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電技術取得突破 可製備安全無放射性核燃料

2020-12-03 zhoupeng198315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宣布,美國人在核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一改過往使用放射性的二氧化鈾作為核燃料的方法,使用一種新的「燃燒合成」工藝,生產出安全的錒系核燃料。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無機化學》雜誌上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說:「在目前的發電系統中,錒系氮化物燃料可能是一種更安全、更經濟的選擇。」

「氮化物燃料也非常適合未來第四代核動力系統,該系統注重安全,並具有可持續的封閉式反應堆燃料循環,」研究人員表示,「與氧化物相比,錒系氮化物具有更好的導熱性,而且能量密度明顯更高。」

錒系氮化物燃料能量密度高,可以用更少的材料獲得更多的能量;同時其具備更好的導熱性,使得其可以在較低溫度下運行,讓生產環境更安全,在異常情況下有更大的熔毀裕度。

之前的問題是,業界尚不具備大量、高純度錒系氮化物的生產能力。錒系元素和鑭系元素都在元素周期表的底部,製造錒系元素,通常先用鑭系元素進行測試,因為它們的行為類似,但不具有放射性。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發現,LnBTA{鑭系雙(四唑)胺}化合物可以通過燃燒合成的獨特技術,燃燒生成高純度的鑭系氮化物泡沫。該方法利用雷射脈衝引發脫水LnBTA配合物,然後在惰性氣氛中進行自持燃燒反應,得到納米結構的氮化鑭泡沫。這項工作是由實驗室指導的研究和發展計劃(LDRD)資助的。

LnBTA化合物易於成批製備,其燃燒容易擴展。實驗室的武器現代化和化學部門之間正在進行合作,以檢查錒系氮化物燃料燃燒合成的錒系類似物。

關於錒系核燃料的製作,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亦有成效。

早前,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嬗變化學研究室與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合作,使用了一種傳統溶膠凝膠方法的改進方法,在手套箱內製備包含有次錒系核素的新型核燃料小球。

所謂次錒系元素,是指乏燃料中除鈾和鈽之外的錒系元素,包括錼、鋂、鋦、鉳、鉲、鑀和鐨。

內溶膠凝膠方法是製備普通核燃料小球的最常用方法,該方法不僅需要複雜的設備,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次有機放射性廢液。另外,由於次錒系核素的衰變熱效應以及輻射分解效應,傳統的內溶膠凝膠方法並不適用於在手套箱內製備包含有次錒系核素的新型核燃料小球。

科研人員搭建了用於製備包含有次錒系核素核燃料小球的實驗平臺,並成功製備了粒徑為500微米的模擬核燃料二氧化鈰(CeO2)小球。該方法有效避免了次錒系核素的α和γ射線對凝膠劑的輻射分解,以及二次有機放射性廢液的產生,該方法和實驗平臺可直接應用於ADS系統中再生核燃料小球的製備。

