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明了一種顯微鏡,可以安全地透視被骨頭遮擋的組織

2020-12-07 科技領航人

看到我們身體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對於現代醫學的許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但是,如何做到這一點而又不通過肉和骨頭等障礙物切片和切塊來觀察活的完整組織(如我們的大腦)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圖註:常規顯微鏡(左)與反射矩陣顯微鏡(右)的比較。

厚而不一致的結構(例如骨骼)會不可預測的散射光,從而很難弄清它們背後發生了什麼。而且,您希望看到的越深,散射的光線越會遮擋精細而脆弱的生物結構。

對於那些熱衷於觀察生物組織工作的研究人員,有很多選擇,它們使用聰明的光學技巧將以特定頻率移動的散射光子變成圖像。但是,由於冒著組織損傷的風險或僅在淺深度進行操作,它們都有缺點。

如今,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即使雷射穿過厚厚的一層骨頭,也可以從雷射發出的散射紅外光中創建清晰的圖像。

高麗大學的物理學家Seokchan Yoon和Hojun Lee說:「我們的顯微鏡使我們能夠研究無法通過任何其他方式解決的活組織內部的精細內部結構。」

雖然以前稱為三光子顯微鏡的技術已經成功地捕獲了小鼠顱骨下方的神經元圖像,但大多數試圖從有骨套入的動物頭部中獲得清晰圖像的嘗試都需要在顱骨上切開一些開口。

圖像處理前後採用像差校正算法

三光子顯微鏡使用更長的波長和特殊的凝膠來幫助看穿骨頭,但是這種方法只能穿透那麼深,並且以可能損壞脆弱的生物分子的方式組合光頻率。

通過將成像技術與以前用於校正地面天文學中的光學畸變的計算自適應光學技術相結合,Yoon和同事們能夠從其完整頭骨的後面創建有史以來第一張高解析度的滑鼠神經網絡圖像。

他們稱其新的成像技術為雷射掃描反射矩陣顯微鏡(LS-RMM)。它基於常規的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除了它不僅檢測光在成像深度處的散射外,還獲得光——介質相互作用的完整輸入——輸出響應——其反射矩陣。

當光(在這種情況下,來自雷射)穿過物體時,一些光子會直行,而另一些光子會偏轉。骨骼具有複雜的內部結構,特別擅長散射光。

光必須傳播得越遠,這些彈道光子從圖片中散射的越多。大多數顯微鏡技術依靠那些直射的光波來構建清晰,明亮的圖像。LS-RRM使用特殊的矩陣來充分利用任何異常光線。

在記錄了反射矩陣之後,研究小組使用了自適應光學編程,以找出哪些光粒子定義了哪些模糊。與空間光調製器一起使用,以幫助糾正在如此小的成像比例下發生的其他物理像差,它們還能夠從數據生成滑鼠神經網絡的圖片。

「波前像差的識別是基於目標的固有反射比。」研究小組在論文中解釋說, 「因此,它不需要螢光標記和高激發功率。」

在自然生活環境中可視化生物結構具有揭示其作用和功能的更多潛力,並且可以更輕鬆地發現問題。

Yoon和Lee說:「這將極大地幫助我們進行早期疾病診斷並加快神經科學研究。」

LS-RMM受計算能力的限制,因為它需要大量且費時的計算才能處理來自較小細節區域的複雜像差。但是該團隊建議,他們的像差校正算法也可以應用於其他成像技術,以使它們也能夠解析更深的圖像。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項新技術將揭示隱藏在我們身體內部的東西。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相關焦點

