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雖然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但永生不可能實現,接近永生,並非空穴來風。
人類的壽命來源於四個平衡:
一、食物鏈平衡
早期人類壽命來源於純自然食物鏈,食物鏈的平衡有利於維持各物種的存在、進化、與發展,這種平衡包括,體格,數量,壽命,食量,這種系統式的平衡規定了人的壽命必須與上下遊物種平衡,不可過長,也不可過短。
二、使命平衡
人類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設計世界與再造世界的生物載體。
除了人類之外,一切物種都是隨遇而安,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現成條件不加改造的利用,上遊物種食用下遊物種,控制下遊物種,在平衡中保持生存進化,簡單循環,其使命是為早期人類提供食物,提供進化的動力。
人類則不然,人類龐大的群體不可能一直利用現成的自然物,隨著人口的大幅增加,需要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一個人造環境出來,它需要創造性勞動,這就需要學習、教育、實踐,當代一般將近20年。所以,人類的壽命必須與自己的行為方式相平衡,這種平衡規定了人類的壽命比較長。大型陸生動物牛馬狗豬羊,豺狼虎豹獅子大象,都沒有人類的壽命長,作為人造食物鏈的人類的食品豬羊牛雞的壽命不可太長,長了肉的品質下降。人類則不然,適當長壽可以增加知識的累積。
三、社會平衡
人的壽命必須與自身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索取能力相平衡,即與生產力相平衡,人的整體壽命過長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不利於物質資料的積累,所以,只有個別人的壽命很長,大部分人的壽命不長,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多,壽命穩定,這樣可以增加物質財富的積累,供養更多的精神生產者。到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各種產品大量增加,新的品種被人類設計而大量湧現,溫飽問題在全球得到解決,所以,人類的平均壽命超過古代任何時期。但最長壽命並沒有增加,作為技術參照的長壽基因具有技術價值,並不影響人類整體壽命的平衡。於是,科學家總結出了細胞分裂的總次數與細胞的壽命,預測出人類的最高壽命,人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這個時代人類的壽命與科學家預測的一致,並不奇怪,科學家研究的藍本是現實的,方法是現實的,結論不可能超越現實。
四、宇宙平衡與技術手段
人類創新創造,不但為了自身的生活提高,而且為了未來不斷積累技術。這些技術積累的最終目標必須服從宇宙需要。為什麼?因為,宇宙是系統,是生命,宇宙的最優化目標是壽命的無始無終,人類當然與宇宙的目標一致。人類要完成宇宙的使命,也是完成自己的目標。
100歲左右的原始壽命是不夠的,因為宇宙空間都是以光年計量,銀河系直徑達8萬光年,而人造飛行器的速度又受光速的制約30萬公裡每秒,只能通過延長人類的壽命來達到,這也正是人類所追求與需要的,自然而然。
這樣,人類就需要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打破自然基因的排列組合,找到控制細胞壽命的基因和細胞分裂次數的控制基因,逐步延長人類的壽命。
由於技術進步是整體無限性與階段現實性的統一,所以,人類的壽命是逐步接近永生的。但不會長生不老,如果長生不老了,技術進步的動力也就完結了,不符合萬物無限發展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