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天葬師》

2021-01-18 宗喀尕湟子

【關注公眾號「七彩雪域風」,享民族文化盛宴】



天葬師,拉薩和日喀則一帶稱為「多不丹」(stobs-ldan),昌都等地則稱「若夏娃」(ro-bshags-ba)。



人們對天葬師這個職業的評價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他們直接把人從人間度入天堂或轉生之途,具有常人所沒有的力量。「多不丹」藏語意為「具力者」,他們所從事工作的神聖性和具有的特殊法力令人稱奇和敬畏。另一方面,天葬師職業的特殊性又常使人對他們抱有偏見,人們平時對他們敬而遠之,視若幽靈。過去天葬師的社會地位較低,其子女在戀愛婚姻時多受影響,人們不願同其聯姻。天葬師是西藏社會中奇特的人群,當他們施行天葬度人升天時,他們頭上罩有神聖的光環,深得人們的尊重。而當他們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勞作時,人們又嫌棄他們整天同死屍打交道。在人們的心目中,天葬師兼有天使與幽靈的雙重身份。



天葬師均為男性,有僧人亦有俗人。寺院附近天葬臺的天葬師以僧人居多,一般村寨附近的天葬師以俗人為主,但許多天葬師是還俗的僧人。在一些不了解情況的人的想像中,天葬師長著恐怖的形象,有的人甚至認為天葬師是從屍體中站立起來的人,是鬼魂和幽靈的化身。其實這都是誤解和毫無根據的道聽途說天葬師工作的特殊環境和職業的特殊性使人們感到神秘,沒有深入了解藏族信仰和喪葬文化的外族人對天葬師又感到不解和恐懼,由此出現了對天葬師的種種臆測和誤解。



其實,天葬師的形象同常人無異,我所見過的天葬師(包過水葬師)的長相不僅不比普通人差,而且絕大多數都長的端莊英俊。長得年輕英俊。據介紹,他們在當天葬師期間,除一些法會暫不參加外,其他待遇一如寺院僧人,一樣受到人們的尊重,我們在同這些年輕僧人兼天葬師的交談中,絲毫沒有感覺到他們的不安和自卑,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據說他們的收入頗豐。死者家屬在天葬時除要給寺院獻布施外,一般都單獨給天葬師「意思」一下,希望天葬師處理得乾淨利落。而他們牢記作為天葬師職業世代傳下來的不能貪財的古訓:「人家給了不能不要;不給不能向人家要;有錢無錢給多給少都一樣。」按理,這些送給他們的錢可以留給自己用,寺院不予幹涉,但他們除留下一點補貼生活外,會將其餘的錢如實上交寺院。



藏醫是獨具特色的高原醫學,傳統藏醫的生理和解剖學比較發達,與天葬師們的貢獻不無關係。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天葬師們都是人體解剖學方面的專家,而天葬活動給歷代藏醫學家提供了解解剖學實地觀察的場所,一些著名的藏醫學家便是在天葬臺用過觀察實踐,向天葬師們學**請教而精通人體解剖知識的。密宗大師兼藏醫名醫洛桑·倫巴醫術高明,精於外科手術,與他年輕時向天葬師「多不丹」學人體解剖密切相關。17世紀末,藏醫兼畫家洛扎·丹增羅布在繪製《四部醫典系列掛圖》時,根據他對屍體解剖的實地觀察,準確的繪製了心臟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下,糾正了以往受宗教觀念影響認為心臟在胸腔正中而心尖朝上的繪圖上的錯誤,同時對人體的食道、肝臟、六腑各部都畫得更符合人體的世紀。在17世紀便繪製彩色醫學上都是罕見的,為醫學科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天葬師的職責是處理亡者屍體,這是天葬的中心環節。各地在施行天葬時具體做法有所不同,但程序和過程一般為:念經;煨桑;屍體處理;清理葬地。

天葬時一般都要處理乾淨,不留死者的東西,但有的人家需要死者的天靈蓋骨,以便以後燒成灰做成「擦擦」之用。西藏還有個別地方有天葬後保留骷髏頭的**俗,如藏北的達木天葬臺便用天葬臺的骷髏砌牆。當生者看到猙獰恐怖的骷髏牆時,無不感到人生的短暫與世事無常,警示人們需積德行善。


【關注公眾號「七彩雪域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七彩雪域風"(langduhua96)