相關焦點

  • 美國核電技術取得突破 ,生產出安全的錒系核燃料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宣布,美國人在核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一改過往使用放射性的二氧化鈾作為核燃料的方法,使用一種新的「燃燒合成」工藝,生產出安全的錒系核燃料。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無機化學》雜誌上.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說:「在目前的發電系統中,錒系氮化物燃料可能是一種更安全、更經濟的選擇。」
  • 美國核電技術取得突破,生產出安全的錒系核燃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宣布,美國人在核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一改過往使用放射性的二氧化鈾作為核燃料的方法,使用一種新的「燃燒合成」工藝,生產出安全的錒系核燃料。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無機化學》雜誌上.
  • 美國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生產出安全的錒系核燃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宣布,美國人在核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們一改過往使用放射性的二氧化鈾作為核燃料的方法,使用一種新的「燃燒合成」工藝,生產出安全的 錒系核燃料。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無機化學》雜誌上。
  • 核燃料不再用鈾?美國造出錒系核燃料,安全無汙染還沒有放射性
    ,生產出了安全的錒系核燃料。這意味著核燃料提取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其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無機化學》雜誌上。:「在目前的核能發電系統中,錒系氮化物燃料應該是一種更安全、更經濟的選擇,也非常適合未來第四代核動力系統,具有可持續的封閉式反應堆燃料循環。」
  • 核電技術的重大突破,華龍一號首堆核燃料開始裝載,計劃年底投產
    眾所周知,我國的基建技術在全球範圍內頂呱呱的存在,電力資源作為最重要的基建之一,我國在發電領域深耕多年,水平一直以來走在世界前沿。值得驕傲的是,我國在核電技術又有了新的突破。近日,中核集團傳來一大好消息,目前「華龍一號」正於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進行首堆核燃料裝載試驗階段,這就意味著華龍一號距離建成投產更進一步了!簡單來說,「華龍一號」是一門核電技術,在當今的核電領域代表著最先進的技術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華龍一號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擁有著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 《瞭望》雜誌揭秘中國核燃料:世界最高等級的「安全生產」
    在民用核燃料方面,在運核電機組中,除了中核集團的秦山核電一期核燃料元件是自主研發生產之外,其他都是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然而,「拿來」雖實用,「走出去」卻行不通。中國若要實現從核電大國到核電強國的轉變,沒有自主核電技術不行,自主核電技術不能為世界所用也不行。核燃料元件作為核電站的核心組成部分,僅僅停留在「拿來」的水平,無疑將成為中國自主核電技術研發和出口的「瓶頸」。
  • 中核集團第一次探秘核燃料
    核電是清潔能源,相比於火電(火力發電,即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燃燒時產生的熱能發電),核能發電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可以減緩溫室效應和酸雨的產生。而且核電能量密度高,燃料消耗小,受季節因素影響小,能夠提供持久的能量。
  • 中國核廢料處理技術遙遙領先,美國卻放言:「要求中國技術共享」!
    我是科技發燒友小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咱們國家的核廢料處理技術。眾所周知,隨著能源的日益緊缺,核能的普遍化會變得越來越快。然而雖然核能具有來源豐富、安全、清潔、高效等明顯的優點,但是核能仍然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損害。核能的利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主要是放射性汙染。為此,世界各國為了解決核能帶來的危害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 中國黑科技:這項技術將核廢料變廢為寶
    由於乏核燃料中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如果沒能安全處理,則會嚴重影響環境與接觸它們的人的健康。而建更多的核電站意味著產生更多的乏燃料,因此,能否對乏燃料進行安全處理是核電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一是「一次通過」的循環方式。這種是指乏燃料經過適當包裝和儲存之後,直接進行地質處置。
  • 中國核燃料嚴重短缺 對外依存度高達85%遠超國際警戒線
    支持發展內陸核電的人認為,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發展核電可緩解煤電引起的汙染,而反對者出於安全性考慮,認為發展核電無異於飲鴆止渴。核電挺進內陸,到底是拒還是迎?另一方面,核電放射性汙染物只能往附近的江河湖泊中排放,這關係著幾億人的飲水安全。不過,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趙柱民認為,控制和駕馭是相對性的概念。沒有絕對安全的「已駕馭」事物,與之相應的則是「收益和風險」永遠並存。「在比較能源形式時,應全面看待能源的收益和風險。」
  • 改革開放40年丨中國核燃料產業正向做強做優邁進
    從自主設計建造秦山一期、二期核電站,到引進法國技術建設大亞灣、嶺澳核電站,引進俄羅斯技術建設田灣核電站,引進加拿大技術建設秦山三期核電站,引進美國技術建設三門、海陽核電站,再到建設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核電站,我國的核電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經投運的核電機組達41臺,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一。
  • 中國宣稱核研究取得突破 鈾資源可用三千年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中國新聞):中國科學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鈽(同「布」音)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將鈽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這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中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
  • 法國核電技術專家:廣東臺山核電站安全有保障
    中新網臺山9月12日電 (記者 鄭小紅)廣東臺山核電合營公司技術專家Olivier BARD(奧利弗·巴赫),針對近日來有香港等地民間團體和人士對廣東臺山核電站所採用EPR技術安全問題提出的質疑,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臺山核電站安全是有保障的。
  • 印度拒絕中國核電:雖自誇華龍一號,但核燃料後處理落後印度10年
    印度幾乎把所有核電項目都給了俄羅斯和法國。印度看來,中國連核燃料後處理都沒能工業化,說明中國核電技術沒啥了不起。2001年國內核工業界專家就直言「中國在快堆和燃料循環技術方面已經大大落後於印度,可能落後印度20到25年。」
  • 給人類帶來過榮光的核電,到底利弊如何?
    利用核能發電前,需要對核燃料進行一系列的提純、分離處理,這一過程中無時無刻不會產生放射性的核廢料。而在發電時,由於目前人類技術水平無法完全利用核燃料,也會產生大量具有高輻射的「乏燃料」,即難以利用的廢燃料。
  • 中國核產業潛在產值達萬億級 核與輻射安全風險可控
    這表明,安全發展核產業不僅社會效益顯著,還將帶來萬億級產值,可有力支持實體經濟。  自主核電技術利澤國內5400多家企業  我國是核能核技術利用大國,現有36臺運行核電機組、20臺在建核電機組,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另有研究堆19座,核燃料循環設施近百座。
  • 核電市場研究:國產化率迅速提升,千億蛋糕待瓜分
    第一代核電技術主要就是指上世紀50年代美國、蘇聯等國使用的的核電機組,證明了核能發電的可行性,主要特點是設計比較粗糙、機組發電容量不大、安全隱患較多、發電成本較高。 第二代核電技術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蓬勃發展,能夠以經濟和可複製的方式進行核電站建設和運營,是商用核電站的開端,目前全球運營中的核電站仍有絕大部分屬於第二代核電機組。
  • 海上核電、四代核電、小型堆 中國核能未來15年技術路線圖正浮現
    中核集團官方微信引述上述文件稱,在核能領域,未來要重點發展三代、四代核電,先進核燃料及循環利用,小型堆等技術,探索研發可控核聚變技術。文件還稱,近年來,中國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顯著提升,建設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能源技術示範工程。
  • 逐條批駁《核電將毀滅中國》:為何中國一定要發展核電
    至於作者說的美國解決不了核電站退役問題,事實上,美國不乏將原廠址恢復到完全沒有放射性汙染的公共綠地的例子。位於英國Cheshire的核電站就被恢復到綠地狀態,上面還有居民居住。而且,以投資建設核電項目來調整能源結構的不光是中國,從國際核電市場需求看,共有72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也包括美國。美國正在建造4臺AP1000機組。
  • 開啟中國核能新時代的球形核燃料:直徑6 cm,每年需要30萬個
    蘊含巨大能量的核燃料,是核電站穩定運行的物質基礎,但上世紀的車諾比事故和幾年前的福島核電站事故給核電發展蒙上了陰影。為核電站設計選擇安全可靠的燃料成為擺在核物理學家和核電站設計者面前的重要課題,TRISO型包覆燃料的設計和成功應用無疑為核電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為我國的核電發展以及能源結構的改善帶來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