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實力驚人 臺積3納米續沿用FinFET電晶體製程

2020-11-25 電子產品世界


臺積電終於在今年第一季的法人說明會裡,透露了其3納米將採取的技術架構,而出乎大家意料的,他們將繼續採取目前的「FinFET」電晶體技術。而這代表了臺積電的製程微縮能力遠超乎市場想像,3納米仍不是其極限所在。
當製程下探,電路無可避免的會遭遇到控制的困難,產生如漏電、電壓不穩定等的短通道效應(Short-channel Effects)。而為了有效抑制短通道效應,儘可能的增加電路的面積,提高電子流動的穩定性,就是半導體製造業者重要的考慮,而鰭式電晶體(FinFET)架構就因此而生。
FinFET運用立體的結構,增加了電路閘極的接觸面積,進而讓電路更加穩定,同時也達成了半導體製程持續微縮的目標。但這個立體結構的微縮也非無極限,一但走到了更低的製程之後,必定要轉採其他的技術,否則摩爾定律就會就此打住。
也因此,三星電子(Samsung)在2019年就宣布,將在3納米製程世代,改採閘極全環(Gate-All-Around,GAA)的技術,作為他們FinFET之後的接班製程;無獨有偶,目前的半導體龍頭英特爾(Intel),也在不久前宣布,將投入GAA技術的開發,並預計在2023年推出採用GAA製程技術的5納米晶片。
由於世界前兩大的半導體廠都相繼宣布投入GAA的懷抱,因此更讓人篤定,也許3納米將會是GAA的時代了,因為至3納米製程,FinFET電晶體就可能面臨瓶頸,必須被迫進入下個世代。

續用FinFET架構 帶來雙贏局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6/413904.htm


但唯獨臺積電,仍將在3納米世代延續FinFET電晶體的技術。
而就如同所有的業者,臺積電的選擇考慮也是商業決策下的結果。而他們能做下這個決定,多少也意味著他們確認了3納米並非FinFET技術的瓶頸,甚至還非常有自信能夠在相同的FinFET技術下,在3納米製程裡取得水平以上的良率。這也代表著臺積電的微縮技術遠超過其他的晶片製造商。
所以臺積電將會在相同的製程技術與製造流程下,進入3納米世代,也因此他們不用變動太多的生產工具,也能有較具優勢的成本結構。而對客戶來說,也將不用有太多的設計變更,也有助於客戶降低生產的成本。若最終的產品性能還能與競爭對手平起平坐,那臺積電可能又將在3納米產品世代再勝一籌。
尤其是對客戶來說,在先進位程的開發裡變更設計,無論是改變設計工具或者是驗證和測試的流程,都會是龐大的成本,時間和金錢都是。因此若能維持當前的設計體系,對臺積電和客戶來說,都會是個雙贏局面。

晶片效能決定市場價值 FinFET還能走多遠?


剩下的問題,就是誰的效能表現比較好,而這個答案只有在2022年3納米晶片量產之後才會知道。由於最先進位程的產品,都是運用在最高階的產品上,這些產品的價格高,因此成本相對較不明顯,一旦效能優勢無法凸顯,就會失去消費者的支持,進而失去訂單。
過往的三星電子就數次面臨此一局面。儘管他們的價格較低,但是產品的效能始終無法超越臺積電,因此一流的大廠都轉往臺積電投單,讓他們在高階晶圓代工的市場上頻頻失利。
因此進入3納米世代後,若三星的GAA製程在效能上可以勝過臺積的FinFET,即使價格較高,都可能反轉當前的先進晶片代工的市場局面。


 
圖1 : FinFET技術的片狀結構成功延續了摩爾定律,但還能走多遠?。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FinFET技術還能延續多久?如果3納米不是瓶頸,那會是哪裡?
所幸,目前的可能的答案也只剩下兩個,如果不是2納米,就是1納米。但無論是哪一個,都要很多年以後才會知道。但我們可從過去臺積電的發言來看,他們對於微縮技術相當有信心,認為做到1納米也不是問題,0.1納米都可以挑戰看看。
再對照他們在3納米世代所採取的策略,我們更可以大膽預測,也許要走到1納米世代,才能摸清楚臺積電的能耐,但那已經是一個完全無法想像的超級先進晶片製造技術。

