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開啟大腦「黑匣子」,解析細胞與行為之間的聯繫

2020-12-01 百家號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大腦視為人體黑匣子,並熱衷於解析其中的秘密。近日,上月剛獲科學突破獎的華人學者莊小威及其同事開啟了這一神秘區域:他們創建了一個小鼠關鍵腦區域的細胞圖譜,利用尖端成像技術檢查了大腦一塊2mm×2mm×0.6mm區域中的100多萬個細胞,不僅識別了70多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而且還精確定位了細胞的位置及其多種功能。

這項研究以「Molecular, spatial and functional single-cell profiling of the hypothalamic preoptic region」為題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的Catherine Dulac認為,「這項研究讓我們對大腦的細胞、分子和功能組織有了突破性的詳細了解,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法理解了一些行為,所用技術可以在大腦的任何地方用於任何功能的解析。」

01、一個難題

前人已經意識到,在腦研究過程中,需要了解它的細胞組成部分,所以,如果拿一塊組織來看細胞表達的基因,它會告訴你大腦有多少種細胞類型,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在將細胞從組織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丟失了一條寶貴的信息——即細胞在大腦組織中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Dulac說:「真正想了解大腦,你還需要一個空間背景(spatial context),因為大腦細胞不像肝臟或其他器官那樣以對稱的方式組織,大腦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具有神經元的拓撲結構。因此,我們希望能夠觀察大腦的一部分,看看那裡有哪些細胞、它們在哪裡,以及它們周圍有哪些類型的細胞。"

現在,這項新研究解決了Dulac所說的這一基本生物學問題和隨之而來的技術挑戰。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02、必殺器——MERFISH

莊小威的實驗室近年來開發了一種簡稱為MERFISH的完美工具。

「我們的細胞中有成千上萬的基因被表達出來,從而形成賦予細胞功能的分子機制,」莊小威說,「我希望能夠同時對所有這些基因進行成像,這就是我們開發MERFISH的原因。"

MERFISH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將生物條碼分配給細胞的RNA,將它們與DNA探針文庫雜交來表示這些條碼,然後通過成像讀出這些條碼來確定單個RNA分子的身份。通過多輪成像,可以同時讀出許多不同的條碼。

「這種方法的一個驚人特性是可以成像的基因數量和成像輪數之間的指數比例,」莊小威說,「如果你想看10,000個基因,你可以嘗試蠻力方法,一次一個,當然沒有人會這樣嘗試。MERFISH非常強大,因為它允許我們在大約10輪成像中對數千種不同的RNA進行成像和區分。"

此外,莊小威和同事在MERFISH中構建了一種糾錯方法,以確保條碼能夠被正確讀取。該小組沒有使用所有可能的條碼(即一個錯誤可能會導致一個代碼被誤讀為另一個有效的代碼),而是選擇了一個條碼子集,只有當多個錯誤同時出現時,該子集才會被誤讀,從而大大降低了錯誤識別基因的機率。

「MERFISH的主要應用之一是原位識別細胞類型。不同的細胞類型有不同的基因表達譜。因此,這些基因表達譜為細胞類型鑑定提供了定量和系統的方法。由於我們可以通過MERFISH成像在完整組織中做到這一點,我們也可提供這些細胞類型的空間結構(spatial organization)。"莊小威解釋道。

莊小威

03、解決基本生物學問題

基於這一技術,莊小威、Dulac及其同事開始著手研究那些長期困擾科學家們的關於大腦如何運作的基本生物學問題。

大腦中一些區域如大腦皮層已經被研究過,儘管在這些區域人們已經注意到細胞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組織起來,但有很多大腦區域我們並不知道其組織起來的原理。以這項研究中觀察的下丘腦為例,它控制著口渴、進食、睡眠和社會行為,以及養育和生殖等社會行為,然而我們並不清楚這一腦區域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莊小威與同事將MERFISH與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結合,這不僅允許細胞類型在下丘腦中分類,還提供了這些細胞類型的分子特徵,並有助於為MERFISH成像選擇基因組。

基於這些分子特徵和其他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他們使用MERFISH同時對下丘腦視前區的150多個基因成像,以原位識別細胞類型,並繪製細胞位置的空間圖。

「scRNAseq和MERFISH都使我們能夠識別大約70種不同的神經元亞型,其中大部分以前是未知的, MERFISH成像使我們能額外看到所有70種神經元類型分布以及非神經元細胞類型的空間分布。」莊小威形象描述道,「你可以看到,有一個精緻的空間組織它就在你眼前跳躍著。你不僅可以看到哪些神經元彼此相鄰,由於我們的圖像是分子的,你還可以識別這些細胞是如何相互交流的。此外, MERFISH成像的超高靈敏度讓我們還能夠識別對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的低表達基因。"

