為一名搞技術出身的企業家,劉凱言辭不多,說話中肯,舉止樸實,給人一種踏實穩重的感覺。當被問起能否分享一些成功創業的經驗時,他哈哈 一笑說道,我從來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成功經驗,只有失敗的經驗。

起初,剛剛走出國企的劉凱為簡化創業流程,想通過藉助別人的公司為平臺的方式合作共創。但事與願違,由於雙方在經營理念方面分歧太大,摩 擦不斷,最終第一次嘗試以失敗告終。這段經歷回想起來,也是必經之路,只 有不斷地嘗試,才能準確地找好方向。

在深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深度思考過後,2005年,劉凱獨自創辦了合肥博雷電氣有限公司「。博,乃是取其博眾天下之意;雷,是因為我是搞雷達出身 的。」說到公司的名字來由,劉凱這樣解釋。

用心:每一分錢,他都要花在刀刃上

公司成立前幾年,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因為行業的特殊性,前期 一直在做技術和科研方面的研究,只有資金投入,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當時, 整個團隊僅有六七個人,不足百平方米的辦公場所,既要做科研試驗又要進行生產製造,還要擠出場地辦公,條件艱苦。所有的辦公桌椅等辦公設施還 是他帶著員工一起騎著自行車去二手家具市場淘回來的「。那時候沒有錢,每 一分錢都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但是,劉凱對待科研攻關方面的投入卻非常捨得。有一次,他偶然聽到有技術人員在抱怨說電腦速度慢,經常性卡機,太影響工作了。劉凱毫不猶 豫地說,換,按最高標準配置。除此之外,公司所有的科研試驗所需的設備、 儀器儀表,都按當時的高標準全新購置。

劉凱經常開玩笑說,設備儀表相當於技術人員的眼睛和鼻子,不能讓設 備儀表影響技術人員的成果。不該花的錢不能亂花;但該花的錢,砸鍋賣鐵都要花「。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

開心:他帶出了一支有戰鬥力的團隊

2012年,在經歷了幾番艱難的掙扎後,公司終於有了起色,開始走入正軌。劉凱說,一路上撞得頭破血流,離不開團隊的咬牙堅持,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股不輕易投降不輕易認輸的勁兒。

公司的一名員工表示,公司裡年輕人多,有朝氣有活力,工作氛圍很好。每當接到訂單,一線研發人員為了項目能夠順 利交付,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情。劉凱作為公司老總,每天來得早走得晚,經常陪著員工一起熬夜加班。

說到今年的經營情況,疫情對業務的影響不可避免。2月10日,公司獲得政府首批覆工批准。由於上下遊產業鏈受到疫情影響,原材料的供給、物流都出現了問題。「這個影響是全方位的,上下遊產業鏈都被波及。此外,疫情最嚴重時,供應鏈斷了,原材料供應都沒法保證。」為了應對困難,劉凱和公司員工一起想辦法解決問 題。劉凱介紹,那一段時間,天天就是不停撥打電話,和同事一起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在湖北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劉凱接到一個求援電話。這個求援電話來自湖北鄂州,當地疫情十分嚴重,對方在電話中急切地說,醫院每天生成的醫療垃圾堆積成山,急需快速、無害化處理。

掛完電話,劉凱果斷做出決定,立刻組織精幹力量投入這個項目的研發。通過前期論證、技術攻關和設備可靠性驗證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整個團隊連續奮戰多日,終於研製出了兩臺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備。「那時 候,沒有考慮到經濟回報,就是一心想著趕緊把這個產品做出來,能為抗疫做一點事情。」劉凱表示。兩臺設備從圖紙變成產品並驗收,然後連夜運往鄂州,前前後後不過一個多月。劉凱說,正常來說,像這樣一個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就是效率高也要三個月左右。在得到設備驗收合格已投入使用的消息後,劉凱忍不住把這一消息在朋友圈分享,瞬間收穫數百個點讚。他為公司擁有這樣一支有戰鬥力、務實、創新、團結、拼搏的隊伍感到無比自豪。

舒心:公司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經過多年堅持,公司在劉凱的領導下獲得了長足發展。截至目前公司員工百餘人,辦公場所5000平方米,由原來的單一產品線,發展成現在的多產品線並行、多事業部運營的格局,集技術研究、設計開發、生產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 現在的博雷是一家專注於高功率微波裝備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取得了包括22項發明專利在內的共60餘項專利技術成果。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澱,博雷研製的產品現已廣泛應用於工業微 波、軌道交通、通信、醫療垃圾處理、國家大科學工程等領域,多項產品在多個 特殊領域的重點項目中得到應用並獲得客戶的認可。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 平,在某些特殊領域正逐步替代進口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放心:公司在這裡發展如魚得水

