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阿澤、趙王河、濟水對東夷文化的重要意義

2020-12-05 泉水文化

「 追溯中華民族的根和源

——固本中華民族的歸和依」

弘史記、學國學、 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辯善惡、揚精神、樹信仰、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兼容並蓄、和合升華、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宣導中華民族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提高國人人文和德性素養為己任;挖掘整理「山、水、聖賢」國之靈魂;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領會「文化創新型轉換,文化創造性發展」的歷史文化內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說文解字」之中華民族萬年輝煌歷史,以人文詮釋歷史,用聖賢反哺人文,講好中國故事,詮釋民族文化」。

溯源「泰山文化、濟水文化、聖賢文化、東夷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海洋文化、運河文化、水滸文化、儒釋道文化、民俗文化、地名文化泉水文化以及濟水文化申遺」等國之重器,立足」飲水思源,不忘人本「的母親河(黃河、濟水)靈魂精髓,通過「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恩和孝道文化」打造線上線下泉水文化產業平臺——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為基,共賞多元文化之美、共謀文明交流互鑑之道。

用泉水文化詮釋家國情懷、人文本色;用泉水文化產業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國家戰略;用「飲水思源、黨建立基、文化先行、產業報國」理念定位企業發展思路;「彰往察來、見微知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阿澤、趙王河以及濟水對東夷之都陽穀的重要意義》

陽穀縣城遺址雖史志有載,但具體地理位置不是十分確切,過去曾有爭論。1992年版《陽穀縣誌》根據大量史料論證,始定位在阿城鎮轄區西南隅,景陽岡風景區西三華裡的疊路頭村附近,即宋代陽穀縣城遺址(史稱水沒城)。應該說,從各方面的材料來看,疊路頭村附近為宋代陽穀縣城毫無異議。但從《山東通志》(清同治本)、清或民國《陽穀縣誌》的記述中,對隋、唐、五代等時期陽穀縣城的所在地,有的說是今陽穀縣城東北三十裡之陽穀古城或稱古城屯(安樂鎮前後屯附近);有的說是今陽穀縣城東三十裡疊路頭村附近陽穀故城,眾說不一。

當然,《山東通志》上是採用的地方志書上的提法。很明顯,清和民國時期的《陽穀縣誌》上對隋、唐、五代乃至宋時期的陽穀縣城所在地的敘述不一致。自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水沒陽穀城,縣治延用歷時378年(根據考古發現,安樂鎮即是隋唐陽穀古邑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幾年來,隨著手頭所掌握資料的越來越豐富,為考證各個時期陽穀縣城的具體方位提供了充分詳實的依據。

陽穀古城《兗州府志》(明萬曆年間刊本)載:(陽穀)古城,在縣東三十裡,創始無考,或謂邑舊城。根據相關資料及查閱山東政區歷史地圖可發現:在(公元596-973年)這近四百年的歷史上,陽穀區域及周圍的城池大多都有變化,或因河水泛濫、或因自然災害、或因政區改變等,有的城池功能弱化,變為普通聚邑;有的城池由普通聚邑發展為重要城池;也有的地方原無聚邑,由於多種原因,在某一高地或水旁新出現聚邑。這其中,因黃河衝積所致,由水患引起聚邑變化的原因佔絕大部分。

相關黃河水患資料記載:唐初水患較輕,但以後逐步加劇,至晚唐已相當嚴重。五代、北宋則幾乎年年決溢且災情遠較前代為重。據統計:從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至乾寧三年(公元896年)的260年間,有明文記載的河溢、河決年份達21年。在此期間還有29年沿黃各州發生大水。因此,共發生水患50次。在五代時期的55年中,黃河發生決溢年份就多達18年。自春秋至隋置陽穀縣期間,在陽穀縣域較明顯的變化就是「阿澤」的變遷,如:查山東政區歷史地圖之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春秋時期,「阿」與「陽穀」作為重要城邑同時存在,「阿」城在「陽穀」城的正東,在阿澤的南偏東;「陽穀」城在「阿」城的正西,在阿澤的南偏西。

山東政區歷史地圖之周顯王十九年(前350年)圖,「陽穀」這個城邑已不存在了(可能只是名稱上不再顯示,「陽穀」不再是重要城邑了),阿澤已變化到「阿」城的南部偏東。所以,幾千年來,陽穀縣域及周圍地區由於受黃河衝積的影響,其地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較詳盡明確的記載如,《太平寰宇記》卷十三之河南道十三原文為:唐天寶十三年,濟州為河水陷沒(詳見筆者2019年2月23日所寫的濟水溯源|聊城碻磝古城——歷史上最早的濟州一文),以縣屬鄆州。皇朝開寶六年,又河水衝破縣城。至太平興國四年,移於上巡鎮,即今縣理也。

