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科學家」的怪脾氣 ——大腦如何主宰五官

2020-10-18 大科技

當陽光躍上地平線時,萬物從沉睡中醒來。在清涼的空氣中,時時飄來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悅耳的鳥鳴聲此起彼伏。當你漫步於清幽小徑,你的五官正在積極地活動著,向你提供豐富的外界信息,使你能如實地感知外界,欣賞這良辰美景。

能夠擁有五官這幾個忠實的世界「感受者」和「吸納器」,人類是多麼地幸運!我們可以遠遠地認出一位朋友;可以辨別數以百萬計的形狀和色彩,還有一萬種氣味;當一片羽毛拂過皮膚時,我們可以感覺到它;我們還可以聽到樹葉微弱的沙沙聲⋯⋯我們只是不經意地張開眼睛和耳朵,爾後世界就自然而然地流進來了!

然而事實上,對於我們的感覺能力來說,五官雖不愧為大功臣,但絕對不能被封為君王!「至高無上」的稱號,應當給大腦。在五官廢寢忘食地搜集外界信息的同時,大腦的神經細胞更為忙碌,通過橫向連接和反饋的迴路,它們飛速地傳遞有用的信息,它們無時不在進行著錯綜複雜的計算⋯⋯大腦,賦予我們的感官豐富多彩的性質和本領,所有這些,科學家們還只是剛剛開始破解。

微縮「科學家」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的感覺器官都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可是,每個個體對外界的理解絕對不同,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大腦對五官收集的信息反應不同的緣故。

我們可以把大腦裡無數的神經細胞看成一群微縮的「科學家」,它們擁有極大的智慧,從它們那裡,源源不斷地發出關於世界的所有設想。例如,聲音是從哪裡發出來的?這是什麼顏色?事實上,不同的大腦所感受到的世界有很大差別。我們不能看到紫外線,而蜜蜂可以;我們不能看到紅外線,而響尾蛇可以。我們的神經只對特定範圍內的波長、振動和其它屬性起反應。這一點,和基因、從前的經歷還有我們所處的注意力狀態息息相關。

在很多情況下,吸引大腦注意的是變化,我們的感覺恰好迎合各種變化。靜止的或者沒有變化的物體是整個世界的一部分,雖然五官也忠實地接受了它們的信息,但是大腦幾乎覺察不到,因為,這個智慧之源也會「疲倦」。

從光亮處進入電影院,開始會什麼也看不清,過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漸漸能夠分辨出室內物體的輪廓;我們所習慣的聲音成了背景音,幾乎覺察不到;一些人手錶戴久了連什麼時候丟的都不知道;毛衣壓迫我們皮膚的感覺,時間一長就消失了……我們的觸覺感受器官剛開始如此警覺,對新奇事物是如此地渴望,可是過了一會,它開始打瞌睡了,對那個事物不再感興趣。相反,如果時間、環境變化了,大腦還會被「激活」,感覺能力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比如,當你先吃了糖塊,再去吃梨,就會感到梨不甜,但如果你先吃了杏再去嘗同一個梨,你就會感覺到梨格外的甜。

「資料倉庫」作用大

大腦在判斷所感受到的事物時,總是藉助於「庫存」的知識和經驗。比如聽一首歌,如果是你會唱的,才放一個片段就會知道是哪首歌,並知道後面的旋律是什麼。對歌曲的熟悉程度決定了你能感知那首歌的長短。

經驗是最重要的,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從你的眼神、動作和言語知道你心裡想的是什麼。

大腦裡有著豐富的「殘留印象」,某個人,某種味道,某種聲音,作為一個完整的特徵已經根深蒂固,無數次的經驗甚至可以校正來自原本忠誠的五官感受器傳來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