說起和合肥高新區的緣分,劉凱說公司2008年搬過來後,就再也捨不得走了「。高新區管委會對公司從資金到人才到政策均給予了多方面的關照,事 無巨細,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對於合肥高新區的濃厚創新氛圍和創業環境, 劉凱表示,企業在這裡發展如魚得水一般自在。

而對於高新區推出的領航企業家培訓,劉凱也非常讚賞和期待「。可以經常組織些活動,讓企業家在一起交流。不僅能夠打通上下遊產業鏈,同行之 間的交流還能夠開闊思維,這是非常好的。」

計成志:堅持自主研發 替代國外進口

「上個世紀90年代,電伴熱產品主要依賴國外進口,但是有錢也買不到技術,我就想自主研發產品取代進口。」日前,談起創業的初衷,安徽環瑞電 熱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計成志不無感慨,十年磨一劍,歷盡創業無數的艱辛和汗水,他終於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大大降低了產品使用成本,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自主研發的電伴熱產品遍布國內、遠銷海外。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 記者帶你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為夢想不惜賣房創業

計成志是安徽肥東人,1998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 畢 業後一直從事基於輻射化學及高分子材料的電伴熱產品研發和應用研究工作。憑著 堅韌不拔的學習精神以及過硬的技術基礎,2004年,計成志在蕪湖一家電伴熱企業 擔任總經理。由於工作的關係,他有幸結識了中國科技大學曾參與 「九五」國家科技攻 關計劃的兩位教授,對自主研發電伴熱產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萌生了創業念頭。

2007年,計成志在肥東創立了安徽環瑞電熱器材有限公司。「創業是為了證明 自己,也是為了將中國製造變為中國創造。」計成志說「,創業初期,缺乏資金、人員、 市場,非常困難,都是靠自己一步步闖過來的。」資金不足,他將家裡的房產變賣籌得50萬元,人員不夠,他和一道打拼的朋友吃住都在廠裡,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三個 月瘦了20多斤。為了開闢市場,他去荒無人煙的沙漠、翻山越嶺去湖北深山老林等地考察,為了節約時間,經常乘坐夜裡12點的飛機,白天又投身到緊張工作中。

就這樣,靠著強大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計成志創辦 的環瑞企業從弱到強,在肥東經濟開發區成長為一家集發熱電纜、自限溫電伴熱 帶、恆功率伴熱帶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於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自主研發代替國外進口

「電伴熱是為了解決開採出來的原油暢通運輸的問題。」計成志說,上個世紀 90年代,在中石油、中海油寒冷地區的油田、海洋鑽井平臺,原油從地下或深海採集後通過管道輸送時,需要使用大量的電伴熱產品用於管道的防凝防凍,否則管道 介質易凝固,失去流動性而無法順利輸送。

「早期的電伴熱產品全部依靠進口,價格非常昂貴,動輒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 米的電伴熱帶,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計成志心想,如果能夠自主研發電伴熱 產品,取代國外進口,就能大大降低使用成本,擴大產品應用範圍。

「國外的公司不賣技術,只賣產品。」計成志說,和美國這家企業有50多名博士生組建的研發團隊相比,公司當時只有中科大的兩位教授帶領團隊負責產品的技術攻關,終於研發出高性能自限溫電伴熱帶。

隨著產品品質的逐步穩定,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如今自主研發的產品已替代進 口產品,在國內各大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冶金、機場、高鐵站等多行業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2012年,環瑞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憑藉國際先進標準的水平已走出 國門,產品大量出口到俄羅斯、英國、芬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20多個國家。

不斷創新遍布各個領域

「企業發展十來年,我們已經從解決生存發展到解決創新科研。2018年,我們 獲批建立了省級博士後工作站,與高校聯合招收博士後,開發高分子材料。」計成志 說,這幾年環瑞拿到了全球各地區近三十餘項認證,其團隊獲得安徽省「115」產業 創新團隊,他本人也榮獲2017年度合肥十大創新人物等多項榮譽。

如今,環瑞成立了合肥市工程技術中心及研發實驗室,擁有20多名開發人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的技術團隊密切合作,從實驗室到車間 投產的現有產品,已經全面接近國際先進技術,並在部分指標上 實現了趕超。2019年,安徽創新館開館,環瑞生產的「自限 溫電伴熱帶」等產品還被遴選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科 技創新成果展參展展品。

