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因為最常見的是羊的,所以大多數時指的是羊拐骨,實際上,這個稱謂泛指羊 豬 牛 狍子 糜子 獐子 駱駝 狼等動物後腿膝蓋處的一塊骨頭。
清朝人定名為背式骨,民間也稱拐骨,髕骨,距骨 髀石等,民間習慣單獨將狼的膝骨稱作狼髀石。
狼髀石與羊拐骨形狀區別較大的
嘎拉哈命名源自東北少數民族語系,嘎拉哈是北方民族尤其是東北少數民族一種流傳悠久的文化現象。
嘎拉哈被人類認識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時代文明,在內蒙古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裡曾發現單獨擺放的動物髕骨,應該是原始人類對於這種形狀奇特骨骼的最早認知。 在新石器時代,動物身上特殊的部位都是原始先民感到好奇的地方,並且在認知過程中並加以神化 膜拜 應用,例如原始先民對於動物犬牙的崇拜 佩戴,嘎拉哈作為動物身上較為特殊骨骼,很早就被原始先民單獨摘取,加以應用,距今有幾千年歷史。
嘎拉哈在北方少數民族的較為流行,早期的鮮卑 匈奴墓葬裡有多處出土發現,到遼金元時期,嘎拉哈在民間應用成為普遍現象。
遼金時所用的嘎拉哈既有動物身上摘取的真實骨頭,也有以動物髕骨做模範製作的金屬嘎拉哈;和用玉石 瑪瑙 水晶 琉璃 琥珀等材質雕琢的形制。
嘎拉哈的實際用途分為三種,一是原始巫術佔卜祭祀的用具;二是遊戲玩具;三是佩戴的飾品;
據學者研究,嘎拉哈是原始巫教的佔卜工具,嘎拉哈的四面代表著吉兇禍福,多個嘎拉哈在佔卜時,潑灑成不同的卦象,表示不同的徵兆。在原始祭祀時,將嘎拉哈寓意吉祥的一面朝上,不等數量的嘎拉哈擺成祈福 闢邪的陣式,已期達到願望。
嘎拉哈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玩具功能,尤其是遼金元時,嘎拉哈是遼金元少數民族比較大眾化的玩具,《遼史》中記載應歷六年,穆宗「與群臣冰上擊髀石為戲」,這裡的髀石指的就是嘎拉哈,到後來的清代滿族人一直有著歘(CHUA)嘎拉哈的遊戲,一直到八十年代晚期還是東北民間常見的遊戲。
而遼金元時的人們還有佩戴嘎拉哈的習俗,最早期的東北少數民族勇士在狩獵到猛獸時,習慣將獸牙獸骨隨身佩戴,以代表勇敢 彪悍的個性,後來佩戴嘎拉哈的功能轉變為代表身份的象徵,因為身份的不同,佩戴的嘎拉哈質地做工也不盡相同,遼金元貴族喜歡佩戴材質珍貴的嘎拉哈,當時較為流行玉質 水晶 瑪瑙 琥珀 蜜蠟 琉璃 青銅等材質製作的嘎拉哈。
遼金元時嘎拉哈的盛行,使得北方民間遺存了許多不同樣式材質的嘎拉哈,除了動物膝骨原有材質外,青銅嘎拉哈和鑌鐵嘎拉哈是製作較多的,而玉質 水晶 瑪瑙 琉璃 琥珀 蜜蠟等材質佩戴用途的嘎拉哈存世較為稀少,成為藏友們追逐的熱點。
遼金元時期青銅鑌鐵等金屬材質嘎拉哈形狀不一,大小不同,既有實心鑄造的,也有空心灌鉛錫的。常見的簡單骨質造型的一般交流價在幾百元,青銅嘎拉哈上鑄造飛馬形制的價格在千元以上,還有鑄造文字和其他奇異圖案的更為稀少,價格也相對較高。
和田玉 水晶 瑪瑙 琉璃 蜜蠟 琥珀等材質的嘎拉哈一般做工較為精緻,尤其和田白玉所製作的嘎拉哈,玉質潤澤,形制柔美,叫人愛不釋手,多為遼金元時期皇族所佩戴。
傳說中,女真族首領金兀朮曾經取下四種野獸的嘎拉哈,以彰顯其膽量和武功,後來的人們在遊戲中將四個嘎拉哈作為一種固定模式,東北民間稱作歘(CHUA)嘎拉哈,一直流傳至今。 幾千年的歲月過去了,現代的人們對於嘎拉哈也僅僅剩下美好的回憶,而古代的嘎拉哈,尤其是遼金元時期的嘎拉哈形制器物成為一項熱門的收藏種類,對於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宗教 民族風俗等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換個好心情,大家一起玩吧,歡迎留言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