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光躍上地平線時,萬物從沉睡中醒來。在清涼的空氣中,時時飄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悅耳的鳥鳴聲此起彼伏。當你漫步於清幽小徑,你的五官正在積極地活動著,向你提供豐富的外界信息,使你能如實地感知外界,欣賞這良辰美景。
能夠擁有五官這幾個忠實的世界「感受者」和「吸納器」,人類是多麼地幸運!我們可以遠遠地認出一位朋友;可以辨別數以百萬計的形狀和色彩,還有一萬種氣味;當一片羽毛拂過皮膚時,我們可以感覺到它;我們還可以聽到樹葉微弱的沙沙聲⋯⋯我們只是不經意地張開眼睛和耳朵,爾後世界就自然而然地流進來了!
然而事實上,對於我們的感覺能力來說,五官雖不愧為大功臣,但絕對不能被封為君王!「至高無上」的稱號,應當給大腦。在五官廢寢忘食地搜集外界信息的同時,大腦的神經細胞更為忙碌,通過橫向連接和反饋的迴路,它們飛速地傳遞有用的信息,它們無時不在進行著錯綜複雜的計算⋯⋯大腦,賦予我們的感官豐富多彩的性質和本領,所有這些,科學家們還只是剛剛開始破解。
微縮「科學家」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的感覺器官都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可是,每個個體對外界的理解絕對不同,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大腦對五官收集的信息反應不同的緣故。
我們可以把大腦裡無數的神經細胞看成一群微縮的「科學家」,它們擁有極大的智慧,從它們那裡,源源不斷地發出關於世界的所有設想。例如,聲音是從哪裡發出來的?這是什麼顏色?事實上,不同的大腦所感受到的世界有很大差別。我們不能看到紫外線,而蜜蜂可以;我們不能看到紅外線,而響尾蛇可以。我們的神經只對特定範圍內的波長、振動和其它屬性起反應。這一點,和基因、從前的經歷還有我們所處的注意力狀態息息相關。
在很多情況下,吸引大腦注意的是變化,我們的感覺恰好迎合各種變化。靜止的或者沒有變化的物體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雖然五官也忠實地接受了它們的信息,但是大腦幾乎覺察不到,因為,這個智慧之源也會「疲倦」。
從光亮處進入電影院,開始會什麼也看不清,過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漸漸能夠分辨出室內物體的輪廓;我們所習慣的聲音成了背景音,幾乎覺察不到;一些人手錶戴久了連什麼時候丟的都不知道;毛衣壓迫我們皮膚的感覺,時間一長就消失了……我們的觸覺感受器官剛開始如此警覺,對新奇事物是如此地渴望,可是過了一會,它開始打瞌睡了,對那個事物不再感興趣。相反,如果時間、環境變化了,大腦還會被「激活」,感覺能力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比如,當你先吃了糖塊,再去吃梨,就會感到梨不甜,但如果你先吃了杏再去嘗同一個梨,你就會感覺到梨格外的甜。
「資料倉庫」作用大
大腦在判斷所感受到的事物時,總是藉助於「庫存」的知識和經驗。比如聽一首歌,如果是你會唱的,才放一個片段就會知道是哪首歌,並知道後面的旋律是什麼。對歌曲的熟悉程度決定了你能感知那首歌的長短。
經驗是最重要的,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從你的眼神、動作和言語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大腦裡有著豐富的「殘留印象」,某個人,某種味道,某種聲音,作為一個完整的特徵已經根深蒂固,無數次的經驗甚至可以校正來自原本忠誠的五官感受器傳來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
一個人站在離我們不同的距離上,他在我們視網膜上所佔的空間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總是把他感知為一個同樣大小的人;一個圓盤,無論怎樣傾斜旋轉,使我們所看到的可能是橢圓、甚至線段,我們都會當它是圓盤;在強光下,煤塊反射的光量遠遠大於暗處粉筆所反射的光量,但這不妨礙我們感覺煤塊的顏色比粉筆深;同一支樂曲,儘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樂器也不一樣,我們總是把它感知成同一支樂曲。
為了解決一些含混不清的情況,搞清楚世界的本來面目,大腦也會根據經驗,從並不完整的數據中創造一些形狀。為了解釋這一點,義大利的心理學家拿出一個明顯的三角形,如果把某些部分隱藏起來,受試者的大腦仍能根據殘缺的線條構建出一個三角形圖案。
我們在無意中迅速地構建出了這樣的圖形,大腦在我們運用其它感覺的時候也是如此地富有創造力。比如說,假設一隻豹子靠近了我們,儘管它隱藏在灌木叢中,只露出一點身影,那麼大腦從不完整的視野中構想出來的完整圖形、聲音或者氣味,就可以救我們的性命了。
在信息不足或非常複雜的情況下,大腦的這種本領還需要語言的提示和思維的幫助。一塊像烏龜的石頭,也許開始你看不出來,但如果有人提醒,就會越看越像。很多旅遊風景也是如此。
經驗還給大腦一些「預期」,如果不符合這種預期,大腦會幫我們做出決定:不選擇它!以味覺為例,當我們把食物送進嘴裡,就得判斷是該吞下還是吐出來,這是關乎生死的決定,需要非常迅速地做出判斷。首先我們會打量食物的外表——顏色是否鮮亮?接下來我們觸摸食物——是硬還是軟?同時我們會把它掰開,聽聽發出的聲音判斷是幹硬的還是溼軟的?然後聞聞味道——有沒有難聞的味道?所有這些印象都會告訴我們對送入嘴巴的食物應該抱有怎樣的期望。
把五官連接起來
從表面上看,五官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但實際上,由於它們都是向大腦傳遞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身體感覺的信號,大腦的容納力和信息傳遞、並行能力,使得五官相互之間也會發生相互作用,促進或幹擾彼此的感覺能力。
比如說,聲音在減輕疼痛方面有明顯的效用。在牙科手術中,給病人戴上耳機,讓病人通過耳機聽到安慰的立體聲音樂。結果發現原來需要麻醉的病人,在音樂或噪音環境條件的作用下,其中有65%的病人疼痛感覺完全消失!
在生活中,美味佳餚的品嘗需要你的嗅覺和味覺器官的共同作用,你才能真正得到一種享受。當你傷風感冒,鼻子不通氣,單單依靠舌頭來品嘗時,再好吃的東西也會如同嚼蠟,大為遜色。
在一定條件下,各種感覺之間都可能發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例如,咬緊嘴唇或握緊拳頭,會感到身體某一部分的疼痛似乎減輕了些;有實驗發現,綠光照明會提高人的聽力,紅光則使人聽力降低。
近幾年,研究還發現,有時大腦的兩種職責不同的感覺區域會發生融合,於是我們就會驚訝地看到:有些人打開收音機後,耳邊聽著鋼琴音樂,眼前會跳出一連串色彩豐富的音符!有些人能聽見土豆的味道;有人甚至可以在許多數字中能立刻辨別出一組相同的數字,因為這些數字對他們來說,可以從顏色上區別開來!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只不過是大腦玩的小把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