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攀升,就診人群增多!專家提醒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科學使用空調

2021-01-09 新民晚報

申城入伏後,氣溫超30℃,儘管尚未進入真正的高溫季,但各大醫院門急診早已悄悄忙開。記者今天上午從上海多家醫院了解到,最近,有胃腸炎、感冒發燒等症狀的患者多了起來,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也不少,兒童更是成為了就診的「主力軍」。專家表示,高溫天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科學適度地使用空調,同時注意飲食衛生。

圖說:醫院裡患者增多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高溫酷暑警惕心腦血管疾病

高溫環境下,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加快,耗氧增加。加上出汗散熱導致水分流失多,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堵塞心腦血管,嚴重時可引起腦血栓或心梗。這幾天,十院急診科就接診了一些因「胸痛」「心臟不舒服」而來就診的老年人。

該院急診科副主任彭滬醫生表示,高溫天,為了散熱,皮膚血管就會大量擴張,全身血液分布到皮膚組織的比例較常溫天氣時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夏天主要通過出汗及水分蒸發散熱,體液隱形丟失,特別是老年人往往機體相應感知和反應遲鈍,如果沒及時補水或補水不足,血液會濃縮,一增一縮,導致血容量降低,血流變慢,加上有的患者熬夜、疲勞、受涼等,就容易導致血栓性疾病。不久前,杭州就有一名男性患者運動後大汗淋漓吹空調,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導致中風的發生。

彭滬提醒,中青年也不可掉以輕心。不少人有抽菸喝酒等習慣,煙中的化學物質會引起血管收縮、硬化、狹窄等,臨床上三、四十歲突發腦梗、心梗的並非少見。

炎熱的夏季,部分患者的血壓比其他季節低,不少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在夏季血壓可降到正常,專家表示,一旦自行停藥、減藥,很容易引發疾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調藥,不可盲目「自治」疾病。

夏季腹瀉增多,或與飲食衛生相關

近日,普陀區利群醫院收治了一名腸道疾病患者,已經腹瀉了3天,可能是吃了家裡的隔夜菜。利群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黨宗彥表示,夏天沒有保存好的食物最容易造成細菌感染,患者最開始的症狀是拉肚子。尤其是老年人,對脫水比較敏感,較易引發休克、肝腎衰竭。

在利群醫院急診,最近患急性胃腸炎的人數多了起來。「出現這些症狀,多與飲食不衛生有關。」黨宗彥介紹,夏季細菌繁殖快,食物易變質,剩菜在冰箱中冷藏時間過長、沒有及時清理或沒有充分加熱,都會導致細菌、病毒進入胃腸道,誘發疾病。黨宗彥表示,最簡單的滅菌方式是清洗乾淨和充分煮熟。夏季本來就是消化道疾病高發的季節,市民應當少點外賣、少吃隔夜菜,冰箱裡的冷飲、水果等需分隔保存,以防細菌交叉感染;如果不小心「中招」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及時補充水、電解質。

發熱患兒不少因吹空調引起

體質較弱的兒童也易出現呼吸道感染引起發熱,並伴有咳嗽、打噴嚏等症狀。最近一段時間,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日均門診量達5000人次,與前段時間相比有所上升。

「發熱並伴有輕微咳嗽、打噴嚏等症狀,多是上呼吸道感染。」醫生表示,呼吸道很脆弱,冷氣一旦攻破了呼吸道的「防線」,則會出現咳嗽、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症狀。此外,門窗緊閉導致塵埃、塵蟎流通不出去,也容易出現過敏反應。

在兒科門診,還有一些因哮喘發作前來就診的孩子。醫生介紹,夏季家中未經清洗使用空調也是誘發哮喘的重要原因。因房間內外存在溫度和溼度的較大差異,若出入空調房沒有注意防護,這相當於受到氣溫突變和冷空氣刺激,易誘發哮喘。醫生建議,為預防兒童哮喘,要養成定期清理空調濾網的習慣;進出空調房,要加強防護,避免空調房裡的冷空氣對呼吸道造成刺激。

預約看病,錯峰就診

眼下仍處在疫情防控期間,儘管全市各大醫院都已恢復常態,但仍不能放鬆防疫這根弦。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記者看到,進入門診大廳必須通過蛇形排隊區,並出示隨申碼。一天中,早上仍為就診人群最多的時候。院方提醒,來醫院就診前做好預約,合理安排就診時間。在進入醫院前提前準備好隨申碼,並戴好口罩。