2018年,計成志將科研目標鎖定為無滷阻燃及高溫等級自限溫電伴熱帶,無滷阻燃這項技術在國際上尚屬首創。而研發的高溫 等級自限溫電伴熱帶,更是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隨著產品的技術升級及產品應用領域的擴大,逐步在比如軌道交通、高鐵站的消防給排水管道伴熱系統、機場及大型體育場館的屋頂融雪系統上投放使用。」計成志 說,甚至在神八、神九航天基地地面保障系統上實現安全運行。

十餘年來,計成志帶領環瑞團隊,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還 滿足了國內對電伴熱產品技術強、新節能、高安全的市場需求。他的夢 想是「,希望未來有一天,中國創造的電伴熱產品能夠站在世界之巔。」

韋玉軍:副教授下海 聚焦腫瘤精準診療

從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到大小事務都需要親力親為的創業者,短短四年裡韋玉軍 不僅成就了自己的創業夢想,更助力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腫瘤早篩等領域發展。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所創立的安徽安龍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省率先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為抗擊疫情提供更快、更精準的檢測支持。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 記者帶你一起來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從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到創業者

2016年,韋玉軍從清華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的崗位上辭職,來到合肥廬陽 經開區,創立了安徽安龍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在清華大學醫學院期間,我一直從事腫瘤精準治療研究相關工作,也參 與了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及分子診斷技術及臨床試劑的開發。」韋玉軍說,他發現在精準醫療過程中,基因檢測企業、醫院、藥企三者缺一不可。在這樣一個三角關係中,基因檢測技術起到了串聯作用,隨著技術、臨床與疾病治療聯繫得越來越緊密,這個三角關係也將更加牢固,未來這三者之間或許還將有更多的互動和合作可能。

不過,他也意識到,雖然基因檢測技術與臨床治療聯繫愈發緊密,但是臨床研究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還沒有打通,各個環節之間存在「孤島」,「有臨床資 源的機構缺乏技術平臺,而有技術平臺的企業又缺乏高質量的臨床信息資源, 我很想在這個領域做些探索。」

韋玉軍說,基因檢測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企業水平也參差不齊,如 何在硬體使用過程當中標準化生產,同時還要降低成本,這就需要企業在技術 及產品方面有著很深的積累。作為成長在清華園的公司,安龍基因在成立之 初主要面向清華大學及附屬醫院進行定製化設計生產,「通過這種形式,我們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優異的設計和高效高質的交付能力,也為後來面向全國打 下了堅實的基礎。」

專注腫瘤領域技術和產品研發升級

創業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韋玉軍記得,公司在2017年剛拿到天使輪融資時,開設了基因檢測全套產品線,沒承想一直虧錢。「到2017年下半年,我 們只能砍掉了不擅長、不成熟的產品線,專注腫瘤領域技術和產品研發升級。」 初次創業的韋玉軍就這樣一邊學一邊做,這才逐漸建立起公司的銷售體系。

銷售體系建立起來了,產品推廣又成為擺在韋玉軍面前的一道難題。 由於當時公司沒什麼知名度,精準醫療也沒有普遍被醫生和患者接受, 韋玉軍只能從熟人、朋友做起。「我們在推廣產品時,還要向對方做大量的科普, 這和我以前在清華大學醫學院時的工作狀態有很大區別。」韋玉軍說,在自己 找融資、跑市場的這幾年間,他也從一名學者逐漸蛻變成一名真正的創業者。

2019年,在韋玉軍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安龍基因收穫滿滿:打造形成多重引物/探針雙阻斷ctDNA甲基化檢測技術、CTC捕獲鑑定技術、自動化數據等5個核心技術平臺,業務主要聚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包括腫瘤早期篩查、輔助診斷、精準用藥和預後檢測四大部分。

未來將致力於安徽省健康早篩

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安龍基因突破技術難關,在全省率先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得到業界認可,也讓許多人因此認識了安龍基因。隨後,又成功研發出與之配套的病毒滅活保存液,實現了更大通量、更高效率的新冠病毒檢測。

直到現在,這項研究仍未止步,韋玉軍介紹說,由於新冠病毒仍然存在變 異可能,可能會影響市面上早期設計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他們比對已發布的184種新冠病毒序列,正研發設計通用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紮根合肥四年來,我們已經開發了多項腫瘤精準醫療伴隨診斷/輔助診 療技術,搭建了包括PCR、數字PCR、一代測序、二代測序等在內的多種檢測 平臺,檢測樣本數超過10萬餘例。」韋玉軍表示,公司已先後研發出肺癌甲基化輔助診斷試劑盒,目前正在申報國家三類註冊許可證,並進入臨床試驗,此 外,結直腸癌、宮頸癌、肝癌早篩產品也研發完成,進入報證流程。「未來,我們 將致力於合肥市、安徽省的健康早篩,提高癌症早篩率,降低醫保支付,讓每一 個安徽人遠離癌症。」

