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揭示全球自然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入侵面臨挑戰

2020-10-04 第二次青藏科考

2020 年6 月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任務「高原動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專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關於自然保護區外來物種的入侵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研究所劉宣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李義明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石。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物種的侵害是保護區的主要職責。評估保護區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護區內外來物種的入侵格局,探索影響外來物種建群的驅動因子,以及確定保護區及其周邊緩衝帶外來物種的擴展風險,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安全策略至為關鍵。

研究團隊研究了全球11個類群共計894種外來動物在全球19萬個陸地自然保護區的入侵現狀、驅動因子和潛在挑戰。這些保護區分布於215個國家或地區、涵蓋了全球主要的陸生生物群落。結果顯示,外來動物只入侵了9.1%的保護區,表明保護區抵禦了部分外來動物的入侵(圖1)。



相比較而言,89.4%的保護區周邊10公裡地帶已出現外來動物的野生種群,對保護區構成巨大威脅。入侵保護區的動物呈現「多源性」特點,東/南亞和非洲是主要輸出地區,而歐洲和北美是主要輸入地區。在不同類別的保護區中,國家公園入侵的物種數最高。保護區建立越早,防控外來種的效果越好;當地物種多樣性越高,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的能力越強。超過95%的保護區有外來動物建立野生種群的適宜棲息地,預示未來很高的潛在入侵風險。研究結果為制定全球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安全對策提供了科學基礎。

原文連結:https: //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6719-2

相關焦點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危險!超95%保護區有外來動物適宜棲息地
    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石。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物種的侵害是保護區的主要職責。評估保護區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護區內外來物種的入侵格局,探索影響外來物種建群的驅動因子,以及確定保護區及其周邊緩衝帶外來物種的擴展風險,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安全策略至為關鍵。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相關遺蹟
    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此次科考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其中13處具有文化層的史前時期考古遺址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甘肅省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出徵
    中國蘭州網10月21日消息 記者10月20日從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獲悉,省科學院防災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已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裡範圍進行為期15天的科學考察。
  • 【中國科學報】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走進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
    當數十年的野外科考和宏觀生態學傳統優勢遇上風頭正勁的微觀生物學技術,催生出一系列過去想都想不到的成果。  2020年6月,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揭示了全球自然保護區面對外來入侵動物時的現狀和挑戰。研究覆蓋了全球19萬個陸地自然保護區,分析了11個類群共計894種外來動物。結果顯示,保護區抵禦了部分外來動物的入侵,然而近九成保護區周邊地帶已出現外來動物的自我繁殖種群,對保護區構成了嚴重威脅。
  • 吃貨多也沒用,外來入侵物種必須警惕!
    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我國多措並舉應對生物多樣性新挑戰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據調查,其中的71種已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而針對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已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第二次青藏科考廓瓊崗日冰川環境立體監測平臺建設完成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認為,應對青藏高原多圈層過程鏈式響應背景下的亞洲水塔變化,要根據地球系統多圈層的鏈式響應過程,採取更加系統的觀測和更加主動的應對,建立面向保護、修復、治理的地球系統多維網,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服務。
  • 傳奇寫在大地上:走進中科院動物生態與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轉載
    2020年6月,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揭示了全球自然保護區面對外來入侵動物時的現狀和挑戰。研究覆蓋了全球19萬個陸地自然保護區,分析了11個類群共計894種外來動物。結果顯示,保護區抵禦了部分外來動物的入侵,然而近九成保護區周邊地帶已出現外來動物的自我繁殖種群,對保護區構成了嚴重威脅。保護區建立越早,防控外來物種的效果越好;當地物種多樣性越高,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的能力越強。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660多種生物入侵我國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西藏外來生物入侵危害逐年加強 高原生態安全面臨威脅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及西藏旅遊和外貿的蓬勃發展,西藏外來生物入侵現象越來越普遍,入侵的種類逐漸增多,發生規律更趨複雜,外來生物入侵正成為危害西藏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高原湖泊近百米水深獲取超長巖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從今年7月1日開始,第二次青藏科考納木錯科考隊在海拔4730米的西藏第二大湖納木錯持續鑽取巖芯,8月3日下午16點45分,鑽探深度達到153.44米,這是我國湖泊巖芯鑽探首次達到150米級別,獲取的巖芯長度達到144.79米,鑽取點水深達94.5米。這是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湖泊鑽探系統,首次在近百米的水深條件下成功獲取超長巖芯。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環境部近期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公報還顯示,從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來看,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圖源網絡所謂外來生物入侵,指某種生物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一個非本源地區域,在當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地理解構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現象。
  • 半月談|660多種已入侵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十年增三成
    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廣東北江發現的外來入侵生物「怪魚」我國農林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增長迅速。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我國共有488種外來入侵物種。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影響幾何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  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