為有效應對可能到來的就診高峰,多家醫院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如調整號源,增派醫生等,兒科醫院門急診管理辦公室主任沈國妹介紹,暑假擇期看病的患兒較多,大部分集中在內分泌科、骨科、五官科等專科,因此,也建議非學齡期兒童儘量不要趕在暑期高峰前來醫院就診手術。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健康度寒潮 | 專家提醒戴好口罩,做好「三暖」 科學運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妍明 通訊員 宋蓉 朝霞 正毅 煙臺報導  1月6日晚,煙臺市迎來2021年第一波寒潮,暴雪來襲,氣溫驟降至零下十幾度,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寒潮期間如何預防疾病發生,如何科學養生保健?
  • 極寒天氣,醫院急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增3成,醫生教您如何預防監測
    記者今天從北京安貞醫院了解到,隨著極寒天氣的到來,醫院心腦血管等急症患者增3成。專家提醒中老年人,極寒天氣注意保暖,及時識別身體信號避免發病。作為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主任醫師賀曉楠告訴記者: 像我們熟知的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皮膚的凍傷,心律失常這些疾病還是多了一些,得有24~30%的增加。接診的重症的病人更多了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動脈夾層,三分鐘要命的高危疾病。
  • 北京疾控部門提醒:高溫天氣要多喝水吃清淡睡好覺
    高溫高溼天氣,不僅中暑患者增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有所增加。為此,999啟動高溫應急預案,對救護車進行全面檢查,確保車輛行駛安全和車內溫度環境適宜。999全市180個急救站點醫務人員24小時待命值守,盛夏酷暑中,急救人員揮汗如雨地與時間賽跑,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機。高溫天氣中,溼度增加後,悶熱感會明顯增加。為此,疾控部門特別提醒市民,小心別熱出病。
  • 專家:推廣一氧化氮產品 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圖為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城/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3日訊(記者 王城)「一氧化氮對心腦血管疾病及人類健康重要作用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圍繞「一氧化氮對心腦血管疾病及人類健康重要作用」展開深入討論並一致認為,一氧化氮產品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氧化氮是人體的重要信號因子。
  • 小寒,三叉神經痛患者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在我國南方最近氣溫明顯下降,今年首個寒潮來襲,全國大範圍降溫,大家都在忙著加衣服了。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冬季嚴寒,血管收縮,血壓易升高,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小寒節氣裡,那麼該如何來預防呢?
  • 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
    通報稱,通過大數據手段調查顯示: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是導致人們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更是「頭號殺手」。因此,心腦血管問題與我們並不遙遠,請莫等閒視之。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身邊有多少人是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就我而言,最近兩年有三個因腦部血管瘤破裂而離開了人世的,有一個親人做了心臟支架手術。
  • 中老年人補充葉酸,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專家說還得看這個指標
    後來證明母孕早期補充葉酸可預防唇顎裂兒的出生。1995,我國提倡準備生育的婦女服用葉酸增補劑。2000年,中國營養協會建議育齡婦女毎日膳食中葉酸的推薦攝入量為400微克,各階段的產婦為每天600微克。那麼這個葉酸給更多人的印象就是孕婦吃的一種藥物,能夠預防唇顎裂,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葉酸的功效並非僅此而已,葉酸有怎麼會和中老年人聯繫在一起呢?
