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文化」萌芽於遠古時期,承傳於東夷文化,發展於商周

2021-01-13 無期珍重時間

中國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多民族融合的映映大國,在滄桑巨變中譜寫了一部世界各國無與倫比的綿延不絕的文化與文明發展史。中國傳統文化,乃是屢經歷代變遷而仍然保持著某種同一性的文化元素,是在現實中活動著的歷史,是在革故鼎新、消化吐納的流程中代代累積、前後相因的文化脈絡。

它始終活在國人心中,並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不同層次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歷久不衰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是由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過相互滲透、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過:「國史取裁於方志。」

因此「揚國學以鑄文心,慕先賢以承文脈」,必須與深入研究國內各區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微觀性探索促進宏觀性研究,進而在披沙揀金、去偽存真中繼承珍貴的文化遺產。沂蒙文化始終堅持與時俱進、融合兼綜,是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時代創新力和深遠影響力的區域文化形態,是一條穿越數千年時空的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廊。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本文擬對沂蒙文化生成與演進的歷史分期,作一提綱式的粗淺探討。「沂蒙文化」是指以縱穿南北的沂沐河流域和橫貫東西的蒙山山系及其輻射地帶為依託而形成的一種源遠流長且與時俱進的區域文化。它萌芽於遠古時期,承傳於東夷文化,發展於商周以迄於今,具有明顯的原生性、交融性、連續性特徵。

然而,作為一個區域性文化概念,它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明確提出來的。專家認為:自春秋戰國至今,在山東省境內客觀地存在著三大既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體系,即北部的齊文化、西部的魯文化和南部的沂蒙文化(東夷文化)。但也有學者對「沂蒙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表示異議,認為把沂蒙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概念獨立提出是不恰當的,沂蒙地區是齊魯的一部分,山東只有齊魯文化而沒有其他文化;也有學者認為,沂蒙作為地域概念出現較晚,不應用它來命名一種區域文化。

研究表明,「歷史如同一張由偶然性與必然性經緯交織而成的網,變幻莫測的歷史事件和千姿百態的歷史人物都懸掛在這張網上」。文化歷史亦復如此。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由於人們居住的區域特點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背景和行為習慣不同,因之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也迥然各異。

對此,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十分細膩地寫道:關中豐鎬地區「文王作豐,武王治鎬,故其民猶有先王之遺風,好稼,殖五穀。地重,重為邪」;鹹陽地區因「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燕趙之地由於「地掉遠,人民希,數被寇」,因而「民雕捍少慮」;齊地「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鄒、魯之地「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且「地小人眾,儉音畏罪遠邪」;西楚之地民「其俗票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南楚之民則「好辭」、「巧說少信」等。

