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自古屬於東夷文明,是祭山文化的發祥地,現在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當祭山文化的發源地有了另一種身份時,這種古老的祭山文化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蒙山壽仙雕刻完成後,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在蒙山歸夢景區都會舉行祭祖生日儀式,以恢復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繼承東夷文明,過去,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龜蒙頂西北側的生辰臺舉行生辰祭拜儀式,面向高218米、寬198米的蒙山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
典禮中,身著袈裟、自信滿滿、佩帶各種樂器、誦經誦經、祈求萬事平安的道士,雖然今年的生日典禮是在景區正門廣場、福壽康寧保定對面、萬壽宮旁舉行的,但今天的隆重儀式卻能讓人感受到古代祭祀的宏大規模,作為龜蒙景區一年一度的盛會,蒙山壽縣自然就是其中的主角,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山雕,已經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它位於主峰桂夢頂的西北側,高218米,寬198米,是參觀貴夢景區的必遊景點,據說在這裡祭拜自己的生日,無論是步行還是乘纜車,都十分有效果。總面積1125平方公裡的蒙山主峰桂夢頂,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一、二峰,又稱「亞岱」山,山間有14座單蒙山,海拔1000多米,它帶來的湖泊有150多個,森林覆蓋率99%以上,是山東的天然氧吧。這就是所謂的長命百歲。
蒙山長壽文化源遠流長,自古有祈福長壽的傳統,每年舉行的蒙山生日祭拜儀式,已成為蒙山的重要節日,無論遊客或當地人都不會錯過。
祈福儀式十分隆重,由祭山文化表演和祝壽儀式兩部分組成,祭山文化表演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國王祭拜蒙山諸神的場景,祈福儀式包括慶賀、慶祝和拜壽生日等環節,其中,人們打扮成生肖、壽星、玉帝等,向參觀者致意並與之互動,但在整個儀式中,最莊嚴的儀式是道士們身著法衣,佩戴各種器具,誦經誦經,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身穿紫色法衣,繡著金龍的道士,看他的衣飾、帽子、出場次序、出場次數,就能看出,他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在儀式中所穿的道袍應該是「法衣」,上面繡有各種道教的吉祥圖案,如小太、孫、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鶴、麒麟等,一般大型祭祀儀式中,只有以道場為主體的高拱穿法衣,穿紫衣一般是供住道士穿的,傳聞老子騎牛出關,「紫氣東來」,因此道教崇尚紫道服。但青色是常見的顏色,《明史·輿服志》、《清規戒律》等皆有記載。
這場典禮上,身著紫袈裟的方丈念著「開天」,臺下一片寂靜。傅明開天府,警醒諸般罡風浩蕩,神靈不可阻擋,使表面化的文字達到無阻,整體具有發號施令的力量。
隨後與其他道士合唱,伴有節奏的舞步,十分講究,祭壇左右兩側各立有二、三個道士,手持樂器(類似樂器),伴奏樂曲,整個儀式持續約一小時,祭祀儀式十分精巧繁瑣,顓頊國王主持蒙山祭祀時,稱為萬壽宮。萬壽宮,建於北宋,原名玉虛關,明後改名萬壽宮,是古代先民祭祀蒙山神的主要場所,顓頊王在這裡主持蒙山,道教在宋代尤其盛行,萬壽宮有310人,是道教建築最多的地方。道教在明朝被定為國教。
如今,萬壽宮的新建築面朝南,有一扇三孔的山門,象徵著「天人合一」的土木結構,從山門進入正門,前有正廳和兩廂房,後是萬壽宮主樓,由於萬壽宮古建築長期失修,重建修復後的古道觀在青蒙山南麓顯得金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