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黑科技:這項技術將核廢料變廢為寶

2021-01-17 中國科普博覽

12月23日10點17分,中國首座鉛基核反應堆零功率裝置「啟明星Ⅱ號」首次實現臨界。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研究完成又一個重大節點,也標誌著我國在核反應堆新一代零功率裝置研發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核集團微博發布消息的時候,配圖更是貼出了「太過先進,無法展示」。那麼,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到底有多先進,以至於「太過先進,無法展示」呢?


目前,中國發電依舊是以火電為主,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所佔的比重相對較少,而核電的比重也僅為3%。相比之下,2014年核電佔全球總發電量的11.5%,在2015年,有19個國家的核電份額在15%以上。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發展核電的潛力巨大。雖然中國核電的發展規劃因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因素做了調整,但發展核電的大方向未變——到2020年,中國核電的發展目標為運行裝機容量4000萬k W,在建裝機容量1800萬k W;中國工程院在《205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諮詢報告中的內容:到2050年,我國核電佔一次能源總量的比重要求提高至12.5%(佔電力裝機容量的20%)。


然而,核電在為人類帶來能源的同時,也會產生核廢料,以一座100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站為例,每年卸出約25噸乏燃料。什麼是乏燃料呢?乏燃料是指經受過輻射照射、使用過的核燃料。由於核燃料在反應堆裡經中子轟擊發生核反應後,會有未用完的核材料以及種類眾多的裂變產物。


其中危害性最大的有兩類:具有高放射性的次錒系核素,如錼93、鋂95和鋦96等;具有長壽命裂變產物,如碘129、銫135等。具體來說,25噸乏燃料中有可循環利用的鈾約23.75噸, 鈽約0.2噸,中短壽命的裂變產物約1噸,還有高放射性的次錒系核素約20千克和長壽命裂變產物約30千克。由於乏核燃料中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如果沒能安全處理,則會嚴重影響環境與接觸它們的人的健康。而建更多的核電站意味著產生更多的乏燃料,因此,能否對乏燃料進行安全處理是核電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一是「一次通過」的循環方式。這種是指乏燃料經過適當包裝和儲存之後,直接進行地質處置。通俗的說,就是找個合適的地方建造一個乏燃料的棺材埋了。但這種處理方式具有鈾資源利用率低、產生的廢物量大、廢物所需安全處置的時間長等問題——將乏燃料中大量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與少量的廢物一起處置,不僅造成核原料的浪費,還大幅增加了核廢料的處置量,何況高放射性核廢料的地質處置庫建設十分昂貴。舉例來說,美國在尤卡山建立的儲藏庫就耗資300億美元。因此,曾經長期採用這種做法的美國也在2006年否定了當年卡特政府的核燃料「一次通過」的核能政策。


二是鈾鈽再利用的閉式循環模式。這種模式將乏燃料中的鈾和鈽分離出來,並製成混合氧化鈾鈽燃料實現循環再利用,剩下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和長壽命裂變產物經處理後進行最終的地質深埋。該循環模式可以明顯提高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同時也將大幅減小高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置量。不過這種模式也存在不足,那就是要對高放射性核廢料和長壽命裂變產物地質深埋,但漫長的半衰期使這種處理方式依舊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除了之前介紹的兩種處理模式外,還有一種更先進的處理模式,那就是分離—嬗變閉式循環。這種模式是在鈾鈽再利用閉式循環的基礎上,利用嬗變核反應將高放射性核廢料中的高放射性、長壽命核素轉化為中短壽命、低放射性核素或穩定核素。研究表明,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放射性水平經過嬗變處理後,可在300—700 年內降低到普通鈾礦的放射性水平,需地質深埋處理的核廢料體積減少至「一次通過」模式的1/50和鈾鈽再利用閉式循環模式的1/10左右。


那麼具體如何實現呢?這就離不開快中子反應堆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了。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由強流質子加速器、重金屬散裂靶和次臨界反應堆三大分系統組成。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器產生的高能強流質子束轟擊重核產生寬能譜、高通量散裂中子作為外源來驅動次臨界堆芯中的裂變材料發生鏈式反應。次錒系核素與快中子發生裂變核反應,生成半衰期較短和毒性較小的裂變產物;長壽命裂變產物的嬗變主要通過熱中子俘獲、衰變等核反應過程生成短壽命或穩定的核素。通俗地說,就是製造一個高放射性、長壽命核廢料的焚燒爐,將高放射性、長壽命核素轉化為中短壽命、低放射性核素或穩定核素。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釋放能量,這些能量可以用來發電,等於將核廢料變成了可以用於發電的核燃料,實現變廢為寶。


不過,這種新技術離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世界各國都還在研究中——美國1999年制訂了加速器嬗變核廢料的ATW計劃,從2001年開始實施先進加速器技術應用的AAA計劃,全面開展ADS相關的研究。日本從1988年啟動了最終處置核廢料的OMEGA計劃,後期集中於ADS開發研究。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開展ADS研發工作。


