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分子生物學家範雲六:科研每與血脈連(逐夢英才)

2020-11-27 人民網

  走進範雲六院士的辦公室,「敬業執著,嚴謹探索,繼承開拓」十二個字映入眼前。這幅由她親自書寫的座右銘正是她數十年科研生涯的寫照。

  分子生物學領域耕耘幾十載,因其一系列開拓性的貢獻,範雲六被人稱為「巾幗戰士」。而在她看來,自己不過是個幸運的普通人,做出點成就,是因為熱愛這份工作,無怨無悔。

  要追,要趕,要走到前面去

  1930年,範雲六生於湖南長沙。在長沙著名教會學校福湘女中畢業後,她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其間,受土壤微生物學家陳華癸教授的影響,範雲六對微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為她一生的科研方向。

  1956年,經過層層選拔,範雲六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留學,主修微生物專業。在蘇聯,她第一次從科學角度探索微生物與植物的相互關係。求學4年,她把平時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買了大批科技書籍和資料,成為她回國後最為看重的物品。

  學成回國,範雲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遺傳室,帶領一個科研小組獨立做科研,成為我國微生物學領域中最早從事分子遺傳學研究的科學家之一。當時,物質匱乏,科研條件很差。範雲六一家三代同住在13平方米的房子裡,連張書桌也擺不下。每天吃完晚飯,女兒趴在飯桌上背書,兒子趴到縫紉機上做作業;等他們睡覺後,她和丈夫就在飯桌、縫紉機上做科研。

  上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誕生。範雲六敏銳地意識到它的巨大應用潛力,當即組織力量開展質粒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但當時有許多人對這一新事物不理解,很難得到支持,但範雲六始終沒有放棄。1976年,範雲六發表了我國第一篇質粒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報告。其後,她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為中國基因工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80年,範雲六再次走出國門,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西北大學進修。美國的兩年,讓她親身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優勢,「要追,要趕,要走到前面去!」不過,基因工程涵蓋醫藥、海洋、農業等多方面,選擇哪個方向突破呢?美國回來後,範雲六已經52歲,此時再重新確立科研方向,幹出一番事業,談何容易?

  範雲六並沒有過多猶豫,1984年,她來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當時,分子生物學在我國農口幾乎是一片空白,她在這裡創建了我國農口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並負責籌建了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新一輪的革命必須依賴於傳統農業與分子生物技術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

  抗蟲棉及植酸酶玉米在國際奪得一席之地

  作為基因生物學家,又涉及農業領域,範雲六的每一項科研都和百姓的生活血脈相連。

  農業生產最大的敵人之一是病蟲害,僅危害棉花的害蟲就有300多種。自然界的棉花種質資源中並沒有有效的抗性基因源。上世紀90年代,棉鈴蟲每年都給國家造成幾十億元的經濟損失。

  當時,美國通過基因工程育種得到了抗蟲棉品種。為了捍衛民族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打破國外壟斷,範雲六認為,必須開發具有自主產權的抗蟲棉。她組織研究人員開展棉花轉基因技術研究,不僅在國內率先掌握了抗蟲棉的關鍵核心技術,也在國際競爭中逐步取得優勢,打破美國抗蟲棉的壟斷地位。

  攻克了棉鈴蟲問題,範雲六接著將目光轉移到改造玉米基因上來。她注意到,畜禽和水生動物的成長需要一種重要的礦物元素——磷。玉米、大豆等飼料中的植酸磷非常豐富,但由於動物體內缺乏「植酸酶」,很難吸收植酸磷。因此,不得不高價購買礦物磷生產飼料。我國80%的玉米用於生產飼料,範雲六就此選擇玉米作為轉植酸酶基因的材料,她帶領團隊完成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分子設計,並成功培育出含有植酸酶基因的種苗。

  經過與傳統育種的結合和雜交育種,她和團隊得到27個含有植酸酶並能穩定遺傳的轉基因玉米純合系。如此,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種子就變成一座座微型「生物工廠」,生產出富含植酸酶的優質飼料原料,也實現了科學家多年來夢寐以求的生產「綠色磷」。

  業內專家認為,植酸酶玉米的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繼抗蟲棉後又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使我國在當今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的激烈國際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創新是根本,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

  儘管功成名就,儘管已近耄耋,範雲六並沒有坐擁名譽,而是密切關注著科研的最新進展。她認為,近年來發展起來的表觀遺傳學是與經典遺傳學平行並重的一個嶄新的學科。既是科學發展的前沿,也將為第二代第三代轉基因農作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科學上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這是範雲六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幾十年如一日,她從未放鬆學習。

  範雲六認為,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創新是科學的根本。搞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要堅持不懈,不能有絲毫的浮躁和虛誇。」

  談及成就,她又總歸功於團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幾十年中,先生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包括70餘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這些學生在生物技術領域表現非常活躍,有的成為出色的高級研究人員,有的成長為科技管理專家。

  「青年人是真正的希望所在,培養新人是我的職責。我願意將自己有用的知識留給青年一代,也願將我尚不知,但有一條通往可知的路指給青年一代。」範雲六說。(記者 喻思孌)

