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海關姑塘分關地處鄱陽湖水系與長江交匯處。
當年,九江海關大姑塘分關為萬裡茶道第一關,凡是經由鄱陽湖出口到長江的商船,都要在這裡停船登記並交稅。保存下來的大量包括茶葉貿易在內的史料,為研究萬裡茶道第一、第二階段的中俄茶葉貿易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據海關資料記載,1872-1881年,九江輸入俄國的磚茶為8.6萬餘擔。到了下一個10年,磚茶出口量、值均比前10年增加了近兩倍,即1882-1891年間,九江出口磚茶為25.9萬餘擔。而到了1892-1901年,對俄出口的磚茶總數又上升到了34.2萬餘擔。
萬裡茶道集結賽江西修水站發車儀式。
每個賽段,都舉行頒獎儀式。
2019年3月,「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20年11月15日,「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在福建武夷山拉開帷幕。
啟動申遺的同時,文物與旅遊融合的社會參與活動同步開始了。
展覽、論壇、音樂、露營
戶外活動貫穿拉力賽全程
11月15日,「赤壁青磚茶?2020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ACSC)——萬裡茶道(中國段)」(簡稱「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在福建武夷山拉開帷幕。
該項活動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文化線路專業委員會、沿線8省(區)文物局及萬裡茶道聯合申遺辦、中國汽車摩託車運動聯合會及節點城市地方政府共同主辦。賽事圍繞「文化行、名城行、健康行、歡樂行、公益行、美食行」六大主題展開,展覽、論壇、音樂、露營等戶外活動貫穿全程。
以「萬裡茶道」為主題的此次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在沿線考察世界文化遺產2處;萬裡茶道申遺重點推薦點18處、一般推薦點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還有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景區和茶園等。
2009年在湖北最先被關注
2013年確定「萬裡茶道」名稱
2009年,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上,形成了《關於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無錫倡議》。隨後開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文物部門明確要求:「應將文化線路遺產作為一類重要的普查對象,將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此時,湖北省在工作中注意到在湖北境內有一條與茶葉貿易、運輸有關的文化線路,文物遺存類型非常豐富;除湖北外還涉及國內相關省份和相關國家。為此,湖北省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專門設立了「萬裡茶路(湖北段)文化遺產專項課題」。通過調查,基本摸清了湖北省境內「萬裡茶路」文化遺產資源狀況。
2012年6月,由湖北省文物局發起,邀請「萬裡茶路」沿線省份的文物部門、專家學者在湖北赤壁召開了首屆「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並發表了《赤壁宣言》,初步確定了「萬裡茶路」在我國境內的主要線路。2013年9月,第二屆「萬裡茶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座談會」在河南社旗召開,形成了《賒店共識》,正式將「萬裡茶路」改為「萬裡茶道」。
2019年進入申遺預備名單
湖北是8省(區)申遺牽頭省份
2015年4月,在武漢召開的「萬裡茶道」申遺工作推進會上,正式確定湖北省為申遺牽頭省份,武漢市為牽頭城市。會議確定了各省聯絡小組、專家指導委員會。至此,萬裡茶道申遺工作正式得到各省呼應並正式確定了工作機制,此後在湖北省文物局的牽頭推動下,8省(區)文物部門先後進行了各省(區)「萬裡茶道」資源摸底調查、基礎資料搜集整理、價值研究、遺產資源遴選標準等方面工作。
2016年6月,國家文物局委託湖北省文物局承擔「萬裡茶道文物資源調查與保護管理研究項目課題」。經過各省(區)共同研究,確定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開展《萬裡茶道(中國段)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編制工作。該院也是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的文本編制團隊。2017年5月,「萬裡茶道」(中國段)沿線8省(區)文物局及武漢市聯合申遺辦正式向國家文物局上報了《萬裡茶道(中國段)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2019年3月8日,「萬裡茶道」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萬裡茶道申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此期間,「萬裡茶道」還列入《「十三五」大遺址保護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交流合作專項規劃(2018—2035)》。
線路總長1.4萬餘公裡
中國境內99處遺產點段被推薦
「萬裡茶道」南起中國福建省武夷山,一路向北,經蒙古國烏蘭巴託,最終到達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這是三國歷史上形成的國際貿易路線,所以,這也是一個跨國聯合申遺項目。
「萬裡茶道」包含了多種功能類型,以中國段為例,就包括南方茶產區路段、內陸集散轉運路段和蒙古高原外銷路段,包含了茶園、村落、古道、碼頭、工廠、集鎮、會館、海關、銀行、寺院、宅院等一系列豐富的功能型遺產要素。
這些申遺預備遺產點中,包含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武夷山、九江海關姑塘分關遺址、鷂子尖古道、江漢關、社旗山陝會館、關林、雁門關、雞鳴驛、大境門、伊林驛站遺址等。
跨國申遺工作逐步推進
中蒙專家梳理蒙古國段遺產點