一個人站在離我們不同的距離上,他在我們視網膜上所佔的空間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總是把他感知為一個同樣大小的人;一個圓盤,無論怎樣傾斜旋轉,使我們所看到的可能是橢圓、甚至線段,我們都會當它是圓盤;在強光下,煤塊反射的光量遠遠大於暗處粉筆所反射的光量,但這不妨礙我們感覺煤塊的顏色比粉筆深;同一支樂曲,儘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樂器也不一樣,我們總是把它感知成同一支樂曲。

為了解決一些含混不清的情況,搞清楚世界的本來面目,大腦也會根據經驗,從並不完整的數據中創造一些形狀。為了解釋這一點,義大利的心理學家拿出一個明顯的三角形,如果把某些部分隱藏起來,受試者的大腦仍能根據殘缺的線條構建出一個三角形圖案。

我們在無意中迅速地構建出了這樣的圖形,大腦在我們運用其它感覺的時候也是如此地富有創造力。比如說,假設一隻豹子靠近了我們,儘管它隱藏在灌木叢中,只露出一點身影,那麼大腦從不完整的視野中構想出來的完整圖形、聲音或者氣味,就可以救我們的性命了。

在信息不足或非常複雜的情況下,大腦的這種本領還需要語言的提示和思維的幫助。一塊像烏龜的石頭,也許開始你看不出來,但如果有人提醒,就會越看越像。很多旅遊風景也是如此。

經驗還給大腦一些「預期」,如果不符合這種預期,大腦會幫我們做出決定:不選擇它!以味覺為例,當我們把食物送進嘴裡,就得判斷是該吞下還是吐出來,這是關乎生死的決定,需要非常迅速地做出判斷。首先我們會打量食物的外表——顏色是否鮮亮?接下來我們觸摸食物——是硬還是軟?同時我們會把它掰開,聽聽發出的聲音判斷是幹硬的還是溼軟的?然後聞聞味道——有沒有難聞的味道?所有這些印象都會告訴我們對送入嘴巴的食物應該抱有怎樣的期望。

把五官連接起來

從表面上看,五官似乎是互不相干的,但實際上,由於它們都是向大腦傳遞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身體感覺的信號,大腦的容納力和信息傳遞、並行能力,使得五官相互之間也會發生相互作用,促進或幹擾彼此的感覺能力。

比如說,聲音在減輕疼痛方面有明顯的效用。在牙科手術中,給病人戴上耳機,讓病人通過耳機聽到安慰的立體聲音樂。結果發現原來需要麻醉的病人,在音樂或噪音環境條件的作用下,其中有65%的病人疼痛感覺完全消失!

在生活中,美味佳餚的品嘗需要你的嗅覺和味覺器官的共同作用,你才能真正得到一種享受。當你傷風感冒,鼻子不通氣,單單依靠舌頭來品嘗時,再好吃的東西也會如同嚼蠟,大為遜色。

在一定條件下,各種感覺之間都可能發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例如,咬緊嘴唇或握緊拳頭,會感到身體某一部分的疼痛似乎減輕了些;有實驗發現,綠光照明會提高人的聽力,紅光則使人聽力降低。

