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多民族融合的映映大國,在滄桑巨變中譜寫了一部世界各國無與倫比的綿延不絕的文化與文明發展史。中國傳統文化,乃是屢經歷代變遷而仍然保持著某種同一性的文化元素,是在現實中活動著的歷史,是在革故鼎新、消化吐納的流程中代代累積、前後相因的文化脈絡。
它始終活在國人心中,並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不同層次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歷久不衰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是由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過相互滲透、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過:「國史取裁於方志。」
因此「揚國學以鑄文心,慕先賢以承文脈」,必須與深入研究國內各區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微觀性探索促進宏觀性研究,進而在披沙揀金、去偽存真中繼承珍貴的文化遺產。沂蒙文化始終堅持與時俱進、融合兼綜,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時代創新力和深遠影響力的區域文化形態,是一條穿越數千年時空的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廊。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本文擬對沂蒙文化生成與演進的歷史分期,作一提綱式的粗淺探討。「沂蒙文化」是指以縱穿南北的沂沐河流域和橫貫東西的蒙山山系及其輻射地帶為依託而形成的一種源遠流長且與時俱進的區域文化。它萌芽於遠古時期,承傳於東夷文化,發展於商周以迄於今,具有明顯的原生性、交融性、連續性特徵。
然而,作為一個區域性文化概念,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明確提出來的。專家認為:自春秋戰國至今,在山東省境內客觀地存在著三大既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體系,即北部的齊文化、西部的魯文化和南部的沂蒙文化(東夷文化)。但也有學者對「沂蒙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表示異議,認為把沂蒙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概念獨立提出是不恰當的,沂蒙地區是齊魯的一部分,山東只有齊魯文化而沒有其他文化;也有學者認為,沂蒙作為地域概念出現較晚,不應用它來命名一種區域文化。
研究表明,「歷史如同一張由偶然性與必然性經緯交織而成的網,變幻莫測的歷史事件和千姿百態的歷史人物都懸掛在這張網上」。文化歷史亦復如此。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由於人們居住的區域特點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背景和行為習慣不同,因之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也迥然各異。
對此,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十分細膩地寫道:關中豐鎬地區「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殖五穀。地重,重為邪」;鹹陽地區因「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燕趙之地由於「地掉遠,人民希,數被寇」,因而「民雕捍少慮」;齊地「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鄒、魯之地「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且「地小人眾,儉音畏罪遠邪」;西楚之地民「其俗票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南楚之民則「好辭」、「巧說少信」等。
太史公司馬遷這些通過實地考察所進行的透徹描述,深刻揭示了不同區域的人們因生活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習慣、品質、氣度、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如河北的燕趙文化、河南的中州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山西的三晉文化、陝西的三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甘肅的甘隴文化、兩湖的荊楚文化、兩廣的嶺南文化、江浙的吳越文化、西藏的青藏文化、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等。這些區域文化爭奇鬥豔、異彩紛呈,為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各自獨特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