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主要分支-有機化學的創立與發展

2020-12-04 初中化學大師

#化學#早在古代,人們在釀酒、製糖、造紙、染色和製藥的勞動過程中,已廣泛利用和製造有機物質,有機物就是以碳氯化合物為母體的化合物。18世紀後半葉,開始有了有機物的實驗研究。歷史上,活力論一直是普遍的觀念。活力論淵源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他認為事物是形式和質料的統一,形式構成事物的本質,在事物的形成中起決定作用。而生物的形式是靈魂,即「隱德萊希"(Entelecheia的譯音),它賦予有機體以行為完善性和合目的性。靈魂的性質決定有機體的機能和結構。植物只有一種司營養和繁殖的靈魂,動物另有一種司感覺的靈魂,人類除了這兩種靈魂外,還有一種理性的靈魂。

近代活力論的主要倡導者有比利時的J.B.赫耳蒙特、德國的G.E.施塔爾、C.F.沃爾夫J.布盧門巴赫和法國的M.F.X.比夏等人。他們各自提出不同的名稱代替亞里斯多德的靈魂概念。活力論片面誇大生命的特殊性,也就否定了生命的物質性,把有機界和無機界絕對地對立起來。當時人們發現,-般植物都含有碳、氫、氧,而動物則還含有氮。受活力論影響,他們都以為,碳氫化合物是動植物有機體所特有的,它只能由「生命活力"產生和發生作用,有機物與無生命自然界中存在的銅.鐵、水銀等物質有原則的區別,有機物不能從無機物產生或合成。

19世紀時,蓋.呂薩克、貝採利烏斯等人對蔗糖.乳糖、澱粉、蠟等許多有機物質進行分析,搞清楚了這些有機物的組成成分和含量比例。李比希使碳氫分析發展成為精確的定量分析技術。在精確分析的基礎上,他寫出了許多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式。在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分析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有機化合物的人工合成也發展起來了。

1828 年,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第一次證明有機物可用普通的無機物製得,這項研究成果開創了無機化學的新紀元。維勒1800年出生在的德國的法蘭克福,他幼時就喜歡化學,尤其對化學實驗感興趣。1820年入馬爾堡醫科大學學醫,期間常在宿舍中進行化學實驗。他的第一篇科學論 文是《關於硫氰酸汞的性質》,發表在《吉爾伯特年鑑》上,並受到著名化學家貝採利烏斯的重視。他後來到海德堡大學拜著名化學家格美林、生理學家蒂德曼為師。1823 年取得外科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貝採利烏斯的實驗室工作一年,之後先後在法蘭克福、柏林等地任教。

自1824年起,維勒開始研究氰酸銨(NHCNO),氰酸銨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可由氯化銨和氰酸銀反應製得,即用氯化銨(NH,CI)水溶液同氰酸銀(AgCNO)進行化學反應來製取氰酸銨,他認為按照反應方程式,這一一化學反應本來會得到兩種化學物質,即氯化銀和氰酸銨。然而,當他濾去氯化銀(AgC1)沉澱,並對溶液進行蒸發時,並沒有得到所期望的氰酸銨,而得到了一種白色結晶狀的物質。

為了確定這種白色結晶物,維勒又用了4年的時間,採用不同的無機物和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實驗研究,最後他終於完全確認實驗中所得到的這種白色結晶狀物質.這種物質稱為碳醯胺(carbarmide),是由碳、氮、氧、氫組成的有機化合物,因為在人尿中含有這種物質,所以取一個通俗名稱-尿素,尿素是一動物機體內的代謝產物。

事實上,早在1773年,伊萊爾.羅埃爾就發現了尿素。1828年,維勒首次使用無機物質氰酸銨與硫酸銨人工合成了尿素。本來他打算合成氰酸銨,卻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序幕。維勒由於偶然發現了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方法,而被認為是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有機物只能依靠一.種生命力在動物或植物體內產生:人工只能合成無機物而不能合成有機物。維勒的老師貝採利烏斯當時也支持生命力學說,他寫信給維勒,以諷刺的口吻問他能不能在實驗室裡「製造出--個小孩來」。

