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最後一批 90 後也早已進入大學了。
而第一批 90 後,除了在朋友圈出家了、脫髮了、離婚了的那部分...
還有的已經當上博導、教授了,筆者時常感受到被同齡人遠遠地甩下了...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說起 90 後教授,最火的莫過於 23 歲就在《自然》雜誌以第一作者發文章,現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的劉明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小編就不多贅述。
與劉明偵同為國家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的
楊樹,是第十二批「千人計劃」名單中唯二的九零後,在入選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的 565 人中,90 後只佔到了 0.35% 的比例,而且這也是 90 後首次出現在青年千人計劃的名單中。
楊樹教授在蘇州納米所訪問交流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官網
楊樹,女,1990 年出生,2010 年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微電子學專業,2014 年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隨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2016 年回國後,楊樹進入浙江大學電氣學院,是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楊樹教授實驗中,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楊樹教授的研究領域為下一代高效率能量轉換系統中的 GaN 半導體器件的核心技術及物理機理。GaN,即氮化鎵,屬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其中矽基氮化鎵功率器件在低損耗傳導、高溫工作和高頻轉換方面體現出優異的性質,非常適合在功率轉換系統中應用,但是 GaN 基功率器件的性能和穩定性卻受到了在不同偏壓下的各種缺陷態影響 [1]。因此,楊樹教授試圖尋找合適的方法來解釋這些缺陷態出現的機理,這項技術可以極大提高電能轉換效率,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2],是目前先進國家及企業重點投入的半導體關鍵技術。
楊樹博士在 ISPSO 2017 國際會議做特邀報告
另外,楊樹教授是首批香港博士獎學金獲得者,現已在 TED、EDL 等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
發表論文 60 餘篇 [3],被領域內著名學者以及 Infineon、TSMC、NXP 等國際領先半導體公司多次引用和正面評價,是 IEEE EDL、IEEE T-ED、APL、PSS 等國際期刊審稿人,被 IEEE EDL(2015-2017 年)和 IEEET-ED(2014-2017 年)評為金牌審稿人。
圖片來源:湖南政協新聞網
圖片來源:湖南大學官網
與劉明偵和楊樹相比,李東沒有出國留學經歷,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土產」博士畢業即獲聘為教授,這樣的事例國內近年來非常少見。
李東,男,1990 年出生,2009 年進入同濟大學就讀,2013 年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以直博生的方式繼續留校攻讀,並於 2018 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沒錯,就是今年!隨後被特聘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圖片來源:湖南大學人才招聘網
李東教授主要從事二維材料以及二維材料異質結的研究,2017 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可編程非易失性光電子存儲器概念,實現了集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於一體的器件光電轉換 [4],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Nanotechnology 上,被同行評價為「重大的突破」。
博士期間先後在 Nature Nano., Nano Lett., Adv. Funct. Mater. 等國際知名期刊總計
發表 SCI 論文 17 篇 (總計影響因子 147),其中第一作者論文 8 篇 (總計影響因子 90)。
李東教授做學術報告,圖片來源:同濟大學新聞網
三年半拿下博士學位,25 個 SCI 期刊審稿人 —— 陳陽康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官網
當李東被特聘為教授之際,同齡的
陳陽康入選國家第十四批「青年千人計劃」回國執教浙江大學。
陳陽康,男,1990 年出生,2012 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2015 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奧斯汀分校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對,你沒有看錯,直博三年獲得博士學位。
圖片來源:人民網
陳陽康教授主攻地震反演和地震波場傳播信號處理方向,主要研究成果是開發了一套基於整形正則化約束的多源地震數據分離、成像和反演的理論和技術流程 [5],通過多震源地震勘探技術可以成倍提升野外地震勘探數據採集效率,相當於對整個地球做 CT,極大節約成本,從而帶來數以億美元計的經濟價值。
陳陽康教授在做報告,圖片來源:科學網
陳陽康教授在 lEEE 、Geophysics 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 100 餘篇,總引用次數超過 1100 次,於 2016 年擔任 SEG 國際會議分會主席,並擔任著名 SCI 期刊 Computer&Geoscience 副主編,Journal of Seismic Exploration 編委,且常年擔任多個國際頂尖期刊和國際重要會議的審稿人,先後受邀在國際合作學術報告 40 餘次,並發表會議論文 90 餘篇。
蒼天啊,國際頂尖期刊論文百篇,會議論文近百篇,同為 90 後還未發表文章的小編,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是 Nature 子刊 —— 顧實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圖片來源:電子科技大學官網
與陳陽康同為「青年千人」的顧實,同樣出生於 1990 年。2011 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得數學和物理學雙學士學位,隨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16 年獲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並於 2017 年入選國家第十三批「青年千人計劃」。
圖片來源:中科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圖片來源:電子科技大學官網
顧實教授的研究方向為腦神經圖像分析,利用機器學習、統計檢驗、網絡方法等對腦神經圖像進行建模分析,探究大腦的結構原理和發育模式,主要研究成果發表於 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國際頂尖期刊,代表文章如下:
另外,顧實教授入選 2017 福布斯中國 30 位 30 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30),同時上榜的有演員吳亦凡、歌手鹿晗、國手張繼科以及 ofo 創始人戴威等。
圖片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作為第一批 90 後,這些年輕的青年科學家在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功,而同樣作為 90 後的你我,還在實驗室搬磚...
除了能力和機遇的差異,也不能忽視學科的差異:
上文中沒有一位學生物或者醫學的。
既然選擇了這生命科學,就要堅信這是一門付出時間和汗水能有所收穫的學科。
[1] 何亮,劉揚。第三代半導體 GaN 功率開關器件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 [J]. 電源學報,2016, 14 (4):1-13.[2] Yang S, Liu S, Lu Y, et al. AC-Capacitance Techniques for Interface Trap Analysis in GaN-Based Buried-Channel MIS-HEM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2015, 62(6):1870-1878.[3] 浙大 90 後學神走紅,還有多位「90 後」躍上學術舞臺,新華網,2017.9.3.[4] Li D, Chen M, Sun Z, et al. Two-dimensional non-volatile programmable p–n junctions[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5] 祖紹環,周輝,陳陽康,等。不規則採樣的多震源數據整形正則化分離方法 [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 51 (2):2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