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的道路上,避不開研究型的學術論文。其實絕大部分的研究型學術論文,都遵循了這樣一個框架「前言/背景介紹→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設計→研究結果→討論」。所以我們在寫學術研究論文的時候,就可以參考這個框架,再往這個框架中加入自己的論文內容。
1.前言/背景介紹
本次研究的社會背景和具體相關的研究問題,整個研究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和這次研究對某一領域有什麼實踐和政策方面的意義。
2.文獻回顧
對比奔馳研究問題在相關領域有什麼最新的研究發現,討論研究對象的相關理論。提出這種研究問題遇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會出現一些什麼局限性。之前的研究有什麼可取之處和不足之處。
3.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我們從為什麼要展開此次研究,整個研究的過程和執行步驟那有哪些。如果定性研究只是研究所採取的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在文章中應儘早明確這一點。
描述研究者的價值判斷或者所持觀點和立場,包括可能會影響到研究過程和結果的研究者的個人特徵和背景。
4.結果或發現
結果(或研究發現)部分應該呈現從分析中提煉出來的主題,換言之,這部分的內容不應只是簡單的描述性內容,而應挖掘現象背後的東西,如:檢驗不同研究主題之間的關係,討論某些現象之間的規律,而非簡單地報告一系列主題。此外,應考慮是否能找到某些理論來幫助解釋研究發現。
指出研究發現之間的可能存在的複雜性,如果有可能,還應指出那些意想不到的研究發現。
必要的話,可加入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研究的圖表。但是,這些圖標不應該重複文本可以表達清楚的內容,而應該用於幫助闡明那些靠文本很難完全描述的某個概念或某種關係。這些圖表應該清楚易懂,作者應清楚地標註圖例或注釋來幫助讀者理解圖表。
5.討論
總結研究發現,並將這些發現跟研究問題聯繫起來。
闡述研究發現如何有助於豐富社會工作相關實踐知識,或對發展相關政策起到的影響或貢獻作用。
解釋研究發現可以應用到社會工作相關實踐、研究或者公共政策領域的方法。描述研究發現是如何豐富和貢獻相關領域知識,即描述研究發現是否與以往相關文獻或理論相符合,或者對現有的知識或理論進行了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