2014年10月,武漢市政府和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在武漢召開「中俄萬裡茶道研討會」。俄方聖彼得堡、昆古爾、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恰克圖5座城市市長及代表出席。達成了《中俄萬裡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武漢共識》。2017年12月,在印度召開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第19屆全球代表大會暨國際科學研討會、年度顧問委員會會議上,中、蒙、俄三國代表齊聚一堂,就共同推動「萬裡茶道」申遺工作達成初步共識,認為「萬裡茶道」可以成為三國在文化遺產修復、保護以及申遺項目推動上的範例。
最新的進展來自於2019年11月。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蒙古國家委員會主席厄爾特納山(Urtnasna)的邀請,中方聯合考察組,與蒙古國同行一起考察並梳理了「萬裡茶道」(蒙古國段)遺產點情況。
申遺同時推廣品牌
注重「文、旅、體、產」融合
以「萬裡茶道」串聯的遺產點和旅遊景區,多以茶葉為載體,以茶文化為內涵,旅遊價值高,社會影響大,帶動作用強。這對於促進沿線城市文旅融合,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機遇,在遺產價值提煉的同時,探索出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的新路徑,創新思維模式,切實找到文物旅遊,特別是「文、旅、體、產」四融合的新動力,是擺在文物部門和申遺團隊面前的現實問題。
從2018年開始,「世紀動脈——萬裡茶道申遺巡迴展」已完成6省(區)巡展,受到廣泛關注和社會各界好評。目前,「中蒙俄萬裡茶道申遺網站」「中蒙俄萬裡茶道申遺微信公眾號」「中蒙俄萬裡茶道申遺小程序」都已經開通運行,正在著手建設「中蒙俄萬裡茶道文化遺產信息平臺」,設計「萬裡茶道」品牌標示,啟動「萬裡茶道」優秀公益文創作品徵集活動等。在此基礎上,剛剛啟動的「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是創新文化線路文物旅遊的最新嘗試。
將設立「萬裡茶道」標識系統
推動建立中蒙俄三國交流平臺
「萬裡茶道」聯合申遺,近期有許多具體工作需要繼續推進。
首先,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萬裡茶道」申遺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沿線各省(區)和重要節點城市應成立「萬裡茶道」申遺工作領導小組。由申遺牽頭城市武漢市發起,「萬裡茶道」(中國段)沿線重要節點城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萬裡茶道申遺城市聯盟」。
在此基礎上,各省(區)加快做好「萬裡茶道」保護管理規劃編制工作。共同加快編制《「萬裡茶道」遺產點維修及環境整治導則》,統一設計「萬裡茶道」沿線遺產點標識系統。
共同加強申遺國際合作,推動建立中蒙俄三國文化遺產管理部門溝通機制,搭建中蒙俄三國「萬裡茶道」申遺交流平臺,推進跨國聯合申遺行動和學術交流,建立申遺工作磋商機制,協調申遺國際合作的有效開展。
賽事進入江西、湖北
到目前止,「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已經進入江西、湖北賽段。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集結賽組委會提供)
(作者系湖北省文物局原副局長、研究館員。「萬裡茶道」申遺項目牽頭負責人。「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策劃組織者)
符合4項文化遺產突出普遍價值(連結)
符合標準(ii)
萬裡茶道(中國段)沿線的城市、集鎮、村落、建築及交通體系,在17世紀末-20世紀初因跨區域的茶葉貿易繁榮而產生了類型、功能、格局、形式等方面的發展,展現出傳統農業文明社會受到近代商業文明發展的明顯作用,以及茶路沿線多個地理-文化區域間的觀念、文化、技術交流。
符合標準(iii)
萬裡茶道(中國段)由茶園、工廠、古道、碼頭、集鎮、會館、海關、銀行、寺廟、宅院等遺存構成的系列遺產整體,體現了茶葉貿易所涉及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及相關文化生活的完整環節,共同見證了17世紀末-20世紀初長距離、跨區域的中俄茶葉商貿體系、運行模式和商人群體的生活方式。
符合標準(v)
萬裡茶道(中國段)沿線的工廠、古道、碼頭、關隘、城鎮的建設或利用,水、陸轉運體系及馬、車、船、駝結合的運輸方式,呈現出在17世紀末-20世紀初的傳統交通方式條件下,在茶葉南北向近萬公裡的長距離運輸和貿易中,利用長期以來形成的中國東部平原與內陸山地交界地帶的交通主線,對中國由南向北的丘陵山地、水網平原、山間盆地、高原等複雜多變地形及環境的傑出應對。
符合標準(vi)
萬裡茶道與世界性的產茶、飲茶生活傳統具有直接的關聯;與東南亞範圍內共有的「關公信仰」具有直接的關聯;與作為古代中國金融組織萌芽代表性產物的「票號」具有直接的關聯。
與《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文化線路類遺產比較,萬裡茶道(中國段)具有鮮明的跨文(明)化、範圍廣、商貿體系完善、社會變革明顯、區域發展影響深遠等特徵。
—— 湖北等8省(區)文物局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報文本《萬裡茶道(中國段)》
中國學者如何定義 「萬裡茶道」?(延伸閱讀)
萬裡茶道是繼古代絲綢之路之後,於17世紀末興起的歐亞大陸又一條國際商業文化通道,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線路遺產類型。該線路南起中國南方的武夷山等山地產茶區,經水陸交替運輸北上,經漢口、張家口集散轉運,過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託)後一直延伸至當時中俄邊境茶葉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圖完成交易,而後輾轉銷往西伯利亞、莫斯科、聖彼得堡,繼而輻射整個歐洲。這條文化線路溝通了亞洲大陸南北方向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的核心區域,並延伸至中亞和東歐等近代工業文明地區。
—— 湖北等8省(區)文物局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報文本《萬裡茶道(中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