《太平寰宇記》成書於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皇朝開寶六年即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成書與水破城相距8年,這個記載不會有誤。從這幾句話所透露出的信息中,綜合各方面有關陽穀縣城變遷的資料,經過認真仔細地資料分析,可以斷定:在宋朝陽穀縣城坐落疊路頭村(附近)前,即:陽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陽穀縣城遺址」前,還應存在有隋置陽穀縣時的陽穀縣城--陽穀故城。

其存在的理由:

1、根據山東政區歷史地圖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圖,黃河從陽穀與莘縣之間穿過,陽穀、東阿均屬濟北郡,濟北郡治盧縣,盧縣在黃河南岸。如果以「魚山」作為參照物,此時的東阿在魚山西稍偏北;陽穀在魚山西稍偏南,在現陽穀城的東北方向,只是距魚山較遠而已。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與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相距15年,從此地圖上我們可看出,該時期的陽穀縣城即隋置陽穀縣的縣城在今陽穀縣城的東北方向。對比山東政區歷史地圖之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春秋時期圖上「陽穀」城的地理位置,可以確定:隋置陽穀縣的縣城就是春秋時期「陽穀」城的位置,也就是隋置陽穀縣城於陽穀古城。

《舊唐書·地理志》載:天寶十三載六月一日,廢濟州,盧、長清、平陰、東阿、陽穀等五縣併入鄆州。《太平寰宇記》載: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轄陽穀的濟州城(駐盧縣)為河水廢(當然盧縣縣城也為河水廢了),陽穀改屬鄆州。根據山東政區歷史地圖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圖(圖8),黃河位置基本未有變化,盧縣已移至黃河以北。還是以魚山為參照物,此時的東阿已南移,移至魚山的正西南方向;陽穀縣城的位置也明顯南移,也是移至魚山的正西南方向(只是陽穀、東阿距魚山遠近不同),位於今陽穀縣城的正東方向。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與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相距5年,但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圖所標識的陽穀縣城的位置與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所標識的陽穀縣城的位置明顯不同。再結合有關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濟州城即盧縣城為黃河水廢;同時期的東阿縣城(阿城附近)也為河水廢等有關記載,那麼,與東阿城毗鄰且近在咫尺,地勢、地貌、海拔高度相同的陽穀縣城也很難倖免。也就是: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河水衝破縣城,到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地圖顯示,陽穀縣城已移至疊路頭村附近。

從上述一些資料可以確定:如從現有資料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前隋所置的陽穀縣城有變化的話,那麼,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河水衝廢的應該就是隋置的陽穀縣城,即陽穀古城。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後的陽穀縣城的位置就是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所標識的陽穀縣城,也就是疊路頭村附近的陽穀故城,即:陽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陽穀縣城遺址。

2、《太平寰宇記》載: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又河水衝破縣城。這個「又」,給我們帶來的信息很明確,也就是說:河水衝破縣城這不是第一次,是「又」一次。所以,從現有資料記載來考證,說明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的黃河發大水,不只衝破了陽穀周邊的城邑,陽穀縣城為河水所廢也是存在的。況且如前所述,還有隋大業八年(公元612年)圖上陽穀縣城的位置與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圖上陽穀縣城的位置對比,也進一步證明了疊路頭村附近的陽穀縣城前,還有一個陽穀縣城,也或稱陽穀故城。

3、據清康熙十二年、康熙五十五年、民國二十六年、民國三十一年等《陽穀縣誌》均記載:陽穀古城在今縣治東北三十裡、遼蕭後屯兵於陽穀古城等,因這些記載明確指出不是疊路頭村附近的陽穀縣城,這讓人不得不相信應還有一個陽穀縣城--陽穀古城的存在。那麼,陽穀古城位置是哪呢?根據山東政區歷史地圖之公元前770年至前475年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及都邑圖上「陽穀」城的位置,對比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陽穀縣時陽穀縣城的位置,兩者在地圖上所處的方位高度一致,說明陽穀古城就是隋置陽穀縣時的陽穀縣城。對比今陽穀縣地圖,位置在今安樂鎮,前後屯村東附近。

4、《陽穀縣誌》記載:「陽穀古城在今城東北三十裡屯孟母祁蠶祠之南十五弓。」部分版本《陽穀縣誌》中有的提到「古城屯」一地,在安樂鎮南偏西,前後屯附近,這個位置與上述幾項地圖上隋置陽穀縣縣城的位置基本吻合。同時,這與趙王河流到於家營村之西,在前後屯村附近有一高丘,傳為「齊宋江黃會於陽穀」之會盟臺不謀而合。

