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大陸發展航天后生可畏

2020-12-05 海外網

臺灣中央大學科四館頂樓,有中華衛星一號接收器。(中評社 黃文杰攝)

海外網12月4日電 中評社桃園12月4日報導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副校長、臺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到月球著陸,連臺灣的科學家都會高興拍手叫好,樂見科學貢獻,因為月球發展或是太空殖民計劃已經可行,這也是繼「美國夢」、「中國夢」之後,下一個「月球夢」,可以促成國際合作、和平發展。

葉永烜,知名德國籍華人天文學家,原籍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出生於南京,在澳門成長,曾任臺灣中央大學副校長,研究專長是彗星、行星大氣與地球高層大氣、太陽系與行星形成、電漿物理。

他認為,中國發展月球計劃過程,可以想見的是,根本得不到其他國家奧援,一切只有自立自強,但中國按步驟累積實力,令人刮目相看。國外有人開玩笑形容,俄國航天人員年紀60歲,美國航天人員50歲,中國航天人員30、40歲,足以證明中國發展航天「後生可畏」。

1982年時葉永烜和法國科學家丹尼爾·高迪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託比·歐文(Toby 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劃。

該計劃就是現在的卡西尼-惠更斯號。NASA在2009年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表彰他對卡西尼-惠更斯號計劃的貢獻。

除了卡西尼計劃以外,葉永烜還曾參加喬託號、深度撞擊號、羅塞塔號等太空探測任務。

媒體報導「嫦娥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個地外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器,也是美國阿波羅計劃結束後全球重返月球的第一個軟著陸探測器。

葉永烜說,事實上,中國大陸積極發展航天與月球計劃,不同於印度發射火星探測,是屬於長期計劃,或者應該說三部曲,依序分別是「繞」、「落」、「回」。

先前「嫦娥二號」等發射升空,著重在月球軌道繞行,這次「嫦娥三號」著陸如果順利成功,代表進入到「落」,接下來,就要看看中國大陸是否繼續推動太空特測器返回地球。

太空探測器如果可以從月球返回地球,不是單純月球表面資料收集,這意味著,未來搭載太空人登陸月球計劃更成熟。

葉永烜回憶,十多年前剛開始聽說,中國要發展月球計劃,當時很多科學家都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很複雜、又沒有辦法得到外援技術。

如今短短時間,從繞行軌道進入探測器著陸,相信科學家都覺得很高興,對科學發展很有大貢獻。

(責編:牛寧)

