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細菌在火星上建立基地

2020-12-06 騰訊網

當談到未來太空任務的計劃時,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將是本地資源和自動機器人的使用。此過程稱為「現場資源利用」(ISRU),它減少了任務組需要預先發送或攜帶的設備和資源。同時,自主機器人可以提前發送給機組人員,並為他們預先準備好一切。

但是,可以從地球外的土壤中吸取鐵,然後將其用於3D列印金屬部件的細菌的細菌呢?這就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博士候選人班傑明·萊納(BenjaminLehner)提出的想法。在星期五(11月22日),他為自己的論文辯護,該論文要求對火星展開一次無任務任務,該任務將使用充滿細菌的生物反應器將重膏石轉化為可用的金屬。

該提案是Lehrner四年研究的結果,他在納米技術和生物學方面都有背景,並且是在ESA和NASA的幫助下進行的。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找到一種方法,通過創建一個系統來減少任務的相關成本,該系統可以創建任務棲息地,而無需人員或提前派遣補給。

Lehner的計劃要求一種無膠囊的膠囊,其中包含三個組件:流動站,生物反應器和3D印表機。流浪者負責執行收集凝灰巖的任務,將其運到生物反應器中,然後由一種稱為希瓦氏菌的細菌對它進行處理。這種細菌能夠將火星的go石轉變為磁鐵礦(鐵的一種磁性氧化物),然後可以使用磁鐵將其提取。

然後3D印表機使用一種稱為基於光刻的陶瓷製造(LCM)的技術將原始磁鐵礦轉換成用於建築的常見金屬部件(螺釘,螺母,鐵板等)。該技術包括將一種原料(在這種情況下為磁鐵礦粉)暴露於一種光源(雷射,微波等)中,該光源融合成熱漿,然後可以逐層沉積以形成所需的形狀。

在生物反應器內,細菌被餵以微藻,微藻依靠火星大氣中的陽光和二氧化碳來產生養分和氧氣。它們還會產生殘留的有機廢物,第一批進入火星的太空人將能夠提取這些廢物並將其用作堆肥。最重要的是,Lehner和他的團隊計算出,一個1400升(370加侖)的反應堆一年內可以產生350公斤(770磅)或磁鐵礦。

隨著時間的流逝,膠囊模塊及其機器人元件將能夠製造建造機組人員棲息地所需的所有硬體。但是,Lehrer和他的團隊預計可以將包含多個流動站的多個膠囊(配備生物反應器和3D印表機)發送到火星,以組裝所有必要的材料來構建火星棲息地。

同時,正如Lehrer解釋的那樣,他和他的團隊將行星保護問題納入了他們的計劃:

「3.3年後,它將產生超出膠囊內容量的鐵。通過將其中一些無人模塊發送到火星,我們可以在幾年時間內生產大量鐵。我們要防止細菌汙染地球,因為這可能會阻礙在火星上尋找生命。」

他們確定,針對後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在膠囊的一側配備可充氣的密封腔,該腔可以安全地存儲3D列印材料。這樣可以確保在地球上生下來的細菌的幫助下製造的組件不會意外地接觸火星環境,從而防止任何可能的汙染。

總而言之,Lehner的工藝比常規構造和其他增材製造(3D列印)技術具有許多優勢。首先,為生物反應器提供動力的細菌能夠繁殖,因此它們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補充其數量。它們還很輕巧,因此易於運輸且價格便宜,並且能夠承受高劑量的輻射。

這個概念非常適合不久的將來的擬議任務,該任務將嘗試在月球上建立可持續的人類存在,然後使用該存在將探索性任務安裝到地球以外的位置(例如火星)。因此,ESA和NASA已經表示他們希望進一步發展Lehner的想法。ESA科學顧問AidanCowley博士說:

「ISRU是我們需要開拓的一項重要技術,以使可持續的勘探成為可能。應檢查所有方法,在這種情況下,班傑明的工作為此類應用的生物學過程增添了寶貴的見識。因此,誰知道呢,也許這一計劃有一天會成為現實。」

目前正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研究類似的想法-一種依靠藻類提供生命支持和穩定營養供應的生物反應器。當到月球和火星的任務成為常規任務時,配備3D印表機的自動機器人將很可能成為常規功能。維護成本低且可持續的ISRU方法將大大增強這些任務。