近幾年,研究還發現,有時大腦的兩種職責不同的感覺區域會發生融合,於是我們就會驚訝地看到:有些人打開收音機後,耳邊聽著鋼琴音樂,眼前會跳出一連串色彩豐富的音符!有些人能聽見土豆的味道;有人甚至可以在許多數字中能立刻辨別出一組相同的數字,因為這些數字對他們來說,可以從顏色上區別開來!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只不過是大腦玩的小把戲而已!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孩子們認識五官?
    設計思路: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五官的作用。小班的孩子對五官已經有了初淺的認識和了解,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有關五官的知識,學會自我保護,特選擇這一活動主題。  活動準備:  1、正常人五官的課件;五官殘缺病人的課件。  2、三張大的面孔及其五官的卡片;大鏡子一面。  活動建議:  1、通過遊戲「摸摸頭,摸摸臉」,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五官的名稱及位置。  2、操作演示課件:正常人的臉,使幼兒主動說出五官的位置與名稱。
  • 左撇子脾氣更大嗎?
    美國一項關於左撇子的最新研究發現,左撇子比普通人脾氣更大。  研究者通過對習慣使用左手的人進行觀察記錄,並掃描了他們的大腦使用情況。結果發現,左撇子大腦的兩個半球交流更頻繁,「聯繫」更緊密,這使得他們比常人更聰明,但也容易情緒化,易衝動、發火。  古往今來,許多偉大人物都是左撇子: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科學家愛因斯坦、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等。
  • 健康:左腦和右腦,人是如何主宰的?研究人員用鴿子模型來解答
    健康:左腦和右腦,人是如何主宰的?研究人員用鴿子模型來解答大腦是一個高級神奇的地方,我們的大腦兩個半球,左和右專注於不同的任務。最近的一項研究詢問了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並得出令人驚訝的結論。究竟左右腦是如何爭奪統治地位的?
  • 先讓兒子改改和你一樣的狗脾氣吧
    您的兒子不但不聽,還把筆和作業本給扔了,他的脾氣可真不小!希望您多注意他寫字,一定要讓他改過來,現在不改,養成習慣就不容易改了!」不過,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一項關於左撇子的最新研究發現,左撇子比普通人脾氣更大。美國麻薩諸塞州梅裡馬克學院的露絲·布羅教授領導了這一研究。他們通過對習慣使用左手的人進行觀察記錄,並掃描了他們的大腦使用情況。結果發現,左撇子大腦的兩個半球交流更頻繁,「聯繫」更緊密,這使得他們比常人更聰明,但也容易情緒化,易衝動、發火。
  • 王一博五官雖然沒有很精緻,但湊在一起,還怪好看的
    王一博五官雖然沒有很精緻,但湊在一起還怪好看的,我最喜歡他的嘴巴笑起來很甜,重點是皮膚好素顏也很能打。整體形象就很棒,在五官沒有加到的分在氣質這一塊拿捏的死死的!給人一種偏高冷,不會刻意去迎合別人的感覺,還有一點酷酷的拽拽的!而且王一博身材比例很好,最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衣品,是我喜歡的穿搭。
  • 研究發現:人老了脾氣真的會變怪
    人老脾氣真的會變怪。近日,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證實,人在年老後,控制感等會變弱,敏感性則會變強。這就導致了他們個性上的變化。
  • 你是什麼脾氣,就得什麼命
    每個人都有脾氣,發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是修養。 經常生氣容易傷身,還容易敗壞親密關係。 人生在世,不要生氣,擁有一個好脾氣,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 研究發現左撇子比普通人脾氣更大
    不過,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關於左撇子的最新研究發現,左撇子比普通人脾氣更大。美國麻薩諸塞州梅裡馬克學院的露絲·布羅教授領導了這一研究。他們通過對習慣使用左手的人進行觀察記錄,並掃描了他們的大腦使用情況。結果發現,左撇子大腦的兩個半球交流更頻繁,「聯繫」更緊密,這使得他們比常人更聰明,但也容易情緒化,易衝動、發火。
  • 瘋狂科學家偷走愛因斯坦的大腦,他從愛因斯坦大腦裡發現了什麼?
    同時,有很多科學家以及教授想要獲得愛因斯坦的大腦,於是哈維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切了240片,將部分寄給了當時一些頂尖的科學家。在哈維去世之後,哈維的後人把這些材料都交給了美國國家衛生與醫學博物館,後來費城馬特博物館又收購了46份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用於永久展覽。
  • 王者榮耀:隊友陣亡,搶主宰誰最強?第一名:主宰人頭我全都要!
