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火星先用細菌打前站:從火星土壤中開採鐵資源

2021-01-08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金屬還原菌希瓦氏菌能從火星土壤中「開採」磁鐵礦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細菌會成為人類在火星上未來生活的基礎嗎?

一些科學家認為,在人類登上火星之前,我們最好先把地球細菌送到火星上。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班傑明·雷納(Benjamin Lehner)在他的論文中建議,我們可以利用細菌從火星土壤中開採可用的鐵。他特別指出,我們可以考慮用金屬還原菌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從自然形態的角度,火星土壤中可供我們使用的鐵資源並不多,」雷納在一份聲明中說,「但是,希瓦氏菌有能力把一部分土壤變成磁鐵礦,一種磁性的氧化鐵。」

雷納在論文中建議,在人類探索火星之前,我們可以先發送一個沒有太空人的太空艙,裡面裝載著火星車、生物反應器和3D印表機。火星車可以在火星表面漫遊,鏟起土壤或天然富含鐵的風化層,然後將這些物質帶回生物反應器,那裡裝滿了希瓦氏菌。

這張圖描述了如何在火星表面實施雷納提出的細菌採礦任務。我們可以利用細菌在火星上開採有用的資源,為人類未來的生存做準備

接著,這些細菌開始工作,土壤中開始產生磁鐵礦。然後,磁鐵可以將磁鐵礦提取出來,分離出土壤的其他部分。最後,3D印表機將把這種原始金屬材料轉化為大量對人類有價值的零件,比如螺絲、螺帽、螺栓,或其他任何可以在火星上建造人類住房的部件。

但是,這個過程實際能生產多少鐵呢?雷納和他的團隊表示,一個1400升的反應器每年可以生產大約350千克的這種磁鐵礦。「3.3年後,它將產生比太空艙容積更多的鐵,」他在聲明中說,「通過向火星發射幾個無人駕駛艙,我們可以在幾年內生產出大量的鐵。」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國際空間站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乾淨。

除了為第一批人類的到來做好準備,這類任務和方法也可能是人類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繼續生存的關鍵。如果火星上的設備發生了爆炸,要求從地球上送來零件進行更換就不太現實。因此,像這樣的可持續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投送細菌的方法既考慮了火星表面的惡劣條件,也考慮了向火星發射物品的成本和重量限制。細菌可以自我繁殖,幾乎沒有重量,因此運輸成本低廉,而且通常能夠承受高輻射。唯一需求只是一點食物。

雷納建議,可以將微藻和細菌一起送到火星上,以提供一種可持續的食物來源。微藻可以依靠陽光和二氧化碳生存,它們會把二氧化碳轉化成細菌所需的營養和氧氣。雷納在聲明中指出,這種微藻所留下的殘餘廢物(以及來自生物反應器的有機廢物)也可以作為堆肥,供將來前往火星的太空人所用。

2015年2月,從國際空間站採集的微生物樣品返回地球

雷納表示,在實施這個建議的過程中,還可能出現另一個問題:火星可能受到地球細菌的汙染。他在聲明中說:「我們希望防止細菌汙染火星,因為這可能會阻礙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雷納的團隊建議將產生的含鐵材料安全地儲存在一個密封的充氣艙裡,連接在太空艙的一側。

國際空間站上的微生物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的微生物可能與地球居民家庭中的細菌十分相似。

MERCCURI項目的專業科學家和公民科學家聯合研究小組,以及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的研究人員對軌道實驗室太空人提供的棉籤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軌道實驗室中發現的細菌類型十分類似地球房屋中發現的細菌。

研究報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微生物學家戴維·科伊爾(David Coil)表示,人類「完全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所包圍,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害的。我們在國際空間站上也看到了大致相同的微生物群落,因此那裡可能和你的客廳差不多髒。」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於2017年12月5日的開放獲取期刊PeerJ上。

研究中採集的樣品來自空間站內的15個地點。研究人員表示,空間站的微生物群落並不是來自太空,而是直接來自太空人的身體和從地球送到空間站的其他東西,因為軌道實驗室是完全封閉的。

該研究還顯示,空間站的微生物群落非常多樣化,這表明它們的生存狀態良好。「國際空間站表面的微生物群落與太空人的體表非常相似,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微生物的主要來源,」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曾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做博士後的詹娜·朗(Jenna Lang)說,「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微生物的多樣性相當高,表明這不像是一個『病態』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喬納森艾森(Jonathan Eisen)說:「研究國際空間站的微生物多樣性不僅是與太空探索有關,而且通過與地球上的建築對比,也能獲得重要的啟示,因為國際空間站具有許多新的特徵,比如微生物的流入十分有限。」

