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在河麂體內分離鑑定出PPRV第II譜系毒株

2021-02-16 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

本周和大家分享一篇發表在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TBED)上的文章「First report of peste despetits ruminants virus lineage II in Hydropotes inermis, China」。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小動物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劉光清研究員和安徽農業大學王桂軍教授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與安徽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周曉雅為本文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安徽省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

小反芻獸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俗稱羊瘟、偽牛瘟,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 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野生小反芻獸,以發熱,眼、鼻有分泌物,胃炎,腹瀉和肺炎為特徵。1942年在西非的象牙海岸首次報導發現PPR。PPRV屬於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根據N基因特徵可將其分為4個譜系,其中第I、II、III譜系起源自非洲,第IV譜系起源自亞洲。在中國,2007年首次在西藏自治區發現PPRV,並引發小反芻獸疫疫情,隨後在中國大陸各個地區出現流行。科研人員調查研究發現,過去十年間中國大陸PPRV流行的毒株均屬於第IV譜系。本文描述了一起發生在中國東部的PPRV感染河麂(Hydropotes inermis) 疫情,最終將病原鑑定為PPRV第II譜系毒株。

研究人員首先對來自安徽省的6頭髮病河麂進行診斷,發現動物個體出現PPRV感染症狀,包括發熱、呼吸困難、咳嗽、黏膿性眼鼻液和腹瀉等症狀。解剖病死動物發現其患有結膜炎和潰瘍性角膜炎,口腔和牙齦出現膿瘡樣損傷,肺臟和支氣管有出血、淤血等病理變化。

  作者利用Vero細胞成功分離出病毒,並命名為PPRV AH1608株。隨後利用PPRV N蛋白的抗體進行間接免疫螢光檢測(immunofluorescence assays,IFA),結果顯示PPRV病毒蛋白在感染的Vero細胞中表達。用磷鎢酸染色後,透射電鏡觀察到直徑200~250 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本研究首次在河麂體內分離鑑定出PPRV。

圖1   Vero細胞中病毒蛋白表達的IFA檢測

圖2   PPRV-AH1608病毒粒子的透射電鏡觀察

   

   隨後對PPRV AH1608株N基因進行遺傳進化分析發現,該病毒屬於PPRV第II譜系,與Nigeria/75/1株最為親密,而此前中國報導發現的PPRV均為第IV譜系毒株。

 

圖3  PPRV AH16株N基因的遺傳進化分析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發現PPRV能夠感染河麂,分離鑑定出的PPRV第II譜系毒株在中國屬首次報導,對該毒株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於小反芻獸疫的預防與控制。

文章連結: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bed.12683/full

DOI:10.1111/tbed.12683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動物傳染病學報」