04、揭秘細胞與行為之間的聯繫

有了這些信息,研究小組開始將特定的細胞與特定的行為聯繫起來,解決方案是以一種名為c-Fos的基因的形式出現的。

c-Fos轉錄被稱為立早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在神經活動過程中會增加,因此,如果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哪些細胞顯示出基因增加,他們就能識別出在特定行為過程中被激活的細胞。舉例來說,通過允許動物進行一些類似育兒的行為,當觀察到哪些細胞是c-Fos陽性細胞時,研究人員就能知道控制育兒行為的細胞有哪些了。

除了養育後代,作者們還發現了負責其他行為(如攻擊和交配)的細胞,雖然他們發現了驚人的共性,但也存在著耐人尋味的差異,這取決於小鼠是父母鼠還是缺乏性經驗的處男/女鼠。

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識任重而道遠,當徹底破譯這個人體黑匣子之時,也是詮釋生命秘密之日。展望未來,莊小威及其同事希望進一步探索下丘腦的結構,包括設計更好的方法去理解細胞之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相關焦點

  • 「科學突破獎」獲得者莊小威的學霸人生
    其中,來自哈佛大學和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華裔科學家莊小威獲得生物領域的大獎。莊小威的貢獻在於,她發明出了一種超解析度成像技術——隨機光學重構顯微術(STORM),突破了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限制,進而能夠發現細胞中的隱藏結構,這些細胞大小僅為人類頭髮直徑的萬分之一,例如:大腦神經元內部周期性膜骨架。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新華社合肥2月12日電(記者 徐海濤)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來源:生物探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1-28   今日/總瀏覽:4/3303
  • 著名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院士做客「中國科大論壇」
    會議開始,舒歌群書記向莊小威頒發了中國科大論壇紀念牌。莊小威以其實驗室開發的在此基礎上,可以研究特定細胞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比如通過追蹤在特定行為過程中(育兒)高表達的基因和對應的細胞,可以知道控制該行為的神經細胞類型及其在腦組織中的分布。此外,莊小威教授還分享了超高解析度顯微成像在單細胞三維基因組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 ...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劃時代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2020-08-21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歲大學畢業,號稱神童的莊小威,加入美國國籍後,怎麼樣了?
    神童莊小威,從小就天資過人神童莊小威因19歲就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而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1972年1月她出生在江蘇省如皋市,家庭條件優越,父親莊禮賢和母親朱仁芝都是中國科技大學工程科學院的教授,父親更是一位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這也使得莊小威從小就對這方面感興趣。
  • 15歲考入中科大,身為3個院士的莊小威又獲大獎,網友:與我何幹
    說到莊小威,真的可以用天才來形容。她出生於江蘇如皋,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5歲那年才被接到父母身邊。父母發現這小女孩太有天賦,就沒送她上幼兒園,直接送去上小學。學校一測試,一年級就別上了,直接上二年級吧。15歲那年參加高考,以600多分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
  • ...少年班 莊小威 院士名單 院士增選 科學院院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
    多年來,她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她曾是首位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華人女科學家。  自改革開放以來,共有8位大陸旅美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本次當選的莊小威年僅40歲,是大陸華裔學者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的70後大陸華人。
  • 【南方日報】給大腦迅速繪張高清「地圖」
    技術加持助力破譯大腦運轉密碼「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下稱「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
  •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2 15:06:40 2020年8月20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結構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 朝破譯大腦運轉密碼邁進!深圳先進院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三維...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女科學家莊小威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資料圖)科學界著名「美女天才」:莊小威表妹講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家住如皋市麗澤華庭居民小區、今年38歲的倪朋朋,對被科學界譽為「最美女天才」的表姐莊小威錯過諾獎甚為遺憾,但對她的聰慧,至今仍佩服得五體投地。「她從小就聰明,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那種稟賦過人。」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腸道和大腦很相像?它們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
    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是不是很魔性?腸和大腦的聯繫很緊密我們的腸道裡藏著許多頂級的微生物玩家,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它們影響著我們大腦的功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 當年祖國傾力培養的神童莊小威,留學後入籍美國,如今怎麼樣了?
    ▲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此人名叫莊小威,1972年1月生於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世界知名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憑藉著自身天賦,15歲的莊小威以高分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校期間取得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等四門力學課程的滿分。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
  • 生物學天才莊小威:國家培養多年卻入美籍,如今已是美國院士
    莊小威本身天賦異稟,學習也十分刻苦,又有家庭環境的薰陶,15歲時她便以高分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大學期間,莊小威依然孜孜不倦地學習,取得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等四門力學課程的滿分。有如此優異成績的人才,國家自然重點關注,時刻關心莊小威的學習進程。1991年,臨近畢業時,國家將她送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
  • 從天才少女到憾失諾獎的外籍院士:莊小威像看電影一樣看細胞
    這可能是因為,細胞中大量分子混在一起,很難看清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朱棣文的影響下轉向生物學領域,對於莊小威來說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決定。而她的工作重點,正是利用此前的光學研究背景,看清生物學中這些「混亂」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