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孤獨的天才,他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他也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叫約翰·福布斯·納什。
1947年9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入學儀式上,數學系主任做著鼓舞人心的演說:「是數學家贏得了世界大戰,是數學家破譯了日本密碼,也是數學家發明了原子彈,就像你我一樣的數學家。」
能到這裡讀博士都是數學精英,其中,最惹眼的是共享卡耐基獎學金的馬丁·漢森和約翰·納什。馬丁·漢森像一隻聰明而鬥志昂揚的公雞,他的下一個目標是進入惠勒實驗室,而這個頂尖實驗室只招收一個名額。了解他的同學戲謔道:「研究數學浪費了他的才能,他應該去當總統。」
帥氣而怪異的約翰·納什,是來自西弗尼亞的神秘天才。1928年6月13日,納什出生於工業城市----布魯菲爾德。從小他聰明、好學,卻有些孤僻,因為非常規的解題方法和特立獨行,讓老師頗為頭疼,說他「有著兩個腦袋,半顆心」。讓父母憂慮的是則是他的社交障礙症。
同馬丁·漢森的驕傲、自信、擅於交際不同,約翰·納什總是獨來獨往。他從不去上課,他認為上課會破壞創造潛能。大多數時間他都呆在宿舍裡,沉醉於自己的隱秘世界,他有個野心勃勃的想法,那就是提出自己的原創裡理論,成為學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直到有一天,他的宿舍搬進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傢伙,」查爾斯」,他熱情、瘋狂、幽默、風趣。很快便和納什無話不談,談童年、談論文。思路遇到阻礙時,一起砸東西,扔書桌,像朋友,也像兄弟。
一晃畢業在即。馬丁·漢森的畢業論文業已發表,其他同學的工作也有了著落,而納什的理論,一直沒有獲得進展。他觀察美式橄欖球比賽,觀察草地上覓食的鴿群,琢磨追逐偷她皮包的女人,常規理論講,在競爭狀態下,總有人輸,而納什試圖找出一種均衡,在優勢可逆的情況下,出現雙贏。
機緣和靈感的碰撞,總會有火花閃現。一次,酒吧裡出現一個吸引了全部男人矚目的美女(單身狗重點看)。他們熱切地談論著她。數學家的聊天也不一般,談著就談到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的著名理論:「在競爭中,個人的野心,往往會促進公共利益。」納什靈光一閃:「如果我們全去追這個美女,結果一定是全軍覆沒;如果我們去找她的女朋友,她們一定會潑冷水;若我們都沒去追這個金髮美女,我們之間互不侵犯,也不會羞辱到其女孩,這就叫共贏。每個人都做對團體有利的事,就可以達到共贏,這就是博弈論。」
納什興衝衝地跑回宿舍去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經過幾個月的修正,「非合作博弈」也稱「納什均衡」的27頁論文,於1950年發表,這一論點顛覆了一百五十多年來的經濟理論,這一年,他22歲。這篇論文也將他送進人人豔羨的惠勒實驗室。
2001年12月21日,《美麗心靈》上映,這部著名經濟學家、數學家,1994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的人物傳記片,獲得巨大成功:榮獲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八項提名,其中四項獲獎;獲第59屆美國金球獎四項大獎;第5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和女配角獎項;
影片選取人物的重要研究理論、患難與共的愛情、精神分裂症的折磨與和解,三個方面入手,去展現一個天才幸與不幸的一生。納什均衡理論,影響廣泛,成就斐然,足以成為一個天才的高光時刻,而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納什,行為瘋癲,真實和幻想的虛擬世界分不出界限,前面提到的室友查爾斯,就是納什幻想出來的人物,彌補他缺失的友誼。
五角大樓的合作,使得他的想像力進一步被激發,他虛擬出了威廉·帕徹,國防部的神秘老大,他們一起通過報紙蘊含的信息,追蹤敵方的行動,保護美國的安全。這是一個天才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權力賦予,責任在身,拯救眾生;至於查爾斯的天真可愛的小侄女,老王覺得這代表著自由、美好、簡單的天性。
1955年,他與在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讀書的艾裡西亞,一個漂亮、智慧、氣質出眾的女孩相識,並於1957年結婚。這是他一生做過的最重要的選擇,因為,如果沒有艾裡西亞,不能想像後來的納什會怎樣?
婚後,他的精神疾病開始加重,除了幻聽、幻覺,多重人格出現,他在一間小屋中貼滿剪下的報紙、雜誌。他認為這些蘊含著來自敵方和外星的重要信息。因為病情,他還差點傷害了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再後來他目光呆滯,蓬頭垢面,行為怪異,常常對著空氣自言自語。就醫,也是短暫的恢復和再次復發間循環往復。
如此這般,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他的「納什均衡」常出現在別人的學術論文中,而他本人卻在學術界銷聲匿跡,成為了一個被遺忘的人,一個普林斯頓大學校園裡遊蕩的瘋子,一個被嘲弄的怪老頭。而他和兒子靠著妻子微薄的收入和親友的接濟維持生計。
天才的思維還是不一般,他想到藉助理智的判斷去區分虛擬與現實,比如,永遠不會長大的查爾斯的侄女,永遠沒有第二個人知道的好友查爾斯,還有帕徹,雖然他們沒有消失,但納什不再同他們搭話,幾人離納什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片尾,納什在1994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致辭對妻子表白:「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再到妄想症,就這樣我來回走了一趟,在事業上,我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算是概括了他的大半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