正如於家營人武玉書所著《河洲記》之有關趙王河的記載:「斯河闊裡許,深丈餘,北方之巨川也。入谷以來或分流為二,又合流而為一,傍龜山,繞古城,安樂鎮之鎖鑰,悅性亭之襟帶,形勝不一。而屯之東、盧之南有一洲焉,高以丈許,大以畝觀,春秋前盧之盟、僖公三年齊宋江黃會於陽穀,此蓋其會盟臺也。這段話裡的「古城」即指陽穀古城。再就是在於家營村西後屯村,還有「孔子宿處」地,並有碑藹記之。

為此,筆者專門赴後屯村考證該碑。現「孔子宿處」碑在後屯村東路北,碑的正面有「孔子宿處」4個陰刻大字,碑的正面右側刻有三行小字,內容:「昔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三月而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孔子行,遂去魯適衛,記曰「宿於屯」,蓋即此處。或曰遼蕭後屯兵於此,非也。因此特為志之,以表古賢雲。」碑的正面左側刻有:知陽穀縣事何式珍,光緒拾伍年(1889)歲次丁丑年二月穀旦。碑陰可看出有刻字,筆畫明顯,但由於碑刻時間較長,風吹日曬,風化十分嚴重,字跡模糊,看不清內容。

5、因春秋時期,「陽穀」為較重要的城邑,孔子周遊列國到「陽穀」也是理所當然的。傳說孔子周遊列國,曾至此「西望有莘之野」,並止宿於此;後來可能由於陽穀城池敗落或損毀,周邊屯地發展起來,後人記曰「宿於屯」。同時,在後屯村「孔子宿處」碑旁還立有兩通碑,一是「五聖堂碑記」碑,此碑為「新建古城屯五聖堂碑文」,刻於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一是「萬古流芳」碑,此碑為「重修五聖堂碑記」,刻於民國時期。此碑記曰:「榖邑東北三十裡有古城屯」的記載。所以,孔子宿處碑所處之地,足可以證明此地即陽穀古城所在地。從以上有關趙王河、孔子宿處碑等記述,還有後續孟井、孟祠、孟廟的記載,進一步證明了陽穀古城的存在,也具體明確的點明了陽穀古城的具體位置,即今安樂鎮,也就是伏羲在此教民「觀日陽、種五穀」之宓城所在地。

陽穀,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地處黃河(濟水)下遊,古運河兩岸,水土豐腴,四季分明,中華民族的先祖諸多部落都曾在這裡繁衍生息。相傳太昊伏羲曾在這裡觀太陽,種五穀,陽穀因而得名。這裡是黃帝、蚩尤氏族及舜帝「登九淖而伐窮桑」的中心地帶,曾是東夷部落的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伏羲、黃帝、蚩尤、堯舜禹等在此觀天象、定四季、興水利、避災邪,使這裡成為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相關焦點