在今年4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在《微生物組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對國家空間站發現的大量微生物的分類結果,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腸桿菌、芽孢桿菌和紅酵母等。科學家表示,這些微生物可能來自更早期的任務,不僅有可能危害太空人的健康,甚至可能腐蝕太空飛行器設備。(任天)

相關焦點

  • 人類能靠「細菌」殖民火星,沒人也能全自動生產螺絲釘、扳手?
    你認為殖民火星需要多少人力、設備、技術支持?一位來自荷蘭臺夫特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用他的畢業論文告訴你,只要一個鏟子機器人、裝滿細菌的生物反應爐還有3D印表機。Lehner說,人類可以通過把一種叫奧奈達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的微生物裝在火箭中發射至火星,讓他在火星製造人類殖民需要的材料,降低火星殖民的門檻。
  • 建設首個火星基地材料怎麼來?科學家:送點細菌上去,自動生產鐵
    在地球上,鋼鐵是重要的基建材料,但這種材料密度很大,從地球運送到火星很顯然是不現實的,即使有錢都無法做到。火星土壤含鐵量很高,如果能就地取材獲得鐵,確實是個很好的想法,可是如何獲得呢?靠太空人上去開採嗎?也不現實。對於這個問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一位科學家說:這很簡單!我們只要送一些細菌上去就可以自動生產鐵,幾年後再送太空人上去,就能用鐵作為基建材料。這位科學家名叫班傑明·萊納。
  • 人類「殖民」火星?那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本報記者 付毅飛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這意味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實施在即。雖然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卻已引發了火星迷們的無限遐想——將來我們能不能在火星上建旅館?火星上能不能採礦?在火星上可以開展哪些科學實驗?
  •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那麼,人類要想殖民火星又該怎樣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改造和建設呢?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在火星種地 遠不止解決吃飯問題這麼簡單在科幻電影《火星救援》裡,主人公馬克靠種植土豆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下來。他認為,屆時需要讓一些低等植物甚至是微生物先行,例如細菌、藻類等。讓它們先到火星上適應環境,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產生有機質,改造火星的土壤,讓火星表面環境越來越像地球,對生命更加友好。這個過程,需要科學家在地球上開展大量前瞻性研究,篩選出具有適應火星環境能力的微生物、植物及農作物,作為移民火星的「先行軍」。
  • 阿聯、中、美相繼發射火星任務,要成功"殖民"火星,需要多少人?
    一份最新報告稱,要成功「殖民」火星,大約需要110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剛剛安全發射了火星2020任務。繼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20日在日本升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3日被送入穹宇,美國航天局「毅力」號火星車也於30日踏上徵程。
  • 什麼是人類殖民火星的意義?
    在廣袤的太空中,有一個目的地脫穎而出,是傑出的殖民首選之地。火星是太陽系的大獎,它是人類可以定居的最近的行星,這顆最近的行星擁有生命和文明所有必需的資源。火星一直以來都是廣受關注的星球,很多人都想著要殖民火星。
  • 學術界的爭論:如果殖民火星,能否攜帶微生物?
    如果條約締約國有理由認為其或其國民計劃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且這會對其他締約國的和平探索和發展活動(包括在月球和其他天體)造成潛在危害幹擾,在採取任何行動前都應當先進行合理的國際協商。這種想法背後的基本原理是,我們的微生物可能汙染太陽系中科學研究的重要地方,從而破壞了我們檢測火星和其他星球原有微生物生命的可能性。
  • 殖民火星是人類成為星際文明的第一步
    (若當下人類可以用所有的軍費投入殖民火星的行動中,殖民火星應在10年內成功)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種手段向太空要生存空間和資源。以人來目前的科技水平,月球,火星,泰坦是進行太空殖民的首選。(火星,金星,月球都處於太陽系宜居帶內。)
  • 如果火星殖民成功,未來會是什麼樣?看看科學家的分析