相關焦點

  • 建設首個火星基地材料怎麼來?科學家:送點細菌上去,自動生產鐵
    埃隆·馬斯克曾經宣布稱,希望他們公司的載人飛船未來能抵達火星並建立火星基地;史蒂芬·霍金教授生前也盼望能看到在這顆紅色行星上建立人類家園;美國宇航局正在建造新型太空發動機,能夠在未來運送人類抵達火星。但是,想在火星上建造人類基地真的很容易嗎?當然不是!恰恰相反,是十分困難!
  • 人類能否殖民火星?首先需要在火星建立自給自足基地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不斷加劇的全球核緊張局勢中,SpaceX和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呼籲儘快採取措施,逃離地球或許是避免未來核災難的一種有效方案,他希望未來不久人們能夠在火星表面建立殖民基地。  目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支研究小組設計了「紅杉森林(Redwood Forest)」,這是一些開放性公共穹頂森林棲息地。
  • 建立火星基地是否可行?科學家有了新發現,這將變得不再遙遠
    近些年各個國家都對火星充滿足夠的觀測熱情,是因為她的大氣、氣候以及其他特點,都使我們十分關心其上面是否存在原始生命。通過對火星的初步認識,我們知道火星表面是沒有生命體存在的,但是火星地表以及地冠是否存在細菌,還需要進一步考察。
  • 火星救援種土豆的事可行嗎?未來火星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文/太陽隨著我國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關於火星是否能夠滿足我們生活需求的問題再次被熱議,那麼,像影視劇中在火星上種土豆的事情能夠發生嗎?未來人類在火星建立基地的可能性有多大?因為如果要中出土豆,種子先得進行相關處理,直接埋在土裡是不行的,其次用人的排洩物進行施肥是最大的BUG,因為土豆這類植物並不能直接吸收糞便當中的有機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將糞便進行堆肥發酵處理,降低其中的有害物質,在進行使用。所以說如果能處理好上述的一些細節,在火星上種出土豆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連其他的一些植物也可以進行種植。
  • 馬斯克:SpaceX準備好在火星建立基地,2024年出發
    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在國際火星協會上表示,SpaceX有望在4年時間內,使用Starship進行首次火星無人飛行任務。在隨後的討論中,馬斯克認為,SpaceX有希望趕上之後的第二次火星發射窗口期。
  • 建立火星基地越來越靠譜?利用火星天然鹽水,可製造氧氣和氫燃料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某一天,這兩個星球上都將設有代表各個國家的常駐人員——與現在的無人短期訪問不同,要建立長駐的基礎必須要實現必需品儘可能多的自給自足。美國宇航局進行了大量的月球「本地資源利用(ISRU)」研究,為幫助建立和維持月球基地提出了很多可實際操作的方案,現在,他們準備複製這套模式,用到火星基地上。
  • 廣州極飛科技與火星1號基地合作,建立火星無人農業實驗室
    圖為:火星1號基地俯視圖 極飛科技供圖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背後,有一家廣州科技公司的身影日前,極飛科技與火星1號基地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涉及雙方聯合試驗,旨在助力人類在地外探索生存的無人農業解決方案。火星1號基地位於我國西北部,作為首個航天地外生存實訓基地,整體規劃面積67平方公裡,由中國航天員中心指導建設。而極飛科技是廣州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致力於開發有助於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技術。
  • 弄一堆細菌到火星上,它們能夠自生自滅進化出生物和文明嗎?
    有人對人類花費巨大代價去探索火星,甚至準備改造火星憤憤不平,認為花了冤枉錢,何不弄幾個細菌上去?他大概認為人類對付細菌已經精疲力竭,細菌太厲害了,何不讓它們到火星發揮作用。他甚至認為一個細菌就會爆發出無數後代,然後進化出各種生命。變害為利,節約資源,何樂而不為?
  • SpaceX的Starship星際飛船為建立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做準備
    SpaceX的Starship星際飛船和Super Heavy火箭(統稱為Starship)代表了一種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運輸系統,將機組人員和貨物運送到地球軌道,月球,火星及其他地方。
  • 人類「殖民」火星?那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本報記者 付毅飛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這意味著我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實施在即。雖然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卻已引發了火星迷們的無限遐想——將來我們能不能在火星上建旅館?火星上能不能採礦?在火星上可以開展哪些科學實驗?