太史公司馬遷這些通過實地考察所進行的透徹描述,深刻揭示了不同區域的人們因生活環境不同所形成的習慣、品質、氣度、性格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區域文化各具特色。如河北的燕趙文化、河南的中州文化、山東的齊魯文化、山西的三晉文化、陝西的三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甘肅的甘隴文化、兩湖的荊楚文化、兩廣的嶺南文化、江浙的吳越文化、西藏的青藏文化、內蒙古的草原文化等。這些區域文化爭奇鬥豔、異彩紛呈,為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各自獨特的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引言商周時期,奴隸制文化鼎盛一時。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溯源甘肅」甘肅遠古文化的文明印記
    從隴東華池縣趙家岔、辛家溝和涇川大嶺上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的出土,到舊石器時代中期,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發現,再到晚期平涼人、莊浪人和武山人的存在,顯示甘肅地區與中原地區一樣,是我國境內最早就有人類活動和文化創造的地區之一。甘肅遠古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開始了甘肅遠古文化的創造。
  • 從「齊侯」青銅器等兩百件古文物,一睹齊文化風採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自古以來,中國古代文明即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發展態勢,源於東方並在傳承東夷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齊文化,至商周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面貌,秦漢以後深度融入中華主流文明之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2019中國·臨沂第二屆東夷文化節將於9月19日開幕
    齊魯網臨沂9月11日訊9月11日下午,2019中國·臨沂第二屆東夷文化節暨第七屆東夷文化論壇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本屆文化節以「探尋東夷文化,弘揚沂蒙精神」為主題,將於9月19日至10月7日舉辦。《鳳鳥來儀》演出劇照。
  • 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
    青銅器饕餮紋 一、饕餮紋的演變 饕餮紋是商周時期青銅器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花紋 在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過一些刻畫有神人獸面圖的玉琮。在其中一件號稱「琮王」的玉琮上,雕刻有八個神人獸面紋的圖案。這些圖案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非常相似,獸面都是卵圓形,無角,下顎寬大,以雲雷紋襯託,特別是獸面上的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與現存的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更是幾乎一模一樣。
  • 融匯藍色海洋文化與紅色沂蒙文化 臨沂籍在青作家螳小螂談新作...
    剛剛落下帷幕的2019青島沂蒙周上,作為一名成長在臨沂並工作在青島的青年作家,他為兩個家鄉的牽手合作送上自己獨特的祝福——自己創作的海洋科普文學作品《章魚兄弟》。「青島有獨特的海洋藍色文化、臨沂有永不褪色的紅色沂蒙故事,兩地的文化特色不同卻又可以全面地互補促進。」螳小螂告訴記者,沂蒙周雖然已經落幕,但兩地文化領域的溝通合作卻剛剛開始。
  • 商周金文中的古代世界_文化中國_中國青年網
    商周金文是中國文字發展歷程的重要環節,也是記錄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近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在此,謹從金文角度對商周古代世界加以解讀,以饗讀者。  1.吉金文字 交相輝映 金文的藝術  吉金文字萌生於商代中期,其後日益繁複、豐富,至秦漢時期仍廣為流行。商周金文因世而異、因地而異,漸次譜寫出早期中華文明的異彩華章。大體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麗,西周金文典雅莊重,東周金文清新繁細。
  • 宿州的遠古文明
    經過數千年的繁衍生息,原始人群形成了眾多的氏族,就是後來的東夷,徐夷的祖先亦在其中。此時,地質年代更新世晚期,考古年代為中石器時代。中原傳說時代已由有巢氏、燧人氏發展到伏羲氏;社會組織形態,已由原始人群進步到母系氏族;婚姻形式亦由血統群婚進步到族外群婚。由於燕山來人的文化先進,影響著土著氏族,生產力提高也較快。他們的一部分向南遷徙,來到宿州大地北部的古陴湖的周圍。
  • 追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阿澤、趙王河、濟水對東夷文化的重要意義
    ,文化創造性發展」的歷史文化內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說文解字」之中華民族萬年輝煌歷史,以人文詮釋歷史,用聖賢反哺人文,講好中國故事,詮釋民族文化」。溯源「泰山文化、濟水文化、聖賢文化、東夷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海洋文化、運河文化、水滸文化、儒釋道文化、民俗文化、地名文化泉水文化以及濟水文化申遺」等國之重器,立足」飲水思源,不忘人本「的母親河(黃河、濟水)靈魂精髓,通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恩和孝道文化」打造線上線下泉水文化產業平臺——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為基,共賞多元文化之美、
  • 臨沂:沂蒙精神成企業發展助推器
    本報記者 劉琴近日,記者隨全國首屆踐行紅色精神黨媒宣傳·沂蒙行活動走進金鑼集團、翔宇集團、國人服飾等企業採訪調研,發現這裡的企業在沂蒙精神的引領下,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據了解,目前很多臨沂企業的開放程度都很高,他們走出國門、走向國外,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
  • 沂蒙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前行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王換於和她的兒女們冒著生命危險,發展黨員、發動群眾,創辦戰時託兒所、無私哺育革命後代,掩護救治八路軍傷病員,保護黨的秘密文件……聽著聽著,我已是淚流滿面。如何利用博物館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沂蒙精神、講好臨沂故事、培養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是我始終思考的問題。剛到博物館工作時,我有些「知識恐慌」,努力向同事學習、向書本學習、向觀眾學習。
  • 商周時期青銅器紋飾,代表著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精神夙願
    ——《老子》 在對商周時期藝術文化的研究之上,青銅器是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直接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信仰和審美。這些原始而莊重的器具 在商周人們的宗教和禮儀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人們在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體現。
  • 自古屬於東夷文明,是祭山文化的發祥地,現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蒙山自古屬於東夷文明,是祭山文化的發祥地,現在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當祭山文化的發源地有了另一種身份時,這種古老的祭山文化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蒙山壽仙雕刻完成後,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在蒙山歸夢景區都會舉行祭祖生日儀式,以恢復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繼承東夷文明,過去,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龜蒙頂西北側的生辰臺舉行生辰祭拜儀式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1988年被發現,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發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類活動的歷史,從春秋戰國時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堆積厚0.8-2.3米,分10個地層。時間跨度3000餘年,早期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商周文化。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
  • 在沂蒙之巔,睡一張峭壁最驚險的床、做一場星光閃爍的夢
    塵世總是很多的巧合,於是攀上沂蒙之巔,在夜色一層一層疊加的濃重之時,漫天的星空才一圈圈的呈現,伴著雲朵和風,一會顯現、一會掩藏,我坐在帳篷裡,看著攝影老師們歡快的拍攝,他們大都是年齡比我大好多的,反而是年紀輕的我,有些抵抗不住困意的席捲,忽然,那種似曾相相識的感覺襲來,年輕的人似乎惰性成災,沒了那股拼了命的氣勢……    臨沂,本不是第一次去
  • 「蘭山十大文化符號」新鮮出爐
    這其中,鄅國古城遺址、金代孔廟等符號並非盡人皆知,但在蘭山歷史文化中卻佔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此次借「蘭山十大文化符號」推廣,實際上是對蘭山歷史文化的一次全民普及教育。比如,在柳青街道古城社區的鄅國古城遺址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曾為春秋時期鄅國都城。在戰亂和時間的打磨中,一國之都逐漸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 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是什麼?它竟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有力物證!
    通常人們會用文字的出現界定人類文明的開始時間,因為文字符號的出現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定格了人們對人類文明的認識,而現實則告訴我們文明的傳承也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和肢體動作,而由於人們無法穿越到原始時期去重新認識原始時期人們的文化傳承形式究竟如何,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成了人們正確認識原始人的障礙所在
  • 閩都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色
    它的淵源主要來自古閩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一)古閩文化  福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是福建歷史發展的縮影;而福州先秦時期的文化,則是閩族和古閩文化發展的代表。根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證明,閩族先民應是殼丘頭、曇石山的主人。  1.殼丘頭遺址。它位於平潭縣平原鄉南壟村,是福州乃至福建全省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距今五千五百至六千五百年。
  • 祖傳的青銅器,「破四舊」時埋在地下,專家:商周時期真品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頂峰,在當時就製作了很多大型的青銅器,像我們熟知的青銅鼎,青銅簋,青銅劍等等,在此後的歷朝歷代,儘管青銅技術依然存在,但是再也沒有回到商周時期的那種頂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