1828年,維勒將自己的發現和實驗過程寫成題為《論尿素的人工製成》的論文,發表在《物理學和化學年鑑》上。他的論文詳盡記述了如何用氰酸與氨水或氯化銨與氰酸銀來製備純淨的尿素。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柏用木炭、硫磺、氯水等無機物合成了酒精、蟻酸、葡萄酸、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等--系列有機酸,進而還合成了油脂類和糖類物質;

到了19世紀後期,有機合成更加彭勃發展,先後用人工方法合成了染料、香料、藥物和炸藥等。隨著這些化學家的一系列有機物合成實驗,人們認識到有機物是可以在實驗室由人工合成的,這打破了多年來佔據有機化學領域的生命力學說。隨後,乙酸、酒石酸等有機物相繼被合成出來,這些成果都支持了維勒的觀點。維勒不但用氰酸銨人工合成了尿素,而且還分析了氰酸銀的化學組成,結果競與李比希對雷酸銀的化學組成的分析結果相當地吻合。而氰酸銀和雷酸銀確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化合物。為此,維勒與李比希又共同研究了氰酸、雷酸和三聚氰酸,發現他們的化學組成完全相同,而性質卻不相同。瑞典的化學家貝採利烏斯在這些實驗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同分異構體"的概念,認為之所以性質不同,是由於它們的化學結構不同。同分異構體是一種有相同分子式而有不同的原子排列的化合物。這導致了有機化合物經典結構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人們所認識的有機物質越來越多,積累的實際材料越來越豐富,就更迫切地需要理論的加工和概括,而要製造、生產更多更好的有機產品,也必須有理論的指導。為此,僅僅知道一-些有機物質的成分和組成就遠遠不夠了,理論上需要回答的是:有機物質有哪些種類?有機物中的各個組分為什麼要以一定的比例結合?它們是怎樣構成起來的?因此,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結構理論的研究被提到了化學發展的日程上。

19世紀初期,人們知道水電解之後,可在陽極得到氧,在陰極得到氫,根據正、負電相吸的原理,貝採利烏斯在1812年發表了「電化二元論」。他認為,含氧化合物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為氧;另一部分為基;含單元素為單基,含碳、氫以及氮等多元素的叫復基。復基是有機物的組成單位,相當於組成無機物的元素,有機物可看作是帶複合基的氧化物。實際上,復基不過是為比擬各種化合物成分而假設的模糊的基團概念,它沒有固定組成和形式,不表示化學反應功能,也不反映有機物的真實結構。

1832 年,維勒和李比希把復基觀點發展為「基團論」理論,認為化合物都含有

不同的無機基團和-一個共同的有機基團,基團是穩定的,它是一-系列化合物中不變化的組成部分,它可被其他簡單物所取代;它與某簡單物結合後,此簡單物可被當量的其他簡單物代替。基團說能夠解釋一些有機化學反應,但它不能回答「為什麼有機化學反應中會出現這些基團」以及「基團的本質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19世紀30年代,人們在漂白過程中發現氯可以取代脂肪和石蠟中的氫,從而促進了有機滷代反應的研究和取代說的提出。1834年,法國化學家杜馬系統地研究了滷素和有機化合物的反應,發現在某些有機反應中,有機物的某些基團的正電性的氫可以被負電性的氧或氧所取代,而不改變原來物質的基本性質。

1839年,杜馬把取代論進一-步發展為類型論。他認為,在有機化學中,存在著-定的類型,當有機物的氫被某一等量滷族元素取代後,其類型保持不變。對類型論有重大發展的是法國化學家日拉爾,他在1843年引進了「同系列"的概念,即有機化合物存在著多個系列,每一個系列都有自己的代數組成式,如,烷烴系列是C.H2n+2.正醇系列是C.H2n+2O,正脂肪酸系列是C.H2,O2等;在同一:系列中,形值的量的增加,會形成不同質的有機化合物,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相似,物理性質呈有規律的變化。在類型論思想的影響下,經過德國化學家霍夫曼、英國化學家威廉遜、法國化學家日拉爾等人的工作,1848~1857年完整的類型系統被建立起來,這個系統將有機化合物分為五個基本類型,即水型、氫型、氯化氫型、氨型、沼氣型。如果這五種母體化合物中的氫被其他基團所取代,則可得到各種醇、醚、酸類的有機化合物。