    2、經過對火星的研究,可以確定遠古火星曾經出現過超大規模的地質運動,這就意味著同為巖石質地的行星,火星表面容易開採到的礦藏要比地球多出很多,因為地下的寶藏都被地質運動翻到了地表,這大大降低了前期的殖民難度。3、水是生命之源,火星南北極的淡水儲備量不亞於格陵蘭島的淡水儲備量,並且土壤中廣泛存在2-3%的水分,這也為人類殖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條件。
  • 為什麼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無法實現
    殖民火星是馬斯克最有名的「理想」之一。其旗下的Space X公司正在開發的重型運載火箭,代號為BFR(Big Fucking Rocket),長達100米。馬斯克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曾介紹過他的殖民火星計劃,他要將至少100萬人送上火星,此外還有一些細節:(1)採用液體甲烷作為能源探索火星的太空飛船將採用液體甲烷作為動力
  • 人類殖民太空首選火星的原因
    但金星環境極為惡劣宛如地獄,人類殖民太空的選擇不多,就是月球跟火星。2,月球跟火星之間的優劣對比。a,月球離地球距離更近(平均距離38萬公裡),火星距地距離最近5500萬公裡,最遠>4億公裡。從運輸資源跟地球形成緊密的聯繫來說,月球更優。b,從滿足人類基本生存的三個條件來分析:溫度適宜,有水、有富含氧氣的大氣層。
  • 殖民火星不是圈地建房,而是要複製一個地球,難度在如何複製!
    年左右,將第一批殖民者大約1000人,利用Starship火箭送到火星,首批到訪火星的殖民者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基地,根據SpaceX公布的攻略顯示,殖民者們來到火星後將就地取材,把第一個基地將建設在火星的地下,殖民者需要先使用來自地球的防輻射材料,在火星的地下建立出一個方艙基地,這個基地必須中設立有獨立的生態系統,裡面有可以製造氧氣的綠植,用來供給殖民者們的呼吸。
  • 為了完成人類殖民火星計劃,可以提前用微生物「感染」火星嗎?
    在太空項目中,一直以來都堅持無汙染方針。當設備被送往太空前,通常每樣東西都經過仔細消毒,不受細菌和汙染物的侵害,就像醫院準備手術刀做手術一樣。若將微生物帶入外太空,有可能破壞我們所研究星球的原始環境。在我們開始向這顆紅色星球發射細菌之前,還有很多研究要做。微生物殖民火星提出者認為,該理論只是呼籲人們改變對太空微生物的態度,認為它們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
  • 西瓜視頻:SpaceX送首批人類上火星殖民,星球領地爭奪大戰開始?
    宇宙外太空中有無數已知與未知的星球,我們地球的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外星球的求知探索,如今距離我們地球人類第一次成功登陸外星球「月球」的時間已經過了55年之久。登月成功,促進了當時地球上有實力的一些國家加速實行各自的星球爭奪計劃。
  • 使用細菌在火星上建立基地
    當談到未來太空任務的計劃時,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將是本地資源和自動機器人的使用。此過程稱為「現場資源利用」(ISRU),它減少了任務組需要預先發送或攜帶的設備和資源。同時,自主機器人可以提前發送給機組人員,並為他們預先準備好一切。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我們究竟是否能夠殖民火星?
    當然,馬斯克也連忙在此條推特下回復道「實際上,土壤中非常有可能溶解可足夠多的二氧化碳火星升溫。只要有足夠大的能量,人為或自然都能夠殖民改變任何巖石狀物理。」在次日,馬斯克多次回復《發現》雜誌的推文。在回復了「真的嗎?
  • 殖民火星計劃耗資無數 馬斯克能從中賺回投入嗎?
    他在8月31日表示,SpaceX將尋求利用星際飛船發射「數以萬計」的衛星,然後再用氣載人飛行。 如果星際飛船最終被證明能夠歷經長途跋涉前往火星,定居者將需要密閉的棲息地來保護他們免受有毒空氣和雨點般落在火星表面的致命輻射的傷害。馬斯克曾經說過:「這不是膽小的人可以參與的。你很有可能會死,這會很艱難。但如果成功的話,將獲得無上的榮光。」
  • 改造火星困難重重,科學家:若人類殖民火星,只能按這個方法
    一直以來,不管是在科學界還是在民間,都有人想殖民火星。很多人都認為,火星與太陽間的距離只比地球與太陽間的距離遠了一點,火星還是能接收到充足的光照與能量。從地理位置上看,火星應是人類未來的好去處。同時,從星球整體上看,火星與地球相似度極高,像是地球的「雙胞胎兄弟」,雖然目前火星星球條件較為惡劣,但經過一系列改造,火星應該能成為人類下一個美好家園。但在近期,科學界發布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將火星改造為地球的難度極大,未來人類殖民火星希望渺茫。這是什麼回事呢?該研究報告指出,導致火星難以被打造成「地球二號」的主要原因是,火星上二氧化碳濃度過低。
  • 劉慈欣:殖民火星之前,先把南極洲殖民了再說
    但是我希望能夠到太空中,去儘可能多的地方、儘可能多的星球,還有其它太空的位置,但是在每個地方走不會待太長的時間,這是我的習慣。當然,真的到了這個時代,人人都能以承受的價格登上太空的時候,就相當於人類開闢了一個新世界。舉個例子,在大航海時代,那個時候,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很多人也能以自己承受得起的價格,坐著帆船,經過幾個月的航行,到達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