本組稿件由趙明 金波 張宜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趙明玉 項磊 姚一鳴 劉暘採寫

相關焦點

  • 聽聽年輕人就業創業的故事
    創意農業、電商產業、公益事業……這些都是大有作為的新領域、新業態  聽聽年輕人就業創業的故事(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16))  又到畢業季,又是求職季。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此季不同往季。如何順利就業、施展所學,成為畢業生格外關注的話題。
  • 創業故事:海小姐的玫瑰餅店 用玫瑰見證愛情
    為此,中國之聲推出2014「就業季」特別策劃《創業起跑線》,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全國,挖掘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大學生創業故事,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希望通過他們的故事激勵更多的大學生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創造屬於他們的新天地。今天播出系列報導第一篇。我們跟隨的腳步來到北京的南鑼鼓巷,去海小姐的玫瑰餅店聽聽她的創業故事。
  • 巾幗大宣講┃一起來聽聽「最美婦聯人」文龍香的故事...
    巾幗大宣講┃一起來聽聽「最美婦聯人」文龍香的故事......文龍香無悔的青春,奠定了文龍香要用小香菇去撬動大產業的決心,大家都叫她「香菇姐」,她從賣香菇到成立電商公司,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讓更多的鄉親在家可以就業,是文龍香的初心也一直是她前進的動力,夢就在前方,路就在腳下。文龍香把「我不會」變成「我能行」,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拼搏,用自己的奮鬥精神和不認命的堅韌鼓舞身邊每一個人。
  • 關於創業,這些故事你要知道!
    提示:當紅創業—新時代下創業正當紅! 關於創業,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有人可能會覺得專業能力最重要,比如馬化騰、李彥宏、比爾蓋茨都是技術取勝的創業者。
  • 矽谷創業圈趨勢:說出你的失敗故事
    創業者們紛紛公開說出自己的失敗經歷,從中總結和學習。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5年前,卡桑德拉·菲利普斯(Cassandra Phillipps)創辦FailCon——舊金山的失敗慶祝大會。看到矽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取得成功,她感到很受挫,對於自己的創業前景也感到緊張不安。因此,她渴望從那些創業失敗故事當中獲得一絲慰籍。該為期一天的大會很成功。
  • 創業愛好者和創業者有什麼區別?
    你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看起來在創業的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大部分的「創業者」實際上是「創業愛好者」,沒錯,從數量上來說創業愛好者遠遠多於真正的創業者。  「創業愛好者」的「創業歷程」更多的就像一場玩票。這並不是說他們對創業缺乏熱情,實際上他們對「創業」太有熱情了,有時候對「創業」的熱情甚至遠遠超過了對於用戶、需求、服務、企業運營乃至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 韓國創業生態:首爾江南區已成熱點,成功創業者轉型VC
    韓國創業生態:首爾江南區已成熱點,成功創業者轉型VCEva Yoo |2015年01月23日 10:09評論() 韓國為本國創業公司的發展大開綠燈,如今它已成為亞洲重要的創業者樂土之一。Startup Alliance 執行董事 Jungwook Lim 曾是韓國最大的報紙之一《朝鮮日報》的記者,後來還擔任過 Lycos 執行長。如今,他在韓國創業生態系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內起到連接私營部門和政府機構的橋梁作用,在外則將韓國創業公司與海外創業公司聯繫在一起,同時將本國創業生態系統介紹給來訪的外國政府官員。
  • 創業的五個維度——一個創業者的深度思考
    Helo,走在創業路上的小夥伴們,你們好!我叫阿城,我是一名連續創業者。我在創業的過程中遇見過很多的坑,我經常為創業這件事苦思冥想、去請教高人、去大量閱讀……。我原來總覺得創業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為何實施起來如此之難!現在才知道創業這個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蘊含著非常複雜的系統。
  •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何同樣選擇在上海奮鬥?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何同樣選擇在上海奮鬥?一起來聽他們的故事→ 2020-12-03 1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同年齡的創業者在行業選擇上有啥區別?《創業英雄匯》的這份報告...
