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研究火星土壤肥力

2020-12-02 每日經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模擬火星土壤條件研究了火星土壤的潛在肥力,行星科學期刊《伊卡洛斯》(Icarus)刊登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配製了多種人造土壤混合物,模仿火星表面的土壤、粘土礦物和鹽類。
目前已知火星表面存在氮、磷、鉀等大部分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然而不清楚這些元素是否以植物能夠利用的化學形式存在,也不清楚其含量是否過低或過高。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火星模擬土壤過硬過幹,難以使用。但他們認為,向火星土壤添加特定細菌或真菌可能會有助於植物生長。


 

相關焦點

  • 如何辨別土壤類型和肥力?不同種類的土壤怎麼施肥?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根本,土壤的種類、貧肥直接決定作物的成分和生長環境,作物的品質直接影響口感、品相等。那麼如何辨別土壤類型和肥力?不同種類的土壤怎麼施肥? 土壤顏色與土壤中的土壤、水分含量、腐殖質含量、淺色礦物(如氧化鋁、二氧化矽、碳酸鈣等)含量、暗色礦物(如氧化鐵、黑雲母、氧化錳等)含量緊密相關,因此,土壤顏色是土壤物質組成及其性質的反映,也是判斷和研究成土環境、土壤類型及其肥力特徵的重要依據。
  • 美國NASA新型機器人,利用火星土壤造火箭燃料,往返火星不是夢?
    今日話題:美國NASA新型機器人,利用火星土壤造火箭燃料,往返火星不是夢?自從人類發現火星之後,就一直不斷的在探索,像美國航天局NASA一樣,為了上火星發明了一款新型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可以利用火星土壤,就造出火箭燃料,這到底是什麼機器人那麼厲害,下面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睹它的風採吧。
  • 火星上的土壤,為什麼不能夠帶回地球?科學家:這事不能隨意開玩笑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地球以外的世界越來越好奇,科學家也在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據了解,之前美國宇航局曾有過官方解釋,他們在火星上已經發現了水的痕跡,於是火星探索一度成為熱門。有些人提出是不是將火星上土壤帶回來研究呢?
  • 地球環境或汙染火星土壤 帶回樣本難以研究
    地球上的微生物無處不在,即便是嚴格滅菌過的太空飛行器,有些仍然可檢測出生物汙染的痕跡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準備在2020年完成一項火星考察任務,將火星上的樣品帶回地球,來自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大的難題是如何確保樣品不受地球微生物的汙染?
  • 科學家擔憂酸性液體會破壞火星土壤中關於過去存在生命的證據
    科學家擔憂酸性液體會破壞火星土壤中關於過去存在生命的證據(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明年2月,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在傑澤羅隕石坑登陸。著陸後不久,它將開始收集土壤樣本,這些樣本將在10多年後返回地球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希望能在土壤樣本中找到隱藏在火星上過去生命的證據。然而,科學家們有一個新的擔憂,他們擔心會破壞火星土壤中任何關於火星上過去生命的證據。這個擔憂就是酸性液體。酸性液體曾經在火星表面流動,可能破壞了隱藏在火星表面富含鐵的粘土中的生物證據。
  • 為什麼不把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研究?看完恍然大悟
    把火星上的物質帶回地球吧?不可以!很多科幻電影都有描述人們進入外太空的生活,探索新的星球,這些科幻電影帶來很多觀影震撼。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為了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人類對曾一次次對火星進行探索。想必很多人觀看後曾產生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不將火星上的物質帶回直接進行研究呢?
  • 火星土壤特性怪異 深層溼潤表層乾燥
    用來檢測火星土壤導電性的探頭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宇航局參與「鳳凰」號任務的專家在對火星大氣特性和土壤特性進行比較後,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矛盾現象「鳳凰」號探測器上用於檢測導電性的探頭發現,火星大氣中的水分含量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火星土壤卻始終保持著乾燥狀態。據悉,「鳳凰」號於本月3日和4日對火星土壤的導電性進行了測量。期間,探測器上的探頭對電流通過探針間的速度進行了分析。兩次測量結果顯示,火星土壤中缺乏液態水,非常乾燥。
  • 在火星上種植農作物?挑戰很大但不是不可能
    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3400個在月球或火星土壤上進行種植的提案獲選。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8日報導,最近對月球上存在水的明確無誤的確認進一步為月球和火星上的人類居住項目提供了助力。因為水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而科學家估計月球表面的冷阱加起來有超過4萬平方公裡的水冰。
  • 「好奇號」火星車發現 火星土壤含水量為2%