投稿郵箱:1552140506@qq.com


相關焦點

  • 天葬師與空行母
    在一世敦珠法王時期,法王的一位弟子是屍陀林的天葬師,這位天葬師和空行禿鷲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在一次天葬過程中,屍體還並未處理好,卻因禿鷲過多並且來勢急促,天葬的場面顯得擁擠與混亂,天葬師不得不用手裡的刀揮舞著,示意禿鷲們退讓,但此時因意外的疏忽,手中的刀刺進了其中一隻禿鷲的背上,隨後這隻禿鷲便帶著天葬師的刀,飛離了天葬臺。
  • 西藏目前共有1075座天葬臺 有近百名天葬師
    《天葬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指出,天葬是藏族人民的喪葬習俗,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禁止對天葬活動現場進行圍觀、拍照、攝影、錄像;禁止在報刊、雜誌、廣播、影視、網絡上刊登、播放與天葬活動有關的文字、圖片、報導等。
  • 光榮隨鷹背飛翔 西藏的神秘天葬師(圖)
    「刀登」———天葬師並不是人人都能夠做的,若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天葬師,既要有足夠的勇氣處理無常的生命,還要有平衡世俗偏見的能力,更要有一顆悲憫的心。  仁青跟其他的「刀登」不一樣。西藏人的這種傳統葬俗看來只能進行文學化的描寫,比如有一句詩是這樣讚美天葬場上分食屍骸的鷹鷲的:「光榮隨鷹背而飛翔」———可想而知會打動多少懷有西藏情結的浪漫主義者,而一個個操刀的天葬師,自然也就變成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高人,似乎有著往返於陰陽兩界的本事。
  • 西藏天葬師到底有多特殊,延續了千年,人們對他們既尊重又害怕
    這種職業就是天葬師。天葬師是支持天葬的人,天葬是西藏對死者祭奠的一種方式,通過天葬表達自己的哀悼。天葬在西藏由來已久,人們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得輪迴。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是不一樣的,這只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大家都應當尊重。天葬和火葬、土葬一樣,都是表達哀悼的方式。在整個天葬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天葬師了。天葬師把人的屍體放在天葬臺上之後開始舉行儀式。
  • 色達:天葬師邱彭的禿鷲
    天葬,藏語稱為「杜垂傑哇」,意為「送屍到葬場」,也稱「恰多」,意為「餵鷲鷹」。色達之紅是如此強烈、鮮明,就像醫生翻找一個傷口裡的寶石,深深淺淺、濃濃淡淡的紅色在漸次展開,然後,凝聚最深的紅突然以黑金的內斂,神光熄滅。在這個紅時空裡,讓我從視覺上完成了對寧瑪「紅教」的第一次感悟。這是我對色達的印象。
  • 色達天葬臺,在佛學院至色達縣城之間,是進行天葬的地方
    色達天葬臺,在佛學院至色達縣城之間。色達天葬臺建造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半山緩坡上,一座小小的白塔旁,用鐵欄半圍出一塊籃球場一樣大的平地,那便是進行天葬的地方。在色達看天葬要有一定的膽量和承受力,說實話,真的是有些恐怖,而且現場的氣味很難讓人接受。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餵鷲鷹。
  • 微電影《師·徒》獲第六屆「愛·重慶」微電影大賽新生力量獎
    新華網重慶12月23日電 近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明辦主辦的第六屆「愛•重慶」微電影大賽頒獎典禮舉行。重慶中法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法供水」)選送的微電影《師·徒》獲「新生力量獎」。
  • 西藏的天葬文化是怎麼樣的?禁止任何人拍照攝影,遊客:太震撼!
    西藏的天葬文化是怎麼樣的?禁止任何人拍照攝影,遊客:太震撼!西藏,是大多數驢友心中的夢,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去了西藏可能會後悔一陣子,但不去西藏肯定會後悔一輩子!」西藏的美,只有真正踩上這片土地的人才能領略到。
  • 藏區紀實·天葬(上)一場盛大的演出
    聲明:本文無任何血腥、刺激性圖片及細節描述性文字,照片只包括遠景、觀眾和禿鷲,不會出現天葬師及其相關的操作等。如您仍感到有可能產生不適,請勿閱讀。說明:由於《問道》系列涉及到較多西藏歷史部分,只好轉而攻讀《藏族簡史》等書籍,故文章難以持續。
  • 《玩偶師》:反轉懸疑微電影,感情令人迷失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美國懸疑微電影——《玩偶師》。有這樣一種職業,能夠幫助人們把已故的親人做成玩偶,只需要親人的一撮頭髮、至少穿過一次的衣服和親人生前最珍惜的東西,最終製作成玩偶,該玩偶能夠在一定範圍內、在出錢購買玩偶人的眼中,變成自己曾經失去的親人。
  • 走進甘南天葬:軀體四散,禿鷲吞食,嚮往的卻是重生與超脫
