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紀錄片團隊趕赴武漢,歷時兩個多月,攝製組拍攝了逾三萬分鐘的素材,剪輯成四集160分鐘的紀錄片。
主創團隊用鏡頭記錄了不斷創造生命奇蹟的武漢紅區,訴說了這場不期而至但又刻骨銘心的相逢,記錄下在雷神山的人間冷暖,也記錄下了兩百餘位援鄂醫護的故事和面龐。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自5月21日開播後收穫了諸多好評,豆瓣評分高達9.3分。網友們稱「人間世真的是我看過最好的醫療紀錄片了」「人間世真的太好哭了」「最專業的團隊,最溫柔的鏡頭,最獨特的視角,最感動的人事」。
6月10日上午,《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第一場幕後分享會《人間醫事》在華山醫院舉辦,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黨委副書記伍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副主任周全、主任助理王俊,和華山醫院的援鄂醫護們以及《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的主創團隊一起回顧了那段他們在武漢並肩作戰的日子。
現場播放的紀錄片第一集《紅區》中,12床的老人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位81歲的老人新冠肺炎剛剛好轉,卻因右腿的壞疽又將面臨性命之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人必須馬上進行截肢手術,但紅區內並不具備做截肢手術的條件,但醫生陳澍並不願放棄老人的救治。經過不懈努力,陳澍醫生終於幫老人聯繫到了有條件做截肢手術的醫院,爭取到了更多一線的生機。
陳澍醫生在發布會現場說:「經過這次疫情卻發現治病救人,做醫生是件幸福的事情。」這是他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新認識,直率樸實的話語引發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找到有條件做截肢手術的醫院後,醫護人員們要在三重防護的狀態下轉運依賴呼吸機的12床老爺子,無疑難如登天。心監儀已經測不出老人的心跳,護士曹書梅就用手為老爺子把脈,40公裡的路程中一刻也不肯放鬆。曹書梅在現場談到這次轉運時,也不由地有感而發:「40公裡整個全程一直都比較緊張,為了保險起見才用手把脈,並做好了隨時搶救的準備。」當他們終於抵達轉院醫院後,上海和武漢的醫生們推著老爺子的病床在夕陽下走向陽光的背影被鏡頭完美記錄,他們腳步堅毅,像是在走向希望。現場,作為轉運主力的麻醉醫生羅猛強道:
「當時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患者身上,完全沒有注意到夕陽很美。」
是啊,在鏡頭裡,比夕陽更美的是他們的背影,比夕陽更溫暖的是他們拯救患者的真心。
成功轉院只是治病的第一步,12床的老人年紀大且基礎病較多,在平時做這麼一場截肢手術都是十分危險的,何況是疫情期間呢?但就像陳澍醫生說的:「有的人不敢做,總有醫生敢接的。」馬昕就是這麼一個敢接的醫生。
厚重的三級防護下,密閉的防護服模糊了醫護們的護目鏡,也讓本就不透氣的口罩更加令人窒息。為12床截肢的主刀醫生馬昕曾一度因為窒息暫停手術,但他僅僅調整了片刻就立即投入到未完成的手術當中,紀錄片中緊張而又凝重的氛圍把現場觀眾拉到了那個艱難而又神聖的時刻,超高的手術難度和繁重的體力壓力背後,是患者生的希望。
再次提及那次艱難的手術時,馬昕醫生表示:「這個事情我必須要做,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努力一把,再救一下。醫學奇蹟的誕生過程非常艱辛,卻能帶給團隊信心。」同時,他還在現場著重誇獎了醫護團隊中的90後們。
此次200多人構成的醫院援鄂團隊中,90後佔據了一大部分,關鍵時刻,他們卻沒有體現出一絲一毫的嬌生慣養,馬昕醫生表示:「這群90後的孩子雖然年輕,但在惡劣環境下體現的承受力卻非常強,他們就是未來的希望。」
90後的醫務工作者們,他們是一群充滿力量的後浪,源源不斷地向前方奔騰著,迸發他們的年輕活力。
除了醫生以外,護士們在抗疫過程中堅守崗位,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艱難,他們溫暖了疫區每個人的心。在紀錄片中,傅晶晶護士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後,被悶到噁心嘔吐,不得不脫下防護服回去休息。回到宿舍她卻因為自己浪費了一套防護服,坐在床邊掉下了眼淚。傅晶晶護士在現場回想起那天時還是感觸頗多,防護服的臃腫,口罩的窒息感,更加上身體的不適重擊著她的內心,滿懷著愧疚感的她摘下口罩大哭,那一幕讓所有看到的人與之動容與心疼。當她回憶起加入援鄂團隊的初景,「當時怕父母擔心,都沒有告訴他們」,傅晶晶離別時僅匆匆擁抱了媽媽就毅然決然地轉身離開,與其他醫務工作者一樣,踏上了一條無比艱難的徵程。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攝製組用鏡頭記錄下了疫情中一線醫護和病患,這裡有生的歡暢,也從不迴避死亡。
正如總導演範士廣所表述:「這部紀錄片只是充分地『搬運』了醫務人員的精神並把它展現在大屏幕上」。《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展現的不是擁有通天本領的超級英雄,而是和每個鮮活的你我他一樣的平凡人。在這場疫情中,我們看到了醫者的恪盡職守、寬容仁愛、承擔責任的勇氣以及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微博:@紀錄片人間世
原標題:《人間醫事|冬去夏至,來聽聽《人世間》抗疫特別節目幕後分享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