相關焦點

  • 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M·霍格蘭逝世
    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M·霍格蘭逝世生前發現了tRNA和胺基酸活化機制;享年87歲
  • 93歲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逝世
    李載平 資料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方面獲悉,著名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5月30日15時45分在上海市中山醫院逝世,享年93歲。
  • 今晚八點 《逐夢天河》登陸央視
    《逐夢天河現實題材紀錄片詳實記錄了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國家隊」70年的科研奮鬥歷程紀錄片《逐夢天河》相關連結逐夢天河|天津衛視 超算就在你我身邊逐夢天河|天津衛視 揭秘中國超算衝頂時刻逐夢天河|天津衛視 這些超算影像首次公開
  • 中國夢激蕩歸國潮
    中國夢激蕩歸國潮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8-25 王萌 彭訓文「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今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不幸因病去世。9年前,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 我國著名的病原生物學家趙振東教授於2020年9月17日凌晨因病逝世
    我國著名的病原生物學家趙振東教授於2020年9月17日凌晨因病逝世。趙振東教授(右)我國著名的病原生物學家趙振東教授於2020年9月17日凌晨因病逝世。學界嘆息天忌英才!學界悼念:關於趙振東教授趙振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長,科技處長,「協和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從事EV71和HCV等重要病原體誘導的自噬與天然免疫應答相互調控以及免疫逃逸機制研究,gdT 細胞識別的結核桿菌抗原或抗原表位的篩選等研究。
  • 逐夢再出發!同濟大學、華中師大、湖南大學接力暢想2035 | 我和我...
    同濟大學 在同濟築夢逐夢 她激勵自己向前輩學習,秉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傳統,將祖國的需要作為科研所向。
  • 遂州英才的「遂寧夢」
    ◎全媒體記者 王錫剛日前,我市向59名高層次人才發放了首批「遂州英才卡」。「遂州英才卡」,是市委組織部為遂寧優秀高層次人才發放的享受高效、便捷、優質服務的一種憑證。此次獲得「遂州英才卡」的都是我市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他們擔綱的高新項目、研發的先進產品、闖出的科技新路,要麼在行業領先,要麼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市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增添了動力。
  • 記我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家翟中和院士—新聞—科學網
    我相信「勤能補拙」
  • 美國版逐夢演藝圈
    畢志飛,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的導演。還記得主題曲的歌詞麼。「逐夢逐夢演藝圈圈圈圈圈圈圈圈。」《災難藝術家》中的託米有一個電影夢,他希望自己的演技可以在影視圈被認可。但他表演尷尬毫無技巧可言,屢屢碰壁之後,他和好友格雷戈決定拍一部電影,自己寫劇本,自己當投資方,講自己的故事。
  • 著名結構生物學家克比爾卡曾受聘清華客座教授
    來源:科學時報  近日,著名結構生物學家Brian Kobilka(布萊恩·克比爾卡)教授受聘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同期GPCR(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即G蛋白偶聯受體)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
  • 穿星河 逐夢無垠(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
    原標題:上九天 嫦娥攬月 穿星河 逐夢無垠(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經歷23天的旅程,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從「兩彈一星」的偉大創舉,到「天宮」攬勝、「嫦娥」奔月,再到「北鬥」指路、「長五」飛天……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航天精神的堅定支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貫之、歷久彌新。銘記「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夢也是強國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這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題。
  • 2021年「英才計劃」正式啟動
    2021年「英才計劃」工作實施方案 一、目的 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著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使中學生感受名師魅力,體驗科研過程,激發科學興趣,提高創新能力,樹立科學志向,進而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
  •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2014-11-23 19:56:33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長沙11月23日電 題: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
  • 莫裡斯·威爾金斯:分子生物學家
    莫裡斯·威爾金斯(英語:英語: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1916年12月15日-2004年10月5日)出生於紐西蘭,是一位分子生物學家,專注於磷光、雷達、同位素分離與X光衍射等領域。
  • 著名生物學家李曉江教授「遭解僱,被捕,宣判」始末
    5月11日,美國司法部發布新聞稱,著名華人生物學家、前美國埃默裡大學終身教授李曉江被美國某地方法院判為重罪,緩刑一年,罰款35089美元。然而讓人氣憤的是,美方指控李曉江教授的罪名只是未如實披露個人稅收。這與去年5月份,埃默裡大學突然解僱並關閉李曉江實驗室聲稱的原因「未充分披露來自國外的基金以及同中國科研機構的合作範圍」卻非常不同。
  • 日本東京大學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論文造假坐實
    經過近一年的調查,日本東京大學著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被認定存在學術造假行為。 《科技日報》8月6日報導,去年8月,日本東京大學接到匿名舉報材料,舉報該校6個實驗室的22篇論文存在人為造假的圖片和數據,該校隨即成立專門調查委員會,對涉嫌造假的實驗室進行調查。近日,東京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最終結果。
  • 《逐夢演藝圈》對江南以德報怨,導演給《上海堡壘》寫300字影評
    去年《逐夢演藝圈》上映的時候,不管是普通網友還是電影圈,都在指責恥笑畢志飛導演的作品。畢竟豆瓣評分2.1的電影實在太少(現在好像漲到了2.2?),而這其中也包括了正在熱映中的《上海堡壘》的編輯兼作家江南。當年江南給予《逐夢演藝圈》的評價非常簡單粗暴,一張極盡扭曲的表情詮釋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