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2020-11-26 科學網
《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該研究由我國科學家徐星、鄭曉廷、尤海魯共同完成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4月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徐星

研究員與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館長、中國地科院地質研究所

尤海魯

研究員的這一共同研究成果。

 

換羽對於鳥類而言,就如蛇蛻皮、蟹脫殼,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進化過程中,這一重要環節是何時開始的,又會換幾次?要搞清這個問題至少要找到兩個化石標本,它們要屬於同一物種,還得處於幼年的不同階段,還必須都完整保留著羽毛——古生物界流傳這麼一句話,一千個古代生命個體中可能有一個變成化石,而一千個化石中可能有一個被人類發現,因此要找到滿足這種種條件的標本,幾乎只能靠碰運氣。

 

不過,這個運氣還真讓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給碰上了。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裡,收藏著兩件保存完整的大約1.25億年前的幼年似尾羽龍標本。這兩個小傢伙相差一歲左右,個頭卻相差很大,身上的羽毛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弟弟」頭長只有三四釐米,大腿骨僅3.8釐米,而「哥哥」腦袋已長到10釐米,大腿骨有12釐米長。徐星說,這兩隻小龍顯然都已經脫下了最初的絨毛,但「弟弟」身上的羽毛不太適合飛行,而「哥哥」身上的羽毛就和現代鳥類的羽毛非常相似了。「這告訴我們,長著羽毛的恐龍在成長過程中會像鳥類一樣換好幾次羽毛,但至少三次會出現非常不同的羽毛。」

 

這是一個重要發現。因為以前科學家一直認為,鳥類羽毛的發育遵循著一個嚴格的、由基因控制的程序。「但現在看來,在羽毛演化的早期,基因們還是作了各種嘗試,才選擇了最合適的進程。」

 

這個從化石得來的結論和先前科學家們在現代鳥類身上進行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當科學家們改變某些控制鳥類羽毛髮育的基因表達方式後,他們在現代鳥類身上發現一些羽毛類似化石上的古老羽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研究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長羽毛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便已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相關。  羽毛是複雜而精巧的結構,對鳥類十分重要。除飛行功能外,在鳥類的溫度調節、視覺交流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羽毛非常脆弱,所有鳥類面臨著一個問題,羽毛受損怎麼辦?對於這一問題,鳥類演化出換羽行為,來修補身上磨損老舊的羽毛。
  • 發現具長尾羽的侏羅紀恐龍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雜誌《自然》(Nature)上,題為「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一個來自中國的長有帶狀長尾羽的奇特的侏羅紀手盜龍)」,該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福成、周忠和
  • 種鴿換羽期注意的問題!
    七零、八落、九齊、十美,指的是鴿子正常換羽的規律,也就是從每年的七月鴿子開始換羽毛,九月基本長齊,十月份就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抵禦寒冬的到來,這裡的七月指的是農曆,但由於南北氣溫的差異,有些地區的鴿子會提前換羽,細心觀察,鴿子換羽是有規律性的,身上的主羽與體羽會對稱脫落,首先脫落的是第一根大條,然後是兩側翅膀的小羽毛,從胸部到後背,在到頭和脖子,最後換掉尾羽,在短短的兩個月中,鴿子會將身體百分之九十的羽毛全部換掉
  • 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龍-羽暴龍
    羽暴龍 又名羽王龍,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亞洲。
  • 鳥類愛換「衣服」的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鳥類換羽的兩種模式系列研究發現,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模式,即順序換羽模式和非順序換羽模式。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採用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羽毛是有序替換的,雖然每年都會分時段脫落一片到幾片羽毛,但這些鳥類的整體飛行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 鳥類愛換"衣服"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鳥類換羽的兩種模式系列研究發現,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模式,即順序換羽模式和非順序換羽模式。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採用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羽毛是有序替換的,雖然每年都會分時段脫落一片到幾片羽毛,但這些鳥類的整體飛行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 方舟生存進化:羽暴龍
    羽暴龍即羽王龍,倉鼠暴龍,西南風血王龍,學名意思是「羽毛暴君」。
  • 我的童年回來了,《恐龍寶貝之龍神勇士》羽cos,還原度太高了
    《恐龍寶貝之龍神勇士》,是一部2009年播放的熱血冒險動漫,羽是其中的角色,他的夥伴是翼龍飛天寶。coser@荀笙不是苟生給我們帶來了《恐龍寶貝之龍神勇士》羽cos,又酷又帥,眼神太有魅力了啦,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組cosplay吧!
  • 最大的恐龍在哪裡?
    第113期綠螺講堂,跟著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餘琮煜老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陸悅健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攻讀比較生物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恐龍的宏觀演化與個體發育、白堊紀東亞與北美恐龍生物群對比。曾參加多次國內外恐龍野外考察。
  • 「墨羽動畫|三隻小恐龍」神奇的霸王龍!你了解多少呢?
    墨羽動畫 墨羽動畫振興國產動畫產業,弘揚中國文化。
  •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的奧秘
    10月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與山東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張曉梅,以及阿根廷學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與早期鳥類尾羽演化的複雜性」的研究成果。
  • 海洋動物拜年、企鵝寶寶換羽……春節來上海海昌海洋公園過「鯨...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為豐富市民遊玩選擇,打造夢幻、新奇、喜慶的冬日出遊新體驗,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將於春節期間推出「海洋動物大拜年」系列活動,包括國內首創「江豚機器人科普秀」首次亮相,華東第一批「滬」籍阿德利企鵝寶寶陸續換羽——企鵝幼稚園萌趣開園,春節星光夜場限時開放等,2020子庚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攜手海洋動物帶您歡度「鯨」彩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1995年前後,古生物學家首次在化石中發現帶羽毛的恐龍,比如中華龍鳥、尾羽龍、北票龍、小盜龍等,這些化石成為研究恐龍與鳥類間的演化關係的重要證據。2016年,邢立達團隊在緬北胡岡谷地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恐龍包裹體,為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引起國內外媒體的轟動。
  •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人類首次見到恐龍真實形態 琥珀標本保存9900萬年前恐龍遺骸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真的恐龍究竟長什麼樣?從來只能從化石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推斷的古生物學家,這次被一塊琥珀震驚了:它封存了一段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恐龍尾巴,它背面覆蓋慄棕色羽毛,腹面羽毛則色近蒼白——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見過的最「新鮮」、最接近於生前狀態的恐龍,它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件被發現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龍標本。12月9日凌晨,《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生物學著名刊物《當代生物學》發表了這一發現。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
  • 中國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新華社瀋陽9月25日電(記者 陳夢陽)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是鳥類起源研究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神奇動物在這裡……恐龍恐龍你居然有毛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羽毛沒有發達的中軸(羽軸),卻具有許多羽小枝。很多恐龍,尤其虛骨龍類的化石上有羽莖瘤的痕跡或者直接有羽毛的痕跡,所以現在復原會把中小型獸腳類,尤其是虛骨龍類加上羽毛。  甚至T-rex(霸王龍)也有帶有些許羽毛甚至覆滿羽毛(暱稱古巨雞)的復原形象,雖說食肉恐龍並不一定有那麼長的毛。
  • 「華麗羽王龍」:帶羽毛的超級恐龍
    家族譜系本月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員及其團隊的論文《中國發現迄今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從形態上區分,鳥類的羽毛有片狀的正羽和蓬鬆的絨羽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