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萬有引力定律:屬於自然科學領域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
萬有引力定律揭示只是自然界中已經形成的物體之間的引力規律,而沒有揭示物體引力是如何產生的。不是所有的物體之間都有引力,有的物體之間還會產生排斥力,最常見的就是兩塊磁鐵同極之間的相斥現象。星球之間存在引力,是由於星球本身在形成的時候球核就具有強大的引力,吸引周圍小星體不斷累積才形成今天的太陽系和整個宇宙。宇宙的產生用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理論解釋更為合理,就是有引力的星球生存下來,沒有引力的星球和天體被有引力的星球吃掉最後才形成今天的宇宙。那星球的引力是如何產生的呢?
就以地球為例,宇宙大爆炸發生以後,地球內核本身帶有巨大能量,同時圍繞太陽自動旋轉。在高速旋轉過程中,高能量地核產生一個巨大的漩渦,產生強大的虹吸效應,不斷地吸附周圍漂浮天體,物質不斷聚集在地球上,地球逐漸變大。吸附的物質越多,地層變厚,外層引力越來越小,直到引力不足以吸附漂浮天體為止,達到平衡狀態,才變成了今天的模樣。
地球引力的產生還有第二種形態,就是高速旋轉的過程中產生了類似引風機產生的離心力。在工業生產中引風機比較常見,通過引風機的離心力把氣液固等物體吸引到另外一個空間裡。但地球內核溫度較高,吸引的天體不斷溶解不斷變厚,後來地殼越來越厚,地核無法熔化天體,就不是熔巖狀態,而變成固體狀態。隨著地球的不斷增大,引力越來越小,直到引力不足以吸附漂浮天體達到平衡,形成今天的地球。
地球引力的產生還有第三種形態,就是常見的風車原理。在地球旋轉過程中,因為地核的劇烈變化產生強大的風力,風力在保證地球自轉的同時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吸附漂浮天體聚在地球上,在吸附過程中為了保證地球平衡,葉輪隨著地殼的加厚不斷生長,保證地球旋轉平衡。這就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洛基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吉力馬札羅山脈。這四大山脈均分在地球的北半球上,就像飛行器的翼一樣,保持著地球的平穩飛行,地球像極了飛碟。
地球以赤道為界,北半球陸地面積多,而南半球海洋面積多,而不是南北均衡,充分證明地球就像一個陀螺,上大下小,這樣的結構在旋轉運行時比較平穩。地球是自然形成但在形成過程中也離不開科學原理,符合飛行理論,符合空氣動力學。
牛頓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奠定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萬有引力只描述了自然界存在的物體運動規律,但對物質引力產生的根源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今後要做的就是要研究物體是如何產生引力,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引力。在牛頓這們科學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應該有所創新,為科學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星球產生引力的途徑是由能量、運動、適合產生吸引力的物理模型引起的,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產生不了在宇宙在生存的星球,這和種子發芽需要陽光、空氣、水的道理是一樣的。而解開星球引力產生的奧秘,科學必將翻開新的一頁。
回顧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牛頓坐在蘋果樹下思考問題,突然有顆成熟的蘋果落下來,砸到他的頭上,牛頓就思考起蘋果為何會落下,而月球卻不會掉落到地球上。經過思考牛頓意識到月球不會掉落是因為月球身上同時存在著運行的推動力和重力的拉力,而蘋果會落地是因為重力的牽引,從而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