  • 投資20億菏澤趙王河新建九大景區!附效果圖
    3月12日,菏澤趙王河下遊溼地景觀工程和片區綜合開發開工儀式在北外環路趙王河東橋施工現場舉行。城投公司董事長張震、總經理車建民及市直部門有關領導出席本次活動,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建剛同志作重要講話。
  • 中華民族的形成
    炎黃是華夏始祖,古羌一支姜姓炎帝和姬姓黃帝,炎帝和黃帝都是少典之子、伏羲之孫,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都生活在陝西,黃帝部落東遷到中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融合成炎黃部落,形成早期的華夏族(龍文化)。伏羲之子玄鳥後裔建立巴蜀國。伏羲一支後裔、黃帝之子少昊、之孫顓頊逐漸形成東夷部落(鳳文化),炎帝之子蚩尤、夸父等向東、南發展,與九黎氏族逐漸形成苗蠻部落,炎黃部落向東發展過程中,與東夷部落逐漸融合。
  • 「沂蒙文化」萌芽於遠古時期,承傳於東夷文化,發展於商周
    它始終活在國人心中,並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響著不同層次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歷久不衰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是由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過相互滲透、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過:「國史取裁於方志。」
  • 菏澤趙王河公園舊貌換新顏,增加多個主題公園、廣場!
    、地方特色和生態價值,集文化、娛樂、休閒、旅遊為一體的一條重要景觀帶。趙王河公園景觀提升改造工程是2019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責任目標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52個重點項目之一。如今,趙王河公園景觀舊貌換新顏,更是吸引了我市眾多居民在此休閒、娛樂。11月3日,記者來到趙王河公園探訪新增的兒童公園、運動廣場、牡丹雕塑等全新景觀,感受菏澤之美。
  • 從歷史視角看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和現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對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歷史發展形成的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集合體,是一個既有整體性又有個體性的融合性民族共同體。
  • 打造高顏值生態公園 趙王河公園景觀大提升
    其中一位張大爺說:「我就在這附近的小區居住,在趙王河改造過程中,明顯感覺到環境發生了變化,花花草草變得更多了,水質也變得好了,現在我們沒事就喜歡在公園裡坐著,聊聊天,走一走。」據了解,趙王河公園南起萬福河,北至北外環路,全長8公裡,總面積兩百餘公頃,其中水面面積100餘公頃,其沿岸從南向北分別建成了菏澤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商業中心。
  • 道:中華民族的元根文化
    道:中華民族的元根文化一、道義道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始基,包含一切未知已知。它是永恆、絕對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觀的差別,又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
  • 中華民族的法治意義
    但是,由於在上述法律中,中華民族僅具有「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根本利益」和「偉大復興」等宣示意義,還沒有形成法律規範體系,所以作為以法律規範體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法學對中華民族的研究還有待展開。12本文擬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背景下,探究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歷史邏輯,展示其法律表現,進而闡釋其法治價值,這對於釐清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屬性、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
    「宗族、族群意識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世襲性強、穩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質。」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傑告訴記者,廣東有三大文化板塊:嶺東的潮汕文化板塊、珠三角的廣府文化板塊、梅州的客家文化板塊。此外,粵西的高雷地區按語言歸屬分屬於客家、廣府和閩南等文化分支。
  • 「五水共治」的文化意義
    ——人與水之間良性關係就是水文化。當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使人類面臨一系列水問題,而化解水危機、維護良好水環境、保障充足水資源供給、構建人類和水之間的良好關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我們要保持良好的水環境和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建立人與水之間的良性關係,而這種良性關係就是水文化。水文化反映了人與水之間的關係,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構成和支撐。
  • 創造無愧於時代的先進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這是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水重要性的界定。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水問題,重新審視人與水的關係,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    如何以水文化的繁榮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 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2017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要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呢?
  • 中華民族龍圖騰是怎樣產生的
    東夷部落自認為是神鳥的後代,南方的三苗部落奉女媧為始祖,便以蛇為圖騰。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黃帝部落使以熊、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歸自己所有,海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緊接著又打敗炎帝部落,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一統中原,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
  • 2019中國·臨沂第二屆東夷文化節將於9月19日開幕
    齊魯網臨沂9月11日訊9月11日下午,2019中國·臨沂第二屆東夷文化節暨第七屆東夷文化論壇新聞發布會舉行,記者在會上了解到,本屆文化節以「探尋東夷文化,弘揚沂蒙精神」為主題,將於9月19日至10月7日舉辦。《鳳鳥來儀》演出劇照。
  • 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原標題:中國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 在人類的封建時代,非宗教的具有濃厚理性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儒家文化佔據著統治地位
  • 自古屬於東夷文明,是祭山文化的發祥地,現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蒙山自古屬於東夷文明,是祭山文化的發祥地,現在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當祭山文化的發源地有了另一種身份時,這種古老的祭山文化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蒙山壽仙雕刻完成後,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在蒙山歸夢景區都會舉行祭祖生日儀式,以恢復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繼承東夷文明,過去,每年四月二十六日,在龜蒙頂西北側的生辰臺舉行生辰祭拜儀式
  • 中華民族文化的後發優勢
    建立在感受之上的認知,匯聚到一起就形成了文化。由於地域、氣候、物產等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域的人群必然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認知,由此產生不同類型的文化。如果西方人用西方文化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一定不可能徹底通透,反之亦然。
  • 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叢書第一輯上海首發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華民族自我完善發展的強大推力。我國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才能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諧共生。
  • 請回答1988:阿澤怎麼會變成毒舌阿澤呢?原來從幾個細節就體現了
    在採訪的中年德善與阿澤的時候,大家都不敢相信這位毒舌又愛吐槽的大叔是阿澤嗎,還是那個雙門洞的吉祥物阿澤?在雙門洞的時候,阿澤是一個呆萌「小兔子」形象的,但到了中年的時候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呢,而其實這一切也都是有預示的,因為在阿澤輸掉了比賽後,大家都安慰阿澤而只有雙門洞的朋友們卻對阿澤說一些「風涼話」比如:阿澤,你輸掉比賽了啊,怎麼能一直贏呢類似這種的話,弄的阿澤很是生氣,但因為阿澤不會發脾氣,眼中含著淚還是笑了笑。
  • 易經文化博大精深,彰顯中華民族東方智慧
    易經為中華文化「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作為中國人,您了解多少呢白馬負圖演繹先天八卦聖人伏羲開創易學之說曾祥裕 曾海亮該縣因誕生最早的中華文明符號而被稱為河圖之源。位於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的龍馬負圖寺 ,傳始建於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是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績,在圖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禮場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圖」出現地,也是中華易學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600餘年。因歷代戰亂,屢建屢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