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這一名詞於1806年首次由貝採裡烏斯提出。當時是作為「無機化學」的對立物而命名的。由於科學條件限制,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只能是從天然動植物有機體中提取的有機物。因而許多化學家都認為,在生物體內由於存在所謂「生命力」,才能產生有機化合物,而在實驗室裡是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的。
有機化學的產生與發展
(1)從有機體內提取有機物 (1773-1805)
蔗糖、染料、藥物、香料
(2) 由提取進入到提取合成並舉的時代
柏則裡、韋勒、柯爾伯(1806 –1828 –1845)
(3)進入合成時代(1849 –1900 –)
石油化工、藥品、染料
和 「生命力」學說。
1828年:德國化學家維勒(F.Wohler),衝破了「生命力」論的束縛,在實驗室用無機物氰酸鉀和氯化銨反應製備氰酸銨時意外合成了尿素。
1845年:德國的柯爾柏(H.Kolnbe)合成醋酸。
1854年:法國的柏塞羅(M.Bevthlot)合成了油脂。 1981年:我國人工合成了與天然轉移核糖核酸完全相同的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1900-1940年:有機化學工業時代,煤焦油→染料、 藥物、炸藥。 1940年-:石油化工時代,石油→三大合成材料 (橡膠、塑料、合成纖維)。1990年-:有機化學與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能源工業、國防工業、電子工業、信息產業、無 機非金屬材料、各種輕工行業緊密聯繫,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