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恐龍從小到大「換羽」數次 |
該研究由我國科學家徐星、鄭曉廷、尤海魯共同完成 |
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似尾羽龍標本復原圖。邢立達,宋其金
小雞要脫下絨毛,換上帶有飛羽的「羽衣」,才算成年。古代的鳥兒、甚至更早時候的帶羽毛的恐龍也是這樣嗎?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它們不僅換羽,還換好幾次,與現代鳥類換羽幾乎「一步到位」不同的是,它們每次換下的羽毛形態都不盡相同。4月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徐星研究員與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館長、中國地科院地質研究所
尤海魯研究員的這一共同研究成果。
換羽對於鳥類而言,就如蛇蛻皮、蟹脫殼,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進化過程中,這一重要環節是何時開始的,又會換幾次?要搞清這個問題至少要找到兩個化石標本,它們要屬於同一物種,還得處於幼年的不同階段,還必須都完整保留著羽毛——古生物界流傳這麼一句話,一千個古代生命個體中可能有一個變成化石,而一千個化石中可能有一個被人類發現,因此要找到滿足這種種條件的標本,幾乎只能靠碰運氣。
不過,這個運氣還真讓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給碰上了。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裡,收藏著兩件保存完整的大約1.25億年前的幼年似尾羽龍標本。這兩個小傢伙相差一歲左右,個頭卻相差很大,身上的羽毛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中,「弟弟」頭長只有三四釐米,大腿骨僅3.8釐米,而「哥哥」腦袋已長到10釐米,大腿骨有12釐米長。徐星說,這兩隻小龍顯然都已經脫下了最初的絨毛,但「弟弟」身上的羽毛不太適合飛行,而「哥哥」身上的羽毛就和現代鳥類的羽毛非常相似了。「這告訴我們,長著羽毛的恐龍在成長過程中會像鳥類一樣換好幾次羽毛,但至少三次會出現非常不同的羽毛。」
這是一個重要發現。因為以前科學家一直認為,鳥類羽毛的發育遵循著一個嚴格的、由基因控制的程序。「但現在看來,在羽毛演化的早期,基因們還是作了各種嘗試,才選擇了最合適的進程。」
這個從化石得來的結論和先前科學家們在現代鳥類身上進行的實驗結果是一致的:當科學家們改變某些控制鳥類羽毛髮育的基因表達方式後,他們在現代鳥類身上發現一些羽毛類似化石上的古老羽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