    甘南藏族的葬禮主要有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種。其中塔葬是藏族的最高葬儀。舉辦塔葬的只能是達賴、班禪或其他大活佛。而所謂的塔葬意思就是指對方死去後,人們會用高級香料和藥品來保存他們的屍體,然後再將其裝入有金銀珠寶裝飾成的寶塔裡,這樣一來這座寶塔就可以供人們跪拜。火葬也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葬儀,僅次於塔葬,舉辦對象需要是活佛或者是領主。
  • 去色達看天葬真的能洗禮內心嗎?
    去到色達的第二天,剛好有幾個朋友也不約而同地抵達了色達;於是相約她們一起去看天葬。天葬,在天葬臺舉行,藏語稱為」杜垂哦傑哇「意為送屍到葬場,也稱」恰多「即餵鷲鷹。死,對於藏民而言並非終結,而是預示著新生;天葬是為靈魂不滅輪迴轉生,禿鷲食人屍骨後,展翅高飛,將逝者的靈魂帶入天國,圓滿功德。
  • 色達:唯一允許參觀的天葬臺,禿鷲在天空盤旋,氣味很難讓人接受
    很多人把西藏當做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想要體會西藏的美景,感受藏民們對信仰的忠誠,想看一下藏民們淳樸的生活,但是除了西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區的色達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去出,這裡居住著許多的藏民,有著名的色達佛學院,而且還有唯一允許參觀的天葬臺,你甚至還可以親眼看一下藏族非常有特色的天葬。
  • 在色達觀看天葬,攝影「老法師」把藏區習俗當成動物園來拍攝!
    藏區喪葬習俗很多,水葬、火葬、土葬、天葬、樹葬以及只有活佛才有資格的塔葬。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天葬,藏區的天葬習俗在很多人眼裡是不可思議的,人故去以後只有德高望重之輩才可以實行天葬儀式,藏區對天葬的理解為生於自然回歸自然,人故去後由拉瑪誦經做法後拉去天葬臺由天葬師進行分割然後餵食禿鷲。
  • 探秘色達神秘的天葬臺
    言歸正傳,,午餐後前往天葬臺進行觀禮,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喪葬習俗,我還記得當時熙熙攘攘的下著小雨,我們一路踩著泥濘的道路前往天葬臺的觀禮平臺,由於時間還早,舉行天葬儀式都是由高僧決定的,在等待的時間段可以去周圍的草原逗弄下土拔鼠,可愛的土拔鼠一點也不怕人,拿著那些遊客丟的餅乾,雪餅噗呲噗呲的就吃了起來,非常可愛!
  • 色達天葬——藏族人心中的天道輪迴
    色達天葬臺建造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半山緩坡上,用鐵欄半圍出一塊籃球場一樣大的平地,那便是進行天葬的地方。天葬,就是將死者的屍體供養給鷲鷹,鷲鷹食後飛上天空,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西藏天葬條例規定不得組織遊客觀看天葬,所以這裡沒有門票也沒有講解,觀看天葬完全是個人行為,大家心照不宣。藏族如果做了壞事,就躺到這塊石板上懺悔,漢族遊客就不要隨便躺了,有點晦氣。這裡的大嘴人可以爬進去,裡面是由無數個骷髏頭組成的屋頂,僧人在這裡念經超度死者,然後把死者大卸八塊等待禿鷲來啄食,只有死者家屬可以進入葬臺觀看全過程。
  • 揭秘色達天葬臺,感受生與死的震撼
    天葬臺又稱屍陀林 ,距離色達縣城十幾公裡,位於五明佛學院背面的半山腰上,是色達舉行天葬的地方。大巴只能停到半山腰,大家一路步行上山,此時,海拔也直逼4000米。從1986年法王晉美彭措創建屍陀林至今,這座屍陀林也在藏地遠近聞名,成了最大的禿鷲棲息地,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將最執著的身體做了最後的布施。
  • 此地名為天葬墳,當地特別出名.古代風水師風水留題集錦!
    當地比較出名的天葬墳這掛山喝型為孩兒坐籃的天葬墳螞蟻搬土堆積成山,因為沒有時間上去拍照片,只能在網上找到視頻截圖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 微電影怎麼拍?宣傳片拍攝經驗淺談
    本人從事影視行業將近10個年頭了,拍過不少的微電影短片,宣傳片,也跟過劇組。有這麼些經驗,但是不擅長寫文章,不過還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說的不好的地方請多批評指正!微電影的製作流程:劇本-演員-場景-設備-工作人員-後期製作劇本:籌劃一部微電影,首先要確定劇本,劇本是最重要的,一個好劇本是影片的靈魂主線。劇本就像蓋大樓時的設計圖,如果不確定劇本是沒法開工的,這樣的話你就會做好多無用功,甚至返工。所以要先確定劇本。演員:根據電影劇本的需要,安排演員角色,確定人選。
  • 藏民不惜死後以肉身供養禿鷲到底為何,天葬傳統源自印度還是波斯
    第一次對藏族「天葬」有直觀的感受是在電影《可可西裡》之中,當時就有一個疑惑:藏族人全民信佛,為何不實行佛教的推崇的火化,最高規格的葬禮為什麼不是塔葬,而不是天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普遍認為藏民的天葬傳統源於佛教中「捨身飼虎」等典故,但是也有很多人指出,那位餵老虎的國王死後卻是土葬,佛教祖師爺釋迦摩尼涅槃之後也是火葬,所以說天葬並不是佛教傳統。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天葬起源於中亞。因為地理的原因,青藏高原與中亞地區很早就保持著經濟和文化上的來往。天葬在青藏高原興起,大概始於公元5至7世紀,波斯的摩尼教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