新架構接連問世 布局2納米製程


然而,FinFET製程終究會步入它的物理極限,接班技術的布局也應該要開始策動,而目前看起來,採用加大閘極電路面積的GAA技術會是最可能選項,其中Nanosheet FET又會是最適合的製程,目前三星也是採用此一結構,作為其3納米世代的核心技術。
當然Nanosheet FET也不是唯一的選項,目前仍有許多的研究機構針對3納米之後的晶片製程技術進行研究。例如愛美科(imec)日前也宣布了一個名為「Forksheet FET」的技術,用以在2納米的晶片製造。
依據愛美科的數據,在「Forksheet FET」結構中,nFET和pFET被整合在同一個結構中,其中有一個介電牆把nFET和pFET分開。它也跟目前的GAA製程完全不同,也將使用不同的裝置來生產nFETs和pFETs。這個技術的優勢就在於它有更緊密的n到p的間距,並減少面積縮放。與Nanosheet FET相比,在相同的製程下,Forksheet FET的電路更加緊湊(42nm vs 45nm)。

 
圖2 : 與Nanosheet FET相比,在相同的製程下,Forksheet FET的電路更加緊湊。(Source:imec)

除此之外,愛美科也在研發一種稱為CFET(Complementary FETs)的技術,它是另外一種GAA的架構,為針對2納米以下製程所開發。該技術由兩個分開的Nanowire FET所組成(n型和p型),是一種把p型納米線迭在n型納米在線的結構。
透過這種迭加的形式,CFET等於是實現了一種「折迭(folding)」的概念,藉此消除了n到p分開的瓶頸,同時也減少了運作單元活動區域(cell active area)面積達到2倍之多。
目前這些仍在研發中的技術都有更自的挑戰待突破,包含散熱的控制和製造成本等,但可以確定的就是,對於2納米之後的晶片製造,現在已有數項技術正在進行中,同時也不會是遙不可及。

結語


從現在分歧的製程技術採用決策來看,顯然半導體製造商在3納米之後的晶片製造,已經面臨了需要轉進新架構的挑戰,而且目前仍未有主宰的技術出現。
當此之時,除了製造商需要各顯本事之外,如何從技術與成本中取得最大的利基,將是競爭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先進半導體製造的成本十分高昂,若不能在生產技術與製造成本中取得較佳的平衡,未來的發展也將會非常艱辛,再加上半導體的製造供應鏈牽連體大,不僅是製造設備,也包含設計工具和檢驗測試的部分,若不能有一致性的解決方案,想要一枝獨秀也將是非常困難。