必須說明的是,目前國際上還沒有ADS嬗變系統工程化應用的先例,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展ADS嬗變系統大工程項目研製的國家,而本次取得的技術突破,使中國和全世界離使用更清潔的核能又進了一步。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龍魂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變廢為寶!中國掌握核廢料處理技術,美日想高價購買遭到拒絕
    變廢為寶!中國掌握核廢料處理技術,美日想高價購買遭到拒絕核能源是非常具有能量的一種能源,而關於它的利用現在人們也在做著一些最多的突破,如果能夠將這樣的資源完成等利用的話,那麼對我國的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在現在的核能源的用當中,其實最讓大家困擾的就是關於一些核廢料,如何處理核廢料?
  • 120萬噸核廢料,將被日本排入太平洋,應對核廢料中國有專利
    中國「黑科技」  核洩漏一般是偶然的,概率低,可預防,而核廢料處理則是日常的,持續的,只要核電站運作就有核廢料,避無可避!  此前,美國的核廢料已達10萬噸左右,選擇在西海岸的山區中耗資962億美元(約6000億人民幣)建立了核廢料儲藏庫。日本土地資源匱乏,則根本沒有「人跡罕至」的區域可以埋,所以這次才提出了直接倒入太平洋這種無恥的方案。  中國則有項黑科技,有望解決這個全球性難題!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這項技術,已經徹底的甩開了我們
    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我們中國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始終把握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個關鍵點,用科學讓我們國家發展的更加強大,而在如今的時代,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強大與否,也和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息息相關了。而我們國家這些年國際地位越來越高,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 核廢料汙染成棘手!中國研發再作突破,美日紛紛拋來橄欖枝
    核廢料對環境汙染很大,輻射傷害很嚴重,快速處理核廢料成難題,中國對此進行技術突破核廢料一般是指在處理燃料和反應堆時無用的廢物,但其廢物具有極強的放射性最近,中國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取得了技術突破,許多國家願意高價購買這一技術。
  • 中國核廢料處理技術遙遙領先,美國卻放言:「要求中國技術共享」!
    我是科技發燒友小林,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咱們國家的核廢料處理技術。眾所周知,隨著能源的日益緊缺,核能的普遍化會變得越來越快。然而雖然核能具有來源豐富、安全、清潔、高效等明顯的優點,但是核能仍然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大損害。核能的利用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主要是放射性汙染。為此,世界各國為了解決核能帶來的危害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
  • 日本將核廢料倒入大海,美國就地掩埋,那中國又是如何處理的?
    但是近些年大家卻談核色變,如何正確處理核廢料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最大難題。那麼核廢料的處理到底有多難?我國又是怎麼處理核廢料的?隨著核電站的發展,很多國家的核廢料都面臨一個警戒值,而核廢料具有放射性,對人體有一定的損傷。所以,如何安全利用核能,才是未來核能發展的方向。
  • 中國又一尖端科技,完美解決核廢料汙染問題,西方國家遠不能及
    核能發電的第二個缺點就是核能使用後所產生的核廢料問題,要處理這些高危的核廢料並不容易,目前在國際上通用的辦法是將核廢料進行水法處理或者幹法處理,尋找可靠地點進行存放或者深埋於地下
  • 我國自主研發的一項技術,核廢料處理技術取得了突破,反超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國對核能的開發都逐漸重視起來,對核能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看起來這是對未來發展的重要嘗試,但是這中間存在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開發核能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核廢料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所以各國都在處理核廢料上做了很多研究,但只有我國在這方面做出了進展,我國發明的啟明星二號曾遭到日美兩國千億購買,但沒有獲準。啟明星二號是我國專門用來處理核廢料的反應堆,可以將高放射性核廢料加工成低放射性,還可以減少核廢料的體積,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可以讓廢料二次利用。
  • 為核廢料而生的裝置,美國6000億求購無門,終於輪到中國封鎖技術
    兩次嚴重的核洩漏事故後,各國對核電站的安全與核廢料的處理也變得極為慎重,但仍舊無法完全規避風險。在「啟明星二號」出現之前,各國只能採用傳統方式來處理核廢料,美國選擇將其埋在深山中,而日本選擇用水冷卻反應堆,然後將核廢水儲存在水罐中。這兩種方法都無法完全排除核廢料放射性,日本更是面臨核廢水儲存危機。
  • 已完成這項技術突破,美國將助中國科技騰飛
