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和大家分享一篇發表在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TBED)上的文章「First report of peste despetits ruminants virus lineage II in Hydropotes inermis, China」。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小動物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劉光清研究員和安徽農業大學王桂軍教授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與安徽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周曉雅為本文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安徽省科學基金項目等的資助。
小反芻獸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俗稱羊瘟、偽牛瘟,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 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野生小反芻獸,以發熱,眼、鼻有分泌物,胃炎,腹瀉和肺炎為特徵。1942年在西非的象牙海岸首次報導發現PPR。PPRV屬於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只有一個血清型,但根據N基因特徵可將其分為4個譜系,其中第I、II、III譜系起源自非洲,第IV譜系起源自亞洲。在中國,2007年首次在西藏自治區發現PPRV,並引發小反芻獸疫疫情,隨後在中國大陸各個地區出現流行。科研人員調查研究發現,過去十年間中國大陸PPRV流行的毒株均屬於第IV譜系。本文描述了一起發生在中國東部的PPRV感染河麂(Hydropotes inermis) 疫情,最終將病原鑑定為PPRV第II譜系毒株。
研究人員首先對來自安徽省的6頭髮病河麂進行診斷,發現動物個體出現PPRV感染症狀,包括發熱、呼吸困難、咳嗽、黏膿性眼鼻液和腹瀉等症狀。解剖病死動物發現其患有結膜炎和潰瘍性角膜炎,口腔和牙齦出現膿瘡樣損傷,肺臟和支氣管有出血、淤血等病理變化。
作者利用Vero細胞成功分離出病毒,並命名為PPRV AH1608株。隨後利用PPRV N蛋白的抗體進行間接免疫螢光檢測(immunofluorescence assays,IFA),結果顯示PPRV病毒蛋白在感染的Vero細胞中表達。用磷鎢酸染色後,透射電鏡觀察到直徑200~250 nm,有囊膜的病毒粒子。本研究首次在河麂體內分離鑑定出PPRV。
圖1 Vero細胞中病毒蛋白表達的IFA檢測
圖2 PPRV-AH1608病毒粒子的透射電鏡觀察
隨後對PPRV AH1608株N基因進行遺傳進化分析發現,該病毒屬於PPRV第II譜系,與Nigeria/75/1株最為親密,而此前中國報導發現的PPRV均為第IV譜系毒株。
圖3 PPRV AH16株N基因的遺傳進化分析結果
綜上所述,本研究首次發現PPRV能夠感染河麂,分離鑑定出的PPRV第II譜系毒株在中國屬首次報導,對該毒株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於小反芻獸疫的預防與控制。
文章連結: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bed.12683/full
DOI:10.1111/tbed.12683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動物傳染病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