相關焦點

  • 美國將電晶體製程縮減到1nm 中國還能趕上嗎
    不過據外媒報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意思,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如何看待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  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 7nm後,這個技術將接替FinFET延續摩爾定律
    ,IMEC看好環繞式閘極納米線電晶體(GAA NWFET)會雀屏中選。   2016年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展示了垂直堆疊、由直徑8納米的矽納米線所製成的GAA FET,這些電晶體的靜電控制由n-FETs和p-FETs製作而成,具有n型和p型元件的相同臨界電壓,因為積體電路技術中的關鍵是雙功函數金屬閘極的使用,使得n-FET和p-FET的臨界電壓得以獨立設置。
  • 三星14nm LPE FinFET電晶體揭密
    圖2:三星14nm FinFET電晶體的平面圖  圖3是Exynos     圖3:三星Exynos 7420的NMOS電晶體橫截面圖  接著,側壁間隔層但從110nm到65nm,閘極長度微縮的速度較製程節點更快速,也比製程節點更短。至於45 nm及其更小的製程,閘極長度的微縮速率則減緩。  我們還為相同的元件繪製出接觸閘間距,這一間距長度是製程節點的3.3倍,而且所有的製程節點在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我們還發現最小的金屬間距也可擴展到大約3倍的製程節點。
  • 一文了解3大類信息電子材料及重要研究進展
    電晶體製程越小,同體積晶片上可以集成的電晶體就越多,這樣晶片的性能就越強,功耗越小。而電晶體製程的大小是以電晶體柵極的寬度來衡量的。傳統的矽基電晶體柵極的理論最小值大約為5nm,工業上量產的基本都是矽基納米電晶體,不過近期的研究中也有一些非矽材料納米電晶體出現。
  • 5納米製程是個坎,半導體先進工藝製程路漫漫
    與它的7nm相比,三星的5nm finfet技術,與7nm相比它的速度有25%的增長,功耗降低20%,性能提高10%。 預計到2020年時,蘋果、海思和高通等都將採用5納米的產品設計,推動臺積電加速向5nm技術過渡,」國際商業戰略(IBS)執行長漢德爾•瓊斯(Handel Jones)表示。
  • FinFET憑什麼應用於新一代ASIC礦機晶片?
    這種設計可以改善電路控制並減少漏電流,縮短電晶體的閘長,使閘長小於25納米。據悉,未來預期可以進一步縮小至9納米,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1萬分之1。由於在這種導體技術上的突破,所以未來晶片設計人員預設想能夠將超級計算機設計成只有指甲般大小。
  • FinFET的繼任者:納米片該如何製造?
    然而,將納米片處理引入生產存在重大挑戰。以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1、隔離納米片設備溝通的各個「功能區」(「ribbons」)納米片器件被製造在外延層中。水平器件板嵌入其他外延生長層中,例如,由不同組成的外延層(例如SiGe / Si / SiGe / Si / SiGe)夾在中間的矽層。(其中,Si和Ge之間晶體結構的緊密相似性至關重要。)
  •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
    納米科學:確定了銀納米晶體的詳細分子結構!結構化學家和化學結晶學家艾莉森·愛德華茲博士為中國廈門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合作的一部分,對兩個136和374個原子的大型複雜銀納米糰簇進行了表徵。銀納米粒子具有對電子和光學特別感興趣的性質,並且可具有許多潛在的工業應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研究中,由廈門大學化學教授鄭鳳峰領導的中國合作者合成了新分子,進行了物理測量,進行了X射線衍射和電子顯微鏡,並對晶體結構進行了求解和精化。
  • 微創新之新型製劑技術——納米晶體
    3、高壓均質法:主要包括微射流技術和活塞-裂隙(piston-gap)均質技術,而活塞-裂隙(piston-gap)均質技術根據均質溫度和分散介質的不同,該技術可以分為水相均質法(Dissocubes技術)和非水相-水相混合均質法(Nanopure)。
  • 突破性研究發起新一輪電晶體微縮革命,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在量子力學中,具有一定能量的電子可以以一定的概率穿過位勢壘,儘管這個位勢壘具有更高的能量。這個現象就是「量子隧穿效應」。電晶體之間的真空具有很高的勢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電子的隧穿。
  • 讓你看到紅外線的納米晶體夜視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Dragomir Neshev和他的同事們開發出一種可以讓人看到紅外線的納米晶體夜視鏡,該研究可以應用於軍事,高爾夫等諸多領域
  • 納米晶體技術在藥物製劑和遞送中的應用
    2.藥物納米晶體技術   在製藥工業中,傳統的減小粒徑的技術之一是研磨,這是一種將藥物粒徑減小到2~3μm的微粉化過程。不幸的是,來自研磨的微粒存在結塊的問題,這可能減少可用於溶解的表面。
  • FinFET教父預測:新電晶體點燃晶片產業未來
    「所有的人都知道但卻不願意說出口的是,電晶體尺寸微縮是一場終將邁向盡頭的競賽,而我們正朝著終點衝刺,」但是,胡正明指出,這並不表示半導體產業和以其為基礎的高科技領域也將劃下句點。      這種設計可以協助工程師將Vdd電壓降低到0.3V以下,從而克服多方面的極限,為新元件未來數十年的發展鋪路。   「NC-FET一直不被看好,因為我們一直是以「小本經營」的方式進行開發,但現在我們認為它很有前途,因而正積極尋求支持。」胡正明表示,「對於自旋電子領域的投資比NC-FET更多幾十倍, 我認為我們是這個產業中唯一在研究NC-FET的團隊。」
  • 科學家首次製備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體
    本報廈門5月7日電(通訊員王瑛慧  記者馬躍華)來自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孫世剛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中林等科學家採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製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原標題: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電晶體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複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一種新型製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
  • FinFET複雜度破表 半導體設備商投資不手軟
    由於FinFET導入立體式電晶體結構,使得晶圓製程中的蝕刻和缺陷檢測複雜度較以往大幅攀升,因此包括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東京威力科創(TEL)等半導體設備大廠已積極加碼研發支出,甚至發動購併攻勢,以強化設備性能,滿足FinFET製程要求。
  • 最新《Science》:揭示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
    精確測定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3D)原子結構是了解和預測其物理性質的前提。但來自同一合成批次的納米晶體通常顯示出很小差異,但在尺寸、晶格畸變和缺陷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只有通過具有高空間3D解析度的結構表徵才能夠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