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雖然屬於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反鳥類之一,新鳥卻保存了很多進步的特徵,包括胸骨後緣具有兩對突起、小翼指退化、腓骨與尾綜骨縮短等,明顯區別於同層位發現的其它鳥類;新鳥的下頜具有14枚牙齒,是目前已知下頜齒數最多的反鳥類,揭示了大量的形態分異在反鳥類演化初期就已經出現。
-
熱河生物群是某些生物演化的起源地和生命產生的搖籃
周忠和研究員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熱河生物群研究小組的學術帶頭人,該學術群體長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並在2001年成為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創新研究群體。熱河生物群代表性化石早期鳥類: (a) 孔子鳥、(b) 熱河鳥、(c) 原羽鳥、(d) 義縣鳥; 帶羽毛恐龍: (e)
-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古脊椎所成果「侏羅紀擅攀鳥龍類的發現和膜質翅膀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發現具有現代人特徵的30萬年前人類頭骨化石」分別入選。 長臂渾元龍復原圖和當期《自然》雜誌封面 熱河俊獸——揭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新模式
-
水泥生產窯尾收塵尾排煙羽問題探討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燃煤為燃料的水泥廠窯尾收塵尾排出可見煙羽現象是水泥廠文明生產和環境質量的新問題。研究表明,水泥廠在當前的工藝設備條件下,SO3的排放是影響煙羽顏色和不透明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水泥生產的窯尾除塵一直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
-
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原標題:封面動態:研究揭示水蠟蟲共生體的奧秘 雙足行走可能使人類具有獨特投擲能力 達爾文猜測,雙足行走也許使得人類具有獨特的能力——扔東西扔得非常好。《科學—轉化醫學》,6月26日刊 納米塗層將移植物與骨結合在一起 一項新研究稱,一種納米塗層可防止骨移植物鬆動或移植失敗。
-
發現具長尾羽的侏羅紀恐龍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雜誌《自然》(Nature)上,題為「A bizarre Jurassic maniraptoran from China with elongate ribbon-like feathers(一個來自中國的長有帶狀長尾羽的奇特的侏羅紀手盜龍)」,該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福成、周忠和
-
熱河生物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與共同作者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評述文章,對熱河生物群的發現、研究歷史和研究現狀進行回顧,並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我國學者顧知微首次提出巖石地層單位「熱河群」(Jehol Group)和動植物化石組合「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這兩個術語。早期研究認為,熱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為東方葉肢介(Eosestheria)—擬蜉蝣(Ephemeropsis)—狼鰭魚。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都需要科學的解答,然而科學是講求證據的,求證這些問題的證據是什麼?它們又在哪裡? 答案證據就是化石的發現,什麼是化石?所謂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已經石化的史前地球生命的遺體、遺骸以及活動的遺蹟、遺物的總稱,化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質歷史條件和埋藏條件。 那麼化石在哪裡被發現?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2018-09-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研究團隊對巾幗鳥進行了比較形態學、骨組織學、飛行能力以及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巾幗鳥屬於目前已知僅次於孔子鳥目的最原始的尾綜骨類鳥類。尾綜骨類是指末端的數枚尾椎癒合成一塊複合骨(稱之為尾綜骨)的鳥類,涵蓋了除始祖鳥、熱河鳥類之外的所有鳥類。反鳥類和今鳥型類(後者演化出所有現代鳥類)是在中生代演化最為成功的鳥類,這兩個類群的早期分子已經出現大量進步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屬種眾多。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2017-09-08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萊陽白堊系地層完整連續,賦存三個重要的白堊紀動物群,即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晚白堊世萊陽鴨嘴龍動物群和萊陽恐龍蛋化石群。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萊陽經歷了三次重要的化石發現。
-
熱河生物群研究又有新發現
隨後,《新科學家》、《泰晤士報》等國外多家媒體對此研究進行了報導。 這篇論文報導了發現於河北豐寧早白堊世大北溝組的一件新的鳥類化石。科學家們將它命名為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它是孔子鳥類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約1.31億萬年。孔子鳥類群是現今發現的最早具有角質喙、牙齒退化的原始鳥類。
-
揭示生命的奧秘——DNA 雙螺旋結構 1953年2月28 日
生命的奧秘是什麼?為了揭開這個奧秘,科學家們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艱難而曲折的探索過程。1869 年,瑞士生物學家約翰·弗萊德裡奇·米希爾首先通過顯微鏡從粘著膿血的繃帶上發現「核酸」。它是開啟生命奧秘的第一把鑰匙。1902 年,科學家確定細胞核內的染色體是由核酸及蛋白質組成。
-
熱河生物群的三大基礎物種
馳名中外的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區是中國的遼寧省西部,而遼寧西部的幾個地級市朝陽、錦州、葫蘆島又以縣級凌源市為核心中的核心,這不僅因為凌源市是熱河生物群命名的起源,更因為凌源市出土了許多在熱河生物群中著名的獨一無二的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於研究在地球生命史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1989年批准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
-
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 在過去20多年的熱河生物群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20餘件指示生物營養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主要指在物種的胃裡發現食物),該項研究整合了現有研究成果,
-
熱河生物群已發現30多種恐龍化石
古生物學家說,這隻「站著」的恐龍可能藏著「趴著」的恐龍顯現不出來的奧秘。兩年前的今天,復原的「遼寧巨龍」正式亮相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這具恐龍化石是沒有被壓變形的立體化石,比如肋骨化石還呈現出一定的彎度,這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非常有價值,甚至有可能探究到壓型化石顯現不出的奧秘。恐龍是地球演化史上最龐大的一類陸生爬行動物,出現於2.2億年前的三疊紀,繁盛於侏羅紀和白堊紀,6550萬年前滅絕。它離我們如此遙遠,如果不藉助化石,我們將永遠不知恐龍為何物。
-
我想對古脊椎所說
我想對古脊椎所說 吳新智院士 古人類學家 在古脊椎所工作59年 長期致力於古人類學研究
-
中國第一具翼龍化石最新研究:揭秘顎區特徵演化與生態習性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4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對中國發現的第一具較完整的翼龍化石骨架——魏氏準噶爾翼龍的頭骨顎區研究獲得新進展:發現準噶爾翼龍在顎區的主要特徵變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態上,並通過喙、牙齒等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準噶爾翼龍具有挖掘捕食泥沙中貝殼類食物等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