  • 人類殖民火星 可能要派細菌和藻類先行
    雖然這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卻已引發了火星迷們的無限遐想——將來我們能不能在火星上建旅館?火星上能不能採礦?在火星上可以開展哪些科學實驗?更有甚者提出了科幻界中最現實的問題:等我們移民到火星,該種什麼菜吃?「從長遠來看,在火星上發展出獨特的人類文明,包括各種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技術文明是可以期待的。」
  • 人類計劃使用「紅杉森林」建立火星殖民點,600年內火星地球化
    「從長遠來看,人們不可能生存在一個星球上,不知道是何時,但總有一天,住在外星球上的人類會比地球上的多。」人類的探測器已經到達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與大衛星,經過綜合考量,火星被認為是一個適合人類殖民的理想行星。
  • 人類計劃使用「紅杉森林」建立火星殖民點,600年內火星地球化
    「從長遠來看,人們不可能生存在一個星球上,不知道是何時,但總有一天,住在外星球上的人類會比地球上的多。」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火星長期生存及建立殖民地。火星地表是不毛之地,無邊的戈壁沙漠覆蓋整個星球,時時颳起比卡特裡娜颶風更強大的沙塵暴。
  • NASA要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核電站,圖啥?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國能源部將徵求相關行業提案,以便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核電站,旨在支持該國長期太空探索計劃。提案內容為建立核裂變動力系統,目標是在2026年之前讓飛行系統、月球著陸器以及核反應堆就位。
  • 未來的火星基地,很可能建在洞穴裡
    為了在火星上建立基地,未來太空移民可能將被迫在極端惡劣的條件和宇宙輻射的衝擊下生存,為了解決這項嚴重的問題,大家可能最終會選擇躲在地下,被稱為熔巖洞的洞穴中。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躲在熔巖洞中可能是建立安全的月球或火星基地的關鍵。
  • 未來的火星基地,很可能建在洞穴裡
    為了在火星上建立基地,未來太空移民可能將被迫在極端惡劣的條件和宇宙輻射的衝擊下生存,為了解決這項嚴重的問題,大家可能最終會選擇躲在地下,被稱為熔巖洞的洞穴中。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躲在熔巖洞中可能是建立安全的月球或火星基地的關鍵。
  • 探秘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紅崖火星基地
    可是,地球上是否能找到一個跟火星地貌、地質和物質成分特徵相似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2017年,我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正式落地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紅崖地區。這個基地對火星基礎科學研究、火星探測工程和未來火星生活模擬訓練具有重要價值。據介紹,火星在地貌、地質和物質成分方面都有一些特殊的特徵。
  • 怎樣在火星上活下來?
    要想移民火星,可遠不止從地球飛到火星那麼簡單,人類想實現半永久或者永久定居火星,而不僅僅是為了火星一日遊,建設火星基地並且保證人們更好的在火星上生存是是否能移民火星的關鍵所在。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其實都離不開種類繁多的化學品,未來移民火星之後更是如此,跨星球運輸物資固然是可以,但是時效低、成本高的問題迫使人們需要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 火星上發現一塊藏有微生物和細菌的古老化石,證實火星曾經有生命
    火星一直以來都是各國探索的熱點,通過多次對火星的勘探,發現火星上不僅存在著古老的河床,還有各種形似人工的建築遺蹟,此外,在南北極還發現了以冰形式存在的水資源。最近,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塊1.6億年前的巖石樣本,科學家將其切開後進行了各方面的掃描研究,最後發現其中竟然含有細菌化石。
  • 殖民火星在望?馬斯克:將建造火星基地,但你可能會死
    據《每日星報》9月3日報導,「科學狂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周一(1日)的火星峰會會議上提及「前往火星的星艦(Starship)」研發進度,並表示登陸火星不是問題,真正的挑戰是在火星建立根據地。而在其殖民火星計劃中,建造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火星基地α(Mars Base Alpha)」非常重要,但最大的障礙將是等待定居者的潛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