    半導體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向來都是各個國家的重點研究目標,目前半導體行業實力最強的就是美國和日本,我國在半導體行業的科技實力還是有些落後的,現在也正在努力的追趕當中,我也相信,以中國人們的智慧,一定能夠超越日本和美國的!
  • 我國核電站技術取得了突破,核廢料處理更進一步,攻破了世界難題
    電能是現代國家繞不開的話題,無論是從事生產還是維持最基本的社會運行,離開了電力都將會使整個國家癱瘓。而核電站作為當代最先進的發電場,能夠大大降低電力成本,擴大發電量,為國家運行提供動力。我國如今已經掌握了核電站技術,能夠自主建造核電站。
  • 處理核廢料頭疼?科學家提出新方式,將核廢料壽命縮至僅30分鐘
    現在物理學家傑拉德·穆魯在演說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法,那就是使用雷射,它能夠讓這些核廢料的壽命得到極大的改變,甚至能夠讓100萬年直接縮短到30分鐘,這是不是聽起來非常的不可思議,當然很多人對這種說法也是表示極大的興趣,甚至產生相應的懷疑。傑拉德·穆魯在他的演講中提到了開發pulse脈衝放大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可以產生超短的高強度光脈衝,這樣就會有巨大的功率。
  • 看看中國是如何處理核廢料,科技興核!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發展核能這麼危險,我國為什麼還要將核電站建在沿海地區呢? 如何處理核廢料 國際原子能結構對核廢料的處理要求十分嚴格,安全和永久處理是必備的兩個條件,目前世界上主要處理核廢料的方法是送入太空或者深埋地下,但是都是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依然存在安全隱患。
  • 看看中國是如何處理核廢料,科技興核!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發展核能這麼危險,我國為什麼還要將核電站建在沿海地區呢?    圖為散落在農田的核廢料  什麼是核廢料  雖然核反應只需要「一丁點」的能源,但是產生的核廢料極其危險,它由銀、鐵鍺、碘和鋅等元素組成,會對人類以及所有的生命形式造成傷害。
  • 日本傾倒123萬噸核廢水,我國攻克核廢料處理裝置,技術如何?
    ,一旦處理不好造成洩漏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日本甚至提出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排放入海,總計123萬噸,分30年全部傾倒完畢,因此處理核廢料也成了全世界的難題。u��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置核廢料,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歷時4年聯合研製成功了「啟明星II號」,這是我國長期處於西方發達國家技術封鎖狀態下的又一項突破。
  • 這些中國黑科技,你知道嗎?讓國人自豪
    「墨子號」將帶來什麼變化?成功研製出量子衛星後,我們就可以通過這項技術,開展衛星和地面之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共4項科學實驗。更為重要的是,有了它,我國將徹底擺脫美國的技術封鎖,擁有自己的國防信息安全體系。早在量子衛星發射之初,就曾有美國媒體報導稱「該通信系統可能將無法被破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的軍事網絡牢不可破,抵擋任何入侵企圖。」
  • 為什麼處理核廢料是世界難題?現在是否有解決方案?
    但是核廢料只是在利用率上不高效而已,餘下的燃料仍然會持續核裂變達到數萬年乃至數百萬年之久,而且其散發出的強烈輻射足以殺死周圍的一切生物,所以必須找到方法來處置核廢料。由於剛剛取下的核燃料棒仍然有極高的輻射,所以核電站內都會有一個暫時存放核廢料的水池當中,因為水是自然界中比熱容最大的物質,還是最便宜簡單易得的防輻射物質,通過專門的發電機和水泵組成的冷卻系統對核廢料水池進行冷卻循環,逐步消耗掉核廢料的一部分能量。因為這種水池沒有反應堆那樣的保護裝置,所以一旦核電站的電力系統和冷卻裝置出現問題,核廢料水池總會第一個出現問題。
  • 核廢料輻射長達萬年,全世界都無法解決,中國卻另闢蹊徑
    隨著科技革命的不斷進行,人類生活在數百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許多科技產品層出不窮,人類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美好,但與此同時,地球上的能源也變得越來越少。而在此之後,日本又因核廢料問題爆發了福島核事件,核成為了令許多人懼怕的存在,畢竟其輻射對人類生命安全存在重大威脅,而且這些輻射存在就是數萬年之久。要知道,當下居裡夫人研究所用的日記本,屬於間接性的接觸,現在仍然存在發射性,而核廢料更是如此,核廢料解決已經成為世界難題。
  • 「黑科技」馬桶上線 如廁不用衝水
    近日,什邡市雙盛鎮湧麟村6組張世蓉家裡新添置「黑科技」衛浴用品——新型智能無水免衝生態馬桶研發智慧廁所的公司負責人左藝謀介紹,無水馬桶與傳統有水馬桶相比,採用了先進的源分離技術,如廁完畢後不用水衝,可直接對大小便從源頭實現糞便和尿液的分離,高效微生物處理技術將糞便和尿液經微生物處理後生產成固體有機肥和液體有機肥,用於農業生產。由於分離比較徹底,不會有臭味。
  • 輪到我國封鎖技術了,中國這一技術領先全球,美國也比不上
    中國現在從經濟再到科技再到軍事在國際上都有著極高的聲望,雖然在這期間我們國家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但是中國都挺了過來,在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政策的時候,我們國家也從未放棄過。在此之前都是他國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現在終於輪到我國封鎖技術了,我國這一技術已經領先全球,就連美國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