  • 中風也有「剋星」,常吃哪些食物,能夠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中風分兩種,一種是外風,主要是受外邪導致的;一種是內風,也被稱為腦卒中,現在人說的中風往往都是指內風,也就是心血管疾病導致的中風。當中風發作時就是一瞬間,若是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嚴重危害性命,因此中風也成了很多人害怕的疾病。但中風也是有「剋星」的,多吃這四種食物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 專家解讀:冬季眼睛睜不開,可能是空調地暖惹的禍?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實習生 王文欣 王月 通訊員 張詩蘊)今年冬天,天氣仿佛進入速凍模式,氣溫常常徘徊在零下。南京的各行各業、家家戶戶不是開啟了空調,就是開啟了地暖。作為新式禦寒武器,地暖在很多小區使用率節節攀升。
  • 本周日聽中醫專家講心腦血管病防治
    原標題:本周日聽中醫專家講心腦血管病防治冬季是心腦血管病的高發期,心腦血管病患者在冬季應該注意啥?又該如何治療?本周日上午,第三屆中醫膏方養生節系列活動之「心腦血管疾病和膏方知識健康講座」將在西安秦華中醫醫院舉辦,心腦血管病患者快來聽講吧!第三屆中醫膏方養生節由華商報聯合西安秦華中醫醫院、陝西學武膏方研究所等共同舉辦。
  • 北京發布極寒天氣健康防疫提醒,8月齡患兒近況也來了
    重點人群減少室外活動!應對極寒天氣,龐星火給出7點重要提示近日,本市遇到罕見的極寒天氣,氣溫驟降。當氣溫驟降時,人體若無法適應劇烈的冷暖變化,抵抗力就會下降,且冬季在密閉的場所活動時間增多,呼吸道傳染病發生風險加大。氣溫驟降也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流速度減緩,增加腦梗塞、心梗和心臟病惡化等風險。建議市民朋友要做好防寒防疫措施:一是要注意保暖,重點人群減少室外活動。冬季室內外溫差較大,要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加衣服。外出穿好保暖衣服,戴好帽子、手套和口罩。
  • 天氣與皮膚健康的關聯性獲得研究論證,指引市民科學防護
    ,為預防疾病、市民健康管理提供理論支撐。通常情況下,氣溫高、溼度大、紫外線強的夏季是許多皮膚疾病的高發期。皮膚癬就診人數集中在5~8月,與氣溫及相對溼度顯著正相關。日平均氣溫在29~30℃時,皮膚癬就診人數達到最大;日相對溼度在60%~80%時就診人數也比低溼度區間顯著增多。
  • 6種夏季常見疾病及預防辦法
    那麼,夏季該如何預防各類常見疾病呢?六類夏季常見疾病以及預防辦法,供網友參考。  ■ 細菌性痢疾  腸道疾病是夏季的高發病,而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據專家介紹,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 較真丨花生芽不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不能抗癌,別再神化它了
    較真要點: 1花生芽的維生素C含量的確比花生高,但和綠豆芽的維生素C含量差不多,而且膳食中的維生素C能不能發揮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還沒有一致的結論
  • 有心腦血管病史的人 建議常吃磷蝦油
    專家認為,這是一種季節病,中醫上稱作「疰(zhù)夏」,容易讓人情緒激動,很可能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導火索。馬上又到了「5·18血管健康日」,專家提醒——有心腦血管病史的,建議常吃磷蝦油1968年,科學家在南極洲海域發現磷蝦。
  • 喝茅臺可以預防肝癌?專家稱:偽科學
    吸菸不患SARS、吸菸可以預防腦痴呆,喝茅臺酒可免患肝癌……在健康和長壽越來越成為熱門話題的當下,有關信息比比皆是卻良莠不齊,有的甚至不正確或是以商業為目的的誤導。2月27日,中國控煙協會會長許桂華研究員在健康生活的專家座談會上表示:「喝茅臺可以預防肝癌,簡直就是奇談怪論。」
  • 【溫馨提醒】科學防病 健康一夏
    據西安市疾控中心歷年來疾病發病統計顯示,每年4-7月手足口病處於流行 高峰,6月手足口病發病數佔全年發病數的20%左右。故六月份除應重點注意預防中暑和腸道傳染病外,老師和家長也不能放鬆兒童手足口病的預防工作。
  • 多吃海帶可以預防甲狀腺疾病?專家:不是真的
    很多人認為多吃海帶可以預防甲狀腺疾病,因為海帶是一種含碘量非常高的食物,而碘是製造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多吃海帶真的可以預防甲狀腺疾病嗎?央視《是真的嗎》欄目記者諮詢了相關專家。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門診部主任醫師王玉英表示:「不是真的。
  • 金康道夫水蛭素膠囊,心腦血管疾病與三高人群的福音
    一說到心腦血管疾病,「三高」,相信很多中老年人一定不陌生。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泛指由於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
  • 科學應對流感季 天津市兒童醫院智慧門診便捷就診取藥
    央廣網天津11月9日消息(記者王漪 褚夫晴)立冬已過,隨著氣溫降低,以流感為主的秋冬季傳染病即將進入高發期。針對兒童這一高發人群,天津市兒童醫院通過智慧門診的網上預約、簡易取藥等辦事功能,服務和保障患兒家屬的問診取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