從二元論 到取代論再到類型論,人們對有機化合物的認識在步步深入,然而這

些認識又都僅僅停留在化學反應的現象方面,主要是進行分類,而沒有觸及化學反應進行的內在根據。因為認識到有機化合物按一定類型出現,並不能知道類型裡的原子是怎樣結合起來的,為什麼有這樣一"些類型,有機化學反應的機理是什麼,這些問題就要求將人的認識視野深入到有機物的內在結構上。

相關焦點

  • 化學主要分支-無機化學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無機化學發展迅速,並且已經出現了新的分支,例如稀有元素化學,複雜化學,同位素化學和金屬間化合物化學。無機化學的發展對於解決現代技術迫切需要的礦產資源和原材料的綜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無機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它基於元素的周期性系統和物質結構理論研究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除外)。它主要研究無機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和反應。無機化學是元素化學。該學科的性質是敘述性,專論性和歸納性,其定性色彩比其他化學學科強。無機化學一直在化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表總結了過去200年中無機化學的重要事件。
  • 化學是什麼?講的太透切了!化學的五個主要分支你也要知道
    化學之所以觸及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因為幾乎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可以分解為化學組成部分。化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化學元素,它們是由單個原子構成的物質。每種化學物質都是獨特的,由一定數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並由名稱和化學符號標識,例如碳的「 C」。科學家迄今發現的元素在所列元素的周期表,並包括在自然界中發現的一樣兩種元素碳,氫和氧是人造,以及那些像鐒。
  • 化學能幹嘛?經典化學之有機化學篇
    「有機化學」這個詞是永斯·貝採利烏斯發明的,它是研究有機化合物及有機物質的結構、性質、反應的學科,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是以不同形式包含碳原子的物質,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其實在此之前,含碳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是因為以往的化學家們認為含碳物質一定要由生物(有機體)才能製造。
  • 精油化學丨基礎有機化學與精油化學
    基礎有機化學 自然界中存在眾多的元素,其中碳元素對世界尤為重要,碳元素是所有已知生命的化學基礎,我們通常說的有機化學就是研究碳原子的科學,所以有機化學又被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
  • 探尋無機化學發展之路
    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和反應的科學,它是化學中最古老的分支學科。無機物質包括所有化學元素和它們的化合物,不過大部分的碳化合物除外。除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碳酸鹽等簡單的碳化合物仍屬無機物質外,其餘均屬於有機物質。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誕生(一)
    化學的分支——有機化學上期我們說到,大化學家貝採裡烏斯首次提到了催化劑的概念,並且公布於《物理學與化學年鑑》雜誌上。事實上,貝採裡烏斯首次提出的概念不只是催化劑,他還提出了「有機化學」的概念。首次提出「有機化學」概念的貝採裡烏斯1777年,自從著名的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以定量分析的手段闡明氧化汞、氧氣和汞之間的反應前後質量沒有變化,氧氣是生成氧化汞的原料並且推翻了「燃素說」以後,定量分析的方法成為了化學的主要的研究方向
  • 有機化學 - 東華大學
    有機化學  (1)專業簡介  有機化學專業於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教授7名,副教授8名。有機化學專業以生物活性物質和功能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從研究有機合成化學和物理 有機化學著手,發展有機化學的反應、合成、方法和理論。
  • 高中有機化學知識點總結
    有機化學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製備方法與應用的科學,是化學中極重要的一個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稱為有機化合物是因為以往的化學家們認為含碳物質一定要由生物(有機體)才能製造;然而在1828年的時候,德國化學家弗裡德裡希·維勒,在實驗室中首次成功合成尿素(一種生物分子),自此以後有機化學便脫離傳統所定義的範圍,擴大為含碳物質的化學。
  • 有機化學小常識
    「有機化學」這一名詞於1806年首次由貝採裡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
  • 如何學好高中有機化學