  • 每日聽力 | 德國科學家發明了透視人體器官
    德國科學家表示,他們使用新技術發明了透視人體器官,他們說,這項技術可能用於生產三維人體器官,以便用於移植手術中。The scientists are with 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in Munich.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由於目前使用的成像技術的限制,頭骨必須被刪除或薄,以顯微鏡研究腦組織下的神經網絡。因此,有人提出了其他解決方案,以實現活體組織的深層成像。例如,近年來,三光子顯微鏡已成功地用於小鼠頭骨下的神經元成像。然而,三光子顯微鏡受限於雷射重複率低,因為它採用了紅外範圍內的激發窗口,在活體成像過程中會損傷活體組織。
  • 把普通數位相機當潛望鏡用:《自然》論文教你隔牆「透視」
    如果可以「透視」拐角後的情況,交通安全一定會提高很多。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就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透視」方法,在視線被阻擋的情況下看清物體,所需的設備僅是一臺普通的數位照相機。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1月24日凌晨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
  • 突破「阿貝極限」 德國科學家發明新型光學顯微鏡
    憑藉發明突破200納米「阿貝極限」的光學顯微鏡,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施特芬·黑爾獲得了這一榮譽。一年一度的「未來獎」是德國最重要的科學獎。  黑爾在接過德國總統克勒頒發的獎盃時表示,將把所獲得的25萬歐元獎金作為一個科技公司的啟動資金,為將來研究更好的顯微鏡奠定基礎。
  • 是誰發明了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原理解釋
    20世紀20年代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流也具有波動性,其波長與能量有確定的關係,能量越大波長越短,比如電子經 1000伏特的電場加速後其波長是0.388埃,用10萬伏電場加速後波長只有0.0387埃。於是科學家們就想到是否可以用電子束來代替光波?這是電子顯微鏡即將誕生的一個先兆。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布,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
  • 狗狗並非不能吃骨頭,選對骨頭還是可以安全享用的
    狗狗並非不能吃骨頭,選對骨頭還是可以安全享用的。提到狗狗我們會首先想到骨頭,就像提到貓咪我們會想到老鼠一樣,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狗狗吃骨頭是天經地義,貓咪天生就是老鼠的剋星。但是現在很多家長會發現,寵物醫生會建議說不要給狗狗吃骨頭,也有很多狗狗吃骨頭導致的慘痛事件,那麼狗狗到底能不能吃骨頭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狗狗吃骨頭的利與弊。
  •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病毒這種可怕的隱形殺手無處藏身!
    那時,顯微鏡早已問世,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事隔 90 多年後,顯微鏡又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並且開始真正地用於科學研究試驗。
  • 繪畫基礎教程之《簡單的透視和比例》
    這裡不同於焦點透視中的斜透視。3、重疊法,又叫遮擋法,前景物體在後景物體之上,利用前面的物體部分遮擋後面的物體來表現空間感。在兒童畫中,小朋友們往往採用混合式的繪畫空間來表現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而主要的空間表現方式就是"左右上下關係"和"部分遮擋關係"。同時遮擋法也讓在有限的畫面內表現更多內容成為可能。4、近大遠小法。將遠的物體畫得比近處的同等物體小。
  • 【微生物】微生物世界劃時代的進步----顯微鏡的發明
    古人發現,吃剩的米粥數日後變成香醇可口的飲料,這就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酒;宋朝時就已經發明人痘來預防天花。古人只知應用而不知其原理。微生物又是何時被人類發現的呢?1590年前後,一位名叫詹森的荷蘭眼鏡製造匠人利用兩片透鏡製作了顯微鏡,但他並沒有意識到顯微鏡真正的價值。
  • 是誰發明了顯微鏡,列文虎克?還是胡克?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顯微鏡,是因為一篇小學課文《玩出了名堂》,文中列文虎克作為一個業餘科學愛好者,堅持自己的興趣,用自己手工製作的顯微鏡觀察到了細小的微生物,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很多人,也因這個模糊的印象誤以為顯微鏡就是他發明的。
  • 顯微鏡這個偉大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顯然,設法把這個視角放大,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小的東西。光學顯微鏡的誕生顯微鏡的問世,要從400年前說起。1590年前後,眼鏡工匠詹森把兩個凸透鏡前後放置,發現物體的細節變得十分清楚。光學顯微鏡就是這樣偶然發明的。但是,談到顯微鏡,荷蘭人列文虎克的名氣比詹森大得多。
  • 顯微鏡的「編年史」它的發明對於人類意味著什麼?
    顯微鏡的歷史,就是不斷提高解析度的歷史:使越來越小的樣本細節,能夠在眼睛上形成1』以上的視角。科學家漸漸認識到,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與照明輻射的波長成正比。照明輻射的波長越短,顯微鏡的解析度越高。可見光的波長為400納米~760納米。現代光學顯微鏡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數可以達到2000,能夠分辨200納米的物體,可以看到最小的細菌。
  • 斯坦福科學家發明一新型原子顯微鏡:成像超導體中的向列轉變
    該論文研究主導、班傑明·列夫(Benjamin Lev)教授說:「幾年前,我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掃描探針顯微鏡。」 「人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但是鏡頭不是聚焦在某些樣品載玻片上,而是聚焦在懸浮在樣品附近的原子的量子氣體上。」在該研究團隊發明的新顯微鏡中,原子利用磁場從「原子晶片」捕獲裝置中懸浮,直到它們在樣品載玻片上方僅一個微米。
  • 歪果仁黑科技-Foldscope卡片顯微鏡
    即使你買來一臺昂貴笨重的顯微鏡也無法隨身攜帶還要做好觀察片才能觀看史丹福大學工程師 Manu Prakash 與研究生早在2014年就發明了這款Foldscope 紙板顯微鏡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醫療檢查尤其是腸道疾病的檢查他們把5萬支成品發放到135個國家測試並被應用於很多項目比如水質量、牛奶微生物含量、藥品真實性現在他與自己的學生 Jim Cybulski組織了
  • Nature Photonics|光聲結合,實現深層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
    ,可以透視不透明介質,實現生物組織中的動態成像。研究背景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發光的螢光探針進行生物成像。例如,標記特定的神經元,然後利用其以進行神經科學研究。由於光學檢測方法可以比較有效地分析待測試組織的化學成份,因此螢光成像對於生物醫學研究來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儘管目前螢光顯微鏡可以提供納米級到微米級的解析度,但是解析度卻隨著進入生物組織的深度而迅速降低。
  • 科學家製成四維電子顯微鏡
    (圖片來源:Nano Letters; images and diagram produced at Caltech) 美國科學家近日製造出了第一臺四維電子顯微鏡,能夠用來觀察原子尺度物質結構和形狀在極短時間內所發生的變化。
  • 2017諾貝爾化學獎:三科學家發明冷凍電子顯微鏡(更新)
    【財新網】(記者 周辰)繼前日和昨日分別各有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生理和醫學獎、物理學獎後,2017年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名單上終於出現了非美國學者。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許,諾貝爾獎評委會主席格榮·漢森(Goran Hansson)宣布,因發明用於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lectron microscopy),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伯謝(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獲得
  • 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診斷
    近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通過發明新的病理組織成像技術,改善這種狀況。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穎的組織清除和光學方法,該方法具有很高的潛力,可以為腫瘤及其微環境提供全面的三維視圖。這項方法價格便宜、快速且易操作,因此可廣泛應用臨床術後病理檢查。
  • 【新技術】3D腫瘤顯微鏡可對腫瘤組織進行三維角度分析,簡化腫瘤...
    近年來,全世界的科學家通過發明新的病理組織成像技術,改善這種狀況。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穎的組織清除和光學方法,該方法具有很高的潛力,可以為腫瘤及其微環境提供全面的三維視圖。這項方法價格便宜、快速且易操作,因此可廣泛應用臨床術後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