    ,火星處於乾旱貧瘠狀態,目前,美國宇航局「好奇號」火星車最新勘測結果表明,火星土壤含水量為百分之二。  這項最新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好奇號」火星車現已發現火星表土層含有較高的水分。2012年8月6日,好奇號著陸在鄰近火星赤道的加勒隕坑,其明確的勘測任務是尋找現今和歷史上適應生命的宜居環境,它使用一套複雜的儀器設備,逐漸勘測獲得火星地質和宜居環境的歷史數據。
  • 如何使用新技術將火星土壤帶回地球
    導讀:美國和歐洲航天局將開始大膽的努力,將火星巖石和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它將包括兩個機器人流動車以收集最好的標本,以及一個精巧的傳送系統以將這些材料帶回家。科學家希望通過使用僅在地球實驗室中可用的技術來研究樣本,從而進一步了解紅色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
  • 為什麼不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研究?因為後果我們無力承擔
    為什麼科學家,不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研究?後果我們無力承擔!火星和地球有部分相似,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很久之前人類科學家就提出過移民火星的設想,認為火星可能是人類第二個家園。在對火星長達半個世紀的探索中,人類對火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火星表面可以看得到大量的河床,也就證明這顆星球表面曾經有大量液態水資源的存在,至於為什麼會消失,這就不得而知了,畢竟人類只是了解了火星的表面而已。
  • NASA準備開採火星土壤,人類將見證火星奇蹟的誕生
    待科技進步以後,人類先後多次發射火星探測衛星去探索火星地表。其中,美國NASA顯然領先了一步,至今為止火星上唯一一個火星探測車就是NASA發射的,這可以讓我們近距離的觀測火星地表。而且美國NASA還有更近一步的計劃,那就是「火星樣品回收計劃」。顧名思義,這個計劃將會從火星上面取得樣本,並且把它帶回到地球上。
  • 美國宇航局「霸王硬上弓」,洞察號的地熱探頭,被釘入火星土壤中
    【ALENG 自媒體】6月7日晚間自媒體專稿,在經過長達一年半的無效努力之後,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insight)火星著陸器的一個地熱探頭,終於被「霸王硬上弓」,硬生生被著陸器自帶的一個機械臂釘入了火星土壤中,日前,「洞察號」項目團隊通過官方社交帳號宣布了該消息,並且發布了一段將該地熱探頭釘入火星土壤中的視頻
  • 殖民火星先用細菌打前站:從火星土壤中開採鐵資源
    來源:新浪科技金屬還原菌希瓦氏菌能從火星土壤中「開採」磁鐵礦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細菌會成為人類在火星上未來生活的基礎嗎?一些科學家認為,在人類登上火星之前,我們最好先把地球細菌送到火星上。
  • 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害怕什麼?看完緊張了
    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到底是在害怕什麼?看完緊張了火星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行星,主要是因為這顆行星類似於地球環境,去年火星首先在南極覆蓋的液態湖中被發現,這更加加深了人們對於火星的好奇和探知欲,對於火星的好奇心,甚至有很多人推測30億年前,火星就像今天的地球一樣,也有著燦爛的文明,但由於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火星最終成了無人居住的星球!
  • 美國收集了許多月球土壤,為何還向我國索要?日本科學家道出實情
    因為我們不止要登月,還要從月球上採集2公斤的月球土壤,回來做研究。自從我國嫦娥5號登月行動的細則被曝光以來,各個國家都非常關注。而且還有一些國家的科學家向我國提出要求,說希望分得一份寶貴的月球土壤樣品,帶回去做研究。而另外感到詫異的是,在51年前就開啟的登月計劃的美國,也向我國索要月球土壤樣品。
  • 沒有「它」土壤就沒有肥力,肥料用再多也白瞎!
    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沒有土壤肥力種啥都不行! 土壤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機化合物,指土壤中來源於生命的物質,是土壤中除土壤礦物質以外的物質,它是土壤中最活躍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將火星上的土壤帶回地球?NASA計劃7月發射火星機器人恆心號。
    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已經從月球帶回來了些許土壤。科學家經過顯微鏡和分光機的分析,發現裡面含有天然的鐵、金等礦物顆粒,證實了以前推測月球上有重金屬是正確的。而這也激起了人類對火星土壤的觀測研究,現在許多的現象從側面說明了火星上存在過水和氧氣。火星表面呈黃褐色,推測是因為土壤裡含有赤鐵礦引起的,這是一種氧化過的土壤環境,說明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水和氧氣。
  • 為什麼人類不敢把火星土壤帶回地球?聽完專家的解釋明白了
    由於人類科技的限制,目前我們只能對太空系進行探索,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其中讓最受科學家關注的是火星,原因就是火星和地球一樣也是類地行星,而且它也是宜居帶內的行星,科學家之所以對它的關注度如此之高,目的是為了人類未來的移民計劃做準備。
  • 火星土壤中發現高氯酸鹽 不宜生命生存
    美國科研人員4日說,「鳳凰」號火星著陸探測器在火星土壤中發現高氯酸鹽,這種化學物質不宜生命生存。美聯社5日援引科研人員先前的話說,火星北極土壤的酸鹼度與地球上某些土壤相似,適宜蘆筍、青豆和蘿蔔一類植物生長。不過,第二次測試發現高氯酸鹽這種強氧化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