相關焦點

  • 軍科院發文:鑑定出非洲豬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
    2021年2月,《中國獸醫學報》刊出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完成的研究論文《1株非洲豬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的鑑定》,文章指出,針對我國ASF疫情放緩以及感染豬出現的低死亡率現象,軍事獸醫研究所在非洲豬瘟病毒生態學研究中,從主動監測的樣品中分離到1株源自湖北某地的ASFV自然變異株。
  • 湖北首次發現野生河麂 已被收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標題:湖北首次發現野生河麂 已被收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高偉)6月30日,記者從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監測人員在查看紅外相機監測時發現一隻野生河麂。
  • 世界瀕危物種河麂首次現身吉林,其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鹿科動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吉林5月5日電 (石洪宇)4日晚,一隻形似野生狍子,長著獠牙的雄性河麂被送到吉林市野生動物保護站。當地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表示,這是吉林省境內首次發現的野生活體河麂,其被認為是最原始的鹿科動物。
  • 軍科院:鑑定出非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
    2021年2月,《中國獸醫學報》刊出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完成的研究論文《1株非洲豬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的鑑定》,文章指出,非洲豬瘟(ASF)於2018年傳入我國後已流行了2年有餘,我國非洲豬瘟病毒(ASFV)毒株未曾出現較大變異
  • 分離新冠毒株後,中國69家實驗室為何陷入「沉默」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財經》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據公開報導,除了武漢P4實驗室外,國內只有約10家P3實驗室獲準進行新冠病毒的實驗活動。
  • 全基因組篩選鑑定出調節MHC-I和MHC-II的譜系和腫瘤特異性基因
    全基因組篩選鑑定出調節MHC-I和MHC-II的譜系和腫瘤特異性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10:01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Jonathan W.
  • 研究進展|基因II型ASFV正在進化為毒性較小的形式?ASFV流行毒株...
    對小基因組區域的進一步分析,可以在緊密相關的ASFV基因型Ⅱ型分離株中識別出不同的遺傳變異。這些基因分型方法被用來鑑定病毒的起源,並能從遺傳角度區分緊密相關的毒株。然而,目前所建立的ASFV基因型與毒力之間的相關性並不十分明確。 迄今已報導17種基因Ⅱ毒株的全基因組序列,包括ASFV-中國毒株。
  • 我國首次在人腦脊液中分離到豬偽狂犬病毒
    該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院士團隊王湘如副教授、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李瑋主任、以及河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閆若潛研究員合作完成,報導了4例由偽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人急性腦炎病例,總結了PRV感染人的臨床特徵,並首次從患者腦脊液中分離得到一株PRV hSD-1/2019,該毒株表現出與當前我國豬群中流行的PRV變異毒株相似的生物學特性。
  • 多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變異毒株傳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印度報業託拉斯15日報導,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研究團隊對1536個樣本進行了測序,最終首次在印度報告了兩個新的病毒譜系,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變種。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16日也稱,該國現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毒株。並且,這一變異毒株傳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與此同時,新冠疫苗的研究也在加速推進。
  • 避免基因缺失毒株傳播成為新野毒株
    ASFV Georgia 2007分離株(ASFV-G)是造成目前歐洲和亞洲疫情的主要毒株。含有病毒相關基因缺失的ASFVs可以在豬體內產生減毒表型和誘導保護性免疫。 美國學者Elizabeth Ramirez-Medina等人在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探索,試圖產生安全有效的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結果並不理想。
  • 首次鑑定出小鼠胰島成體幹細胞,治癒1型糖尿病值得期待
    撰文:步步先生來源:幹細胞者說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曾藝課題組,首次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隨後建立了胰島類器官培養和長期擴增的體系。研究結果發表在《 Cell 》雜誌上,治癒1型糖尿病值得期待。
  • 深圳首次揭秘滅活新冠病毒真實形貌:採用冷凍電子顯微鏡
    IT之家3月6日消息 據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消息,近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從臨床新冠肺炎病例獲取生物樣本,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觀察到新冠病毒經滅活後的真實形貌,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鑑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
  • 科學家鑑定出肝臟中Sox9
    科學家鑑定出肝臟中Sox9+雙向祖細胞 2019-03-15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白化」小麂現身!神農架為何頻繁出現白化動物,專家給出推測
    經過專家的長時間觀察發現,小麂之所以會去舔巖石,是因為小麂體內缺乏某種微量元素,而這種微量元素可以在含有鹽分的土壤和巖石中獲取,用來維持體內的正常機能。 被列為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的小麂 小麂喜歡獨居或者雌雄同棲,主要棲息在小山谷或者雜草叢中,很少會出現群體活動。
  • 21世紀以來,人類首次鑑定出新型愛滋病毒株:愛滋病仍在不斷進化
    雅培公司和密蘇裡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來自於45個國家的78000個樣本進行分析,鑑定出一種新型的HIV毒株。 研究表明該毒株是HIV-1群M型的一部分,而後者正是愛滋病全球流行的罪魁禍首。
  • 銅仁市迷路村致富新「秘訣」 斑鳩配河麂
    銅仁市迷路村致富新「秘訣」 斑鳩配河麂 發布時間:2019-11-27 10:36:18      來源:銅仁日報   每天在生產基地管護著1000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但由於傳統的譜系追蹤工具缺乏足夠高的解析度,解析譜系組成複雜且高度動態的複雜系統(如血液與免疫系統)仍有很大挑戰。該技術基於Cre重組酶的隨機重組原理,可在體內產生超過100萬種序列隨機的重組產物——即Polylox條形碼。通過測序追蹤條形碼在體內的流向,即可實現高解析度重建復細胞發育軌跡並在克隆水平解析細胞發育命運。
  • 從茶中分離出水泡枯萎病相關的真菌進行鑑定和表徵
    相當數量的茶樹表現出特徵性的水皰枯萎病症狀,其範圍從上部葉片表面的初期黃斑,下部葉片表面的成熟白色孢子狀水泡到整個葉片表面的褐色壞死性病變從有症狀的葉片樣品中分離出總共42種分離物,其中15種來自初始期,15種來自成熟期,壞死期有12種。從患病的葉子中分離出了兩種真菌:Pestalotiopsis和Nigrospora。檢查了包括菌落,菌絲和孢子形態在內的菌落特徵,並確定了所有分離的擬青黴和黑孢菌的菌絲積累,孢子形成和孢子萌發。進行了基於ITS-RFLP的分子分析,鑑定和遺傳變異分析。
  • 基於質譜的蛋白質鑑定,第1節:蛋白質鑑定技術簡介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的分析一般可分為四類分析方法:(i)快速而簡單的分析方法,用於從複雜混合物中純化少量蛋白質;(ii)快速而靈敏的方法,可從目標蛋白質中獲取少量但足夠的結構信息 (iii)獲取拓展的蛋白質或DNA序列資料庫,以及(iv)能夠通過計算機算法將DNA序列信息與各種類型的蛋白質結構信息結合起來
  • 引發歐洲混亂的英國新冠變異毒株如何發現的?對疫苗意味什麼
    針對該變異毒株,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從我國所獲得的病毒序列來看,不管是輸入人員、貨物還是冷鏈產品等,從各種途徑獲得的病毒,都沒有發現我國已有變異病毒輸入。他同時表示,我們還會繼續高度關注,密切監視病毒的活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