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框架
首先我們確定了研究空白,然後確定了做這個研究的意義,然後我們要知道誰來關注這個研究,再去選擇一個理論框架。然後會有一個前提就是去知道做出來我們大概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學術貢獻,是對誰的。把需要用到的所有理論選擇出來之後,會進行針對大問題來經營自己的研究設計,用一些不同的小課題來支撐整個大問題。
首先講一下理論框架。像現在的生態系統這個概念,很多學者有很多看法,他們的定義可能會不一致,那麼你需要根據他們的來定義,來給自己一個邊界。然後這個theoretical framework(理論框架)就是你的toolbox(工具箱),你要從當中拿出你要用到概念、理論、別人的hypotheses(研究假設)來解決你的研究問題。然後你需要討論,你是如何用到這個理論的,又為什麼要用它?這需要非常貼近你自己的研究。
在國內讀地理學時,我們就先擺理論上去,然後直接使用,不需要說明我怎麼用這個理論,我做了什麼學術貢獻,即對這個理論有什麼增補。比如說我用了一個去穿進系統的概念,它的學術貢獻是什麼呢?我會增補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應用,以前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背景。那我現在發現他們假設每個國家的那個地區的制度是一樣的。但是這放在中國或者是其他的新興國家背景下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國的一個省就相當於別人的一個國家面積這麼大了。那麼他們的這種前提和假設在這個理論當中就是不匹配的,不能夠直接被應用在中國的城市裡面。所以對於這類情況,我們要去質疑理論的假設、適應程度,或是增補一些理論維度來進行你自己的framework(框架)和創新點的設計。但如果不知道是選擇怎樣的理論來創造自己的framework(框架),就需要選擇從不同的理論文獻當中去選最適用於你的。但要說清楚為什麼你選擇了這個理論,而不是其他理論、概念,去適應到獨特的一個研究內容的下面。
然後在與商科相關的研究裡面,確實會越來越強調一個跨學科的視角,去了解不同的管理,比如戰略管理或其他方面的問題。這個也要考慮如何進行理論選擇和框架構建。你要構建得非常有邏輯性,但是你又要清楚別人已經做過什麼。不然到時候你的reviewer(審稿人或評審專家)可能會知道這個其他人已經做過了,那你的論文被fail的概率就會很大。所以對文獻一定要讀得非常透,而且一定要top journal(頂刊)的。因為你引用的文獻,比如說level 2*(編者按:這是商學院期刊常用的ABS-ranking,詳見段後注釋)這些,甚至以下的話,那麼會被質疑。你的core-reference(核心參考文獻)一定要是top journal(頂刊)上面的,在finance那邊可能會更關注這個問題。但是不管任何哪個領域,我們要引用的文獻都應該是ABS或者其他的期刊排名裡面的top journal(頂刊),這會讓你的研究站在一個有說服力的前人的高度。你根據已經發在top journal(頂刊)上面那些文章來進行你自己的研究, 會更有說服力。然後要cultivation coherence(整理出研究的連貫性)。就像你的研究問題出來了之後,你的研究問題裡面可以被分為比如說12345幾個點去進行研究,不同的就是你的第一個問題出來之後,第二個問題要承接著第一個問題的邏輯和概念。它不能是分散的,必須是環環相扣的來設計出不同的子問題來解決總的問題。
*ABS排名:是商業和管理學者發表研究期刊的範圍和質量的指南。其目的是為學者提供更明確的目標,以及他們所在領域的最佳工作往往聚集在哪裡。期刊劃分為1,2,3,4,4*這5個等級,數字越大越權威。這裡的level 2指的就是第二等級的期刊,該類別的期刊發表了可接受標準的原始研究, 論文根據公認的標準和慣例進行全面評審。
比如說你用了理論1,然後你有自己的一些東西加入進去,然後形成了自己的framework(框架)。舉個例子,當時我們老師在講到的關於顧客:商場環境的溫度對這個顧客的選擇的影響。他先講到gap,即溫度這個因素很重要,但是現在的研究沒有充分解釋溫度的影響。
第二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因為溫度設定是工作環境研究中一個值得做的項目 。
第三誰來關注你的這個研究?像做Marketing(市場營銷學)的學者可能會更有興趣去關注這個話題,那這會有助於你明確之後自己的論文會投向哪個方向,了解哪個期刊發文內容和這個有關係。
第四你的理論的lens(維度)在哪裡。
第五根據前人的研究來說明,構建自己的這個hypotheses(假設),大概是在論文的緒論部分。
當你選擇了理論一、二,還有一些hypotheses(假設)以後,你的腦海裡就要有這樣的一張非常清晰的圖。用這個思維導圖去定位你要做不同的內容,然後設計自己的一個research design(研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