    一、結構決定性質——學習有機化學的法寶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在有機化學中表現得特別明顯,這不僅表現在化學性質中,同時也體現在物理性質上。因此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要善於利用這個法寶。這樣在有機化學學習時才能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物理性質看,烷烴的熔沸點隨著碳數的增加而增加,狀態也由氣態到液態再到固態。
  • 化學的發展歷程
    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 我科學家獲有機化學領域國際重要獎項
    有機化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國際獎項之一、2020年「亞瑟·科普學者獎」(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s)日前揭曉,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鄧力成為獲獎者之一。美國化學會主席Charpentier博士(音譯:沙彭蒂耶)給鄧力教授發來的賀信中稱,鄧力在有機小分子催化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即對弱鍵催化概念的建立和發展所作出的原創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丁奎嶺院士表示:「有機小分子催化自2000年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而鄧力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之一。」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誕生(二)——有機化學教育家李比希
    就在大化學家貝採裡烏斯提出的「有機化學」理論到德國的化學天才少年維勒的驚世發現期間,又有一位偉大的化學家登上化學史的舞臺,並且把有機化學引入了農業科學當中。他就是著名的有機化學之父李比希。1803年,李比希出生於達姆施塔特,他比另一位之前我們介紹的化學天才維勒小三歲。
  • 王葆仁:中國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愛黨、愛國、愛科學 之心終生不渝,為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為紀念中國化學會成立50周年,王葆仁擔任了《中國化學五十年》一書的編委,具體主編了高分子化學一章.1980年,他還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分支的主編。
  • 趣話化學史——有機化學的發展(二)——邪惡的同分異構體
    但是他在有機化學上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他繼承了李比希、維勒等人的「基」的學說,接受了阿伏伽德羅「分子」的概念,系統地研究了碳鏈結構,並提出了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結束了醋酸被寫成19種結構的混亂局面,也能較好地把貝採裡烏斯的「同分異構」現象用結構式區分出來。至此,有機化學的發展似乎有了一些明朗清晰的前途。然而,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 什麼是化學?
    化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化學元素,它們是由單個原子構成的物質。每種化學物質都是獨一無二的,由一定數量的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並通過名稱和化學符號來識別,例如碳的「C」。科學家們迄今為止發現的元素都列在元素周期表中,既包括自然界中發現的碳、氫、氧等元素,也包括人造元素,如鑭。
  • 有機氟化學又添新磚
    原標題:有機氟化學又添新磚 氟元素就像磚瓦,用它可以搭成各式各樣的房子。對研究人員來說,這個成天打交道的小元素不僅寄託著他們的個人理想,還承載著心中的強國夢。 氟化學界的變化和元素周期表老九——氟一樣活躍。 「在所有元素中,氟元素的原子半徑很小,電負性卻最大。
  • 京航教育化學特刊 |第01期:化學的發展史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進行化學變化的理論研究,使化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這一階段開始的標誌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為化學元素指明科學的概念。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首次在上海舉辦。 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表示,我國有機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一方面注重科學上的交叉、原創,學術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優雅,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為化學、醫藥、材料等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有機化學大講堂——醌
    醌的化學性質醌的結構可視為環狀的a,b-不飽和二酮,C=C與C=O共軛,但又沒有芳香性,故它具有C=C與C=O的典型反應。親電加成有機化學大講堂往期筆記↓↓↓     有機化學大講堂——烷烴(Alkane)有機化學大講堂——烯烴 (Alkene)有機化學大講堂——烯烴 (Alkene)有機化學大講堂——滷代烴(一)有機化學大講堂——滷代烴( 二)有機化學大講堂——芳香烴(一)有機化學大講堂——芳香烴(二)有機化學大講堂——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