    五年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創新創業更加活躍、結構更趨優化、競爭力明顯提升;在相關政策支持下,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返鄉創業人員等各類創業群體踴躍投身創新創業大潮,從草根到精英、從城市到農村、從國內到國外,參與群體越來越多元、覆蓋範圍越來越廣泛;創業投資日益活躍,邁入規範化發展新階段,創業資本更多投向人工智慧、生物醫療行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 開啟2021,別忘了2020有這些值得記住的創業故事
    對於多少創業者來說,今年就是風雪之年。 能挺過風雪,都是強者; 但是那些倒斃於風雪中的人兒, 從來都不是弱者,值得記住。 2020有哪些值得記住的創業故事?
  • 五個故事,教你重拾創始人精神
    這就是我之前說過的創業者的「五倫」——創業以後,一名創業者就會有五個倫理相關方:首先,你是創始人;其次,一定會找幾個核心員工,就是團隊;第三,你會融資,會有股東;第四,你會生產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就會有用戶或客戶;最後,所有的企業不管大小,都是在一個現實空間中,會有當地的社區和政府。創始人、員工、股東、用戶、政府,這五個方面都要照顧到,都要平衡好。
  • 西安創業咖啡街區打造創業者的「造夢谷」
    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西安高新區自1991年成立以來,憑藉西安科教資源優勢,堅持自主創新、打通產學研壁壘、支持孵化模式升級,從最初的模仿引進,到現在的創新引領,「三次創業」助力西安高新區從立區到興區,探索出一條內陸高新區依託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模式。
  • 創業者該如何發現好的創業項目,月入10W之偽痛點辨識
    這是個好問題,相信很多朋友都會這麼問,那麼小編在這裡就告訴大家,什麼叫「偽痛點」,偽痛點也叫自嗨,就是創業者陷入在自己設定的陷阱裡,自己覺得這個痛點很重要,很緊急,必須要快速解決,但是用戶並不這麼認為,這就是偽痛點。偽痛點在創業過程當中,經常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職業蛙盧明霞獲評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十佳女性創業案例」
    此次大會上,大學生求職服務領導品牌職業蛙創始人兼董事長盧明霞獲評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十佳女性創業案例」。職業蛙盧明霞(左七)獲評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十佳女性創業案例」頒獎現場,《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木蘭匯理事長何振紅,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楊健以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共同為盧明霞頒發了「2017全球女性創業者大會-十佳女性創業案例」獎盃,肯定了她在創業期間,基於開源性網絡和平臺化的組織模式,不斷探索新產品和新服務,最終實現了更加靈活和可擴展的求職服務領域的創新生態。
  • 如何突出重圍,你準備好了嗎?年輕創業者必要考慮的三大核心問題
    那麼,想要在眾多的創業同行中取得成果,作為年輕的創業者應該最好哪些準備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作為一個創業者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首先要在創業之初就要得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定位」。定位就是給你準備做的這件事定個框架,你準備做成工作室、夫妻店、還是做成公司;是準備開線下店,還是做線上店;是準備開一家,還是計劃開分店;你是想做國內生意,還是計劃外海業務;所謂定位也就是你的目標,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有了定位,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開始實施計劃。但對於很多的年輕創業者來說,其實他們並沒有很清晰的定位目標,只是憑著一腔熱血,衝勁,年輕不怕的勁頭在去這件事。
  • 成語故事,解析創業六忌!
    我的創業法典:創業是一定會有風險的,不冒險的人永無前途!         我從成語裡挑出了幾個人們耳熟能詳但是寓意深刻的故事,針對創業者通常易犯的毛病做了一個探討和分析。襟抱堂主人希望給創業路上的人們敲響一個思想的警鐘,聊以自警和分享。
  • 匠心獨具:兩位遼寧的創業者,亮出了他們各自低成本的工具
    前些日子,有兩位遼寧的創業者匠心獨具,向李濟安創業暨《創業一招鮮》自媒體亮出了他們精研市場、各自設計的低成本的、快捷的工具。 下面我就給大家簡介一下,不管你需不需要,都歡迎大家視之以不同的視角。
  • 我該拿什麼拯救你?時刻面臨崩潰壓力的創業者 | 獵雲網
    但是我認為這兩天朋友圈都沒有討論到最重要和最深層的問題,以我17年的創業艱辛中自身的感受、和幫助挽回了兩個重度抑鬱症的高管的經歷來看,健康問題對創業者只是排在第二位,壓力下的心理健康問題才是創業者的第一殺手。
  • 「兩頭奶牛」成就一番創業故事?聽聽「沙灣奶牛皇后」怎麼說
    坐落在番禺區沙灣古鎮的奶牛皇后甜品店,是遊客到沙灣古鎮遊玩必去的場所之一。仿古的西關大屋,門上掛著碩大的牌匾——沙灣奶牛皇后。尚未進門,就可以聞到濃濃的奶香。屋內擺放著十來張廣式大理石圓桌椅,青磚、腳門、趟櫳門,散發著獨特的嶺南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