    王者榮耀:隊友陣亡,搶主宰誰最強?第一名:主宰人頭我全都要!在王者榮耀中,最有效的勝利方式就是將敵方水晶推平,而對於有些英雄來說,小兵就是一兩個技能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威脅到他守護下的水晶,但有個東西可以,那就是主宰的飛龍。
  • 科學家發現讓大腦變得更強大的方法,你能夠以五倍的效率進行思考
    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講,人類和其他的哺乳類動物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在靈長類家族中更是普通的一員,甚至於是靈長類生物中最弱的一種,因為任何一種靈長類生物的身體肌肉都能夠超過人類的一倍,既然人類如此普通和弱小,為什麼卻能夠凌駕於所有動物之上成為地球的主宰,站於食物鏈的頂端呢?
  • 微縮實力驚人 臺積3納米續沿用FinFET電晶體製程
    而這代表了臺積電的製程微縮能力遠超乎市場想像,3納米仍不是其極限所在。當製程下探,電路無可避免的會遭遇到控制的困難,產生如漏電、電壓不穩定等的短通道效應(Short-channel Effects)。FinFET運用立體的結構,增加了電路閘極的接觸面積,進而讓電路更加穩定,同時也達成了半導體製程持續微縮的目標。但這個立體結構的微縮也非無極限,一但走到了更低的製程之後,必定要轉採其他的技術,否則摩爾定律就會就此打住。
  • 科學家記錄到:記憶新事物如何改變大腦結構(圖)
    變化:研究人員記錄大腦新神經突觸如何形成,以及當大腦學習某些新事物時大腦結構所發生的變化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已觀測記錄到當大腦學習新鮮事物形成新記憶時,大腦結構的變化狀況。這項研究顯示大腦記憶系統是如何運行的,甚至可能導致恐懼症和痴呆等狀態的消除。該研究是由義大利、德國和瑞士神經系統科學家組成的一支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完成的。由於恐懼等一些記憶可形成一種強烈永久性記憶追溯,研究人員證實發現恐懼症和焦慮症狀的分子基礎。他們通過研究老鼠觀測到其大腦細胞釋放的信號能夠激發即時和長期記憶儲存。
  •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科學家解碼了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 與一種神經末梢束有關  Emma Chou • 2020-06-19 14:12: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 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 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我們如何看到顏色?科學家發現大腦「調色板」
    然而,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300多年前就意識到,光是無色的,但用稜鏡能把陽光分離出七彩光波。人們之所以能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則要歸功於大腦裡的「調色板」。我國科學家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能幫助人們了解大腦具有的「藝術家」氣質。
  • 地球的「五官」、「五臟」、「器官」你見過幾個
    地球的「五官」、「五臟」、「器官」你見過幾個地球是個「生命體」嗎?其他星球是生命體嗎?星系存在意識嗎?這些問題人類尚不知道確切答案。在目前人類已知的行星裡邊,只有地球孕育了生命,存在大量的生物,其他星球都不適宜生物的生存。
  • 3D列印透明頭骨讓科學家看到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我們要做的是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小鼠大腦表面的大部分區域(稱為皮層)進行可視化和交互處理。這將為我們提供有關人類大腦如何工作的新信息。」明尼蘇達大學Benjamin Mayhugh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助理教授Suhasa Kodandaramaiah博士說, 「這項技術使我們能夠在刺激大腦某些部位的時,以前所未有的控制和精確度觀察大部分皮質。」
  • 寄生蟲如何操縱螞蟻大腦?科學家首次真實觀察到了
    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究這種寄生蟲如何與螞蟻大腦相互影響,他們首次相機拍攝到這種可怕的殭屍關係。柳葉刀肝吸蟲的生命開始像許多其它寄生蟲一樣,最初蟲卵生活在牛羊糞便中。之後蝸牛吞食糞便,它們成為柳葉刀肝吸蟲的第一宿主體,蟲卵停留在蝸牛腸道之中,並進行孵化和發育。最終,這種寄生蟲附著在蝸牛的黏液球上,被螞蟻吞入腹中,從而螞蟻成為它們的第二宿主體,在螞蟻身體上柳葉刀肝吸蟲發生了奇特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