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落下帷幕。今年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9個遺產項目中,歐洲和北美地區有15項,亞太地區10項,阿拉伯地區2項,非洲以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有1項。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和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會上先後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一大亮點。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地址:江蘇省鹽城市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市東臺條子泥、高泥溼地公園) 亮點: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
江蘇省鹽城市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是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產,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它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關鍵位置,是全球數以百萬計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每年都會有鶴類、雁鴨類等大批量多種類的候鳥在此停歇、越冬和繁殖。其範圍主要包括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市東臺條子泥、高泥溼地公園,填補了我國濱海溼地類型遺產空白,鹽城黃海溼地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溼地遺產,總面積188643公頃,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後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陸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群落演變、發展的生態過程的突出代表;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從科學和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瀕危物種棲息地。位於鹽城的一期位置最重要,面積最大、生態系統相對完整,是多種生態學過程交匯區域,對黃(渤)海生態系統具有全局影響,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
中國良渚古城遺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亮點:填補了東亞地區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早期文明遺蹟方面的空白
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20世紀重大考古發現,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具有極其重要意義。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1936年11月,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1959年,良渚文化被正式命名。以良渚古城為核心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明的中心,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為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
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同時期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同時,一系列以象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其中,2015年,發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之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
俄羅斯普斯科夫學派教堂建築
(地址: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普斯科夫州首府,距離聖彼得堡250公裡) 亮點:代表了俄羅斯城市文明的發端
普斯科夫,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最美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俄羅斯內地和波羅的海漢撒同盟各港口間的貿易中心。組成該遺產的各教堂、修道院、防禦塔及附屬建築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普斯科夫古城的韋利卡亞河沿岸。
普斯科夫學派受拜佔庭和諾夫哥羅德傳統的影響,在15-16世紀達到頂峰,是俄羅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流派之一,5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影響著該國建築的演變和發展。方體、穹頂、門廊和鐘樓是這些普斯科夫學派建築的共同特徵,教堂在花園、圍牆及柵欄的映襯下與當地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可追溯至12世紀。
英國卓瑞爾河岸天文臺
(地址:位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以南20餘公裡柴郡的鄉村中) 亮點: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有關人類科技發展的空白
卓瑞爾河岸天文臺隸屬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位於英格蘭西北部一處不受無線電幹擾的鄉村,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射電天文臺之一。與其它世界遺產相比,它顯得相當與眾不同,因為在這個遺產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高科技。
天文臺在落成初期(1945年)主要用於研究由雷達系統探測到的宇宙射線。這座仍在使用中的天文臺由若干射電望遠鏡和功能性建築物(工程工作室、控制室)組成。該天文臺對流星、月球、類星體探測、量子光學和太空飛行器跟蹤等領域的科學研究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該遺址不僅是傳統光學天文學向無線電天文學(1940年代-1960年代)過渡的重要標誌,還深刻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
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
(地址:5個遺產點位於布吉納法索不同省份) 亮點:證明了非洲史前文明發展水平
在非洲地區,布吉納法索古冶鐵遺址的列入證明了非洲史前文明發展水平。該遺址由5個遺產點組成,分布於布吉納法索的不同省份,包含15個立式爐灶、若干熔爐基座、礦坑及居住遺蹟。
其中,Douroula是布吉納法索最早(公元前8世紀)進行冶鐵活動的場所。Tiwga、Yamane、Kindibo和Bekuy則見證了公元1000年後當地日益密集的冶鐵活動。儘管如今已不再使用這些古老的冶鐵技術,當地村鎮的鐵匠仍在提供生產工具、舉辦儀式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緬甸蒲甘古城
(地址:位於緬甸中部平原伊洛瓦底江畔)
亮點:體現儒家文明影響力
緬甸蒲甘,是亞洲三大佛教遺蹟之一,曾經的448.6萬多座佛塔和寺院賜予了這裡「萬塔之城」的美譽,是一處欣賞佛教藝術和建築的聖地。該遺址由8個遺產點組成,內有大量寺廟、窣堵坡、修行所、朝聖地以及考古遺蹟、壁畫和雕塑。
遺產地展示了11—12世紀的蒲甘文明,當時的蒲甘是一個地區王國的都城,這裡的成片建築反映這個早期佛教國家的宗教熱情。規模宏大的蒲甘古蹟區佔地42平方公裡,區內有良烏、舊蒲甘、明卡巴、新蒲甘以及其他各「鎮」。到目前為止,多數自助旅遊者以該區東北角的良烏(公共汽車站所在地,在火車站和機場以北五公裡)為基地。
韓國新儒學書院
(地址:分布於韓國中部和南部)
亮點:展示中國新儒學在韓國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
該遺產包括9座書院,此次入選的9座書院分別是榮州紹修書院、慶州玉山書院、安東陶山書院、安東屏山書院、達成道東書院、鹹陽藍溪書院、井邑武城書院、長城筆巖書院、論山遁巖書院。它們是朝鮮王朝(15-19世紀)新儒學書院的代表。
韓國新儒學書院依山傍水,是欣賞自然、修身養性之所,建築的樣式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