相關焦點

  • 大陸發展航天后生可畏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副校長、臺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到月球著陸,連臺灣的科學家都會高興拍手叫好,樂見科學貢獻,因為月球發展或是太空殖民計劃已經可行,這也是繼「美國夢」、「中國夢」之後,下一個「月球夢」,可以促成國際合作、和平發展。
  • 2021年是臺灣最後機會?臺學者:大陸進入啟動統一前期階段
    進入2020年之後,臺海局勢出現「波動」,主要是民進黨當局多次惡意詆毀大陸。針對不思悔改的「臺獨」分子,大陸方面已多次發出警告。然而,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並沒有緩和兩岸關係的想法,而是在不斷「詆毀」大陸。 由於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的囂張態度,所以兩岸形勢已經到達「重要的時刻」。在這如此關鍵的時刻,「臺灣競爭力論壇」正式召開。
  • 臺灣學大陸搞島內「雙循環」?專家:不如參與到大陸「雙循環」謀發展
    但大陸經濟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臺灣經濟規模偏小,產業門類不齊全,最好還是參與到大陸經濟的「雙循環」體系中來,以謀求經濟發展的空間。23日,臺灣「全國工業總會」官網轉載了臺灣《工商時報》一篇社論,開門見山提出大陸正積極推動「雙循環」經濟發展,挖掘內部廣大市場和消費潛力。臺灣擴大內需產業的「內循環」也有相當的必要性。
  • 臺陸委會回應3名臺灣學者赴大陸任職-吳美紅 陳錕山 臺灣海洋大學...
    原標題: 臺陸委會回應3名臺灣學者赴大陸任職  東方網5月30日消息: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發言人吳美紅29日稱,兩岸學術交流涉及到科技機密等,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應該要有建制和配套。
  • 臺灣學者李敖直言:對不起大陸同胞
    1949年,蔣校長帶領國民黨開始退守臺灣。之後他一心想要藉助美國的力量捲土重來,但是我黨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他好幾次想要反撲,最後都竹籃打水一場空。但蔣校長卻有一事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在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黃金,那麼究竟帶走了多少呢?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利用暑期赴滬實習,尋找新的發展機會臺灣大學生「逐夢上海」「很想來大陸看看新發展,也看看傳統文化教育和臺灣有什麼不同」,「大陸有近14億人口,想想這裡的發展機會就熱血沸騰。7月15日,20名臺灣大學生來到上海,開始在2家新經濟企業展開為期1個月的暑期實習,說到未來,他們大都興奮地表示,正考慮在大陸就業和謀劃發展。「逐夢上海」2019臺灣大學生暑期實習計劃由香港大中華會、匯勤資本和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希望幫助臺灣大學生親身體驗內地職場環境,累積實踐經驗,在感受上海新經濟高速發展魅力的同時,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 「財經縱橫」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那麼為什麼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那麼低的收入水平、人民生活那麼差的狀況之下,能夠在持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經濟取得高速增長?作為學者,我們總想解釋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看過一些文化學者,尤其是北京崇拜儒家文化的學者,認為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經濟能夠維持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長,到了80年代變成一個新興工業化經濟的原因是儒家文化的影響。
  • 臺灣學者: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
    原標題:臺灣學者: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資料圖:蔡英文。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中新社臺北10月7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所長吳東野7日在臺北指出,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目前有關兩岸政策的言與行來看,所謂「維持兩岸現狀」是緣木求魚。
  • 臺灣人看大陸:不去大陸發展就是「不長進」!
    環球網15日消息,臺灣《旺報》「臺灣人看大陸」板塊今日刊登了名為「拋棄顧慮 做好準備 登陸展抱負」的投稿,稿件作者是一位IT業內人士,他通過自身的經歷表示當下留在臺灣,只能空有一身本事,不去大陸發展而畏首畏尾就「太不長進了!」。但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來大陸則也只能是「鎩羽而歸」。
  • 臺學者: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常態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臺灣中時新聞網1月5日發表臺灣中華大學教授尹啟銘的文章,題為《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新常態》。全文摘編如下:日前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部門人士的話表示:「隨著臺灣投資規模擴增,以後除非基期因素等特殊狀態,否則臺灣經濟成長高於全球平均及居亞洲四小龍前段班將會是常態。」不禁讓人對該人士的大膽預測感到佩服,另一方面則對於他有關經濟成長動力的解讀,若不是外行就是在故意誤導社會大眾感到可悲。
  • 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湖北庫正式發布
    光明網訊(記者 張勝)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指導,華中師範大學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湖北庫發布會在武漢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江漢大學等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的數十位學者參加會議。
  • 臺灣青年:大陸發展很好 對未來十分期待
    該院是廣州市屬科研單位,2014年成立「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將科研創新與吸引臺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相結合,成為服務臺青創業發展的平臺。廣州還設立每年1000萬元人民幣的「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與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對相關企業、團隊予以支持。「去年大陸出臺惠及臺企臺胞的『31條措施』後,我們可以更好享受同等待遇,我不再是遊子的心情,廣州也可以是我的家。」張彥彬說。
  • 大陸齊心忙未來,臺灣上下茫出路
    兩個會議動機相似,均為繁榮經濟;主題相似,同為謀劃未來發展;內容相似,都是打造交流合作平臺;即便是形式也相同,均採用實體、線上會議。但論層級與效果,兩者卻天壤之別:前者為民間,後者為「官方」;前者起而論道,成果立竿見影;後者僅是坐而論道,不知何年能見牛肉。對此,有臺灣學者認為,「現在大陸上下齊心忙未來,臺灣上下卻在茫出路」。
  • 臺學者:大陸可能2022年提統一時間表
    臺灣《中國時報》新媒體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9月12日合辦政軍兵棋推演,聚焦中共「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可能出現哪些狀況。認為大陸可能在2022年提出兩岸統一時間表,同時提出三種從模糊到清晰的促統表述。
  • 臺灣處境「不佳」?被大陸「將軍抽車」
    這個自由貿易區被認為是目前市場最為廣闊,發展潛力最大,可以帶動地區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注意到,有一個地區是沒有參與到這個協議中來,那就是臺灣地區。 而在協議籤署之後,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們就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 大陸經濟很依賴臺灣?專家:兩岸互相依賴才是真相
    事實上,臺灣依靠大陸,大陸也需要臺灣,兩岸經貿相互依賴才是真相。 首先,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自本世紀初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兩岸貿易規模迅速擴張,大陸開始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據統計,2020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佔大陸進出口貿易額的5.4%。其中,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高達1277.3億美元。
  • 臺灣人才湧向大陸,蔡英文說這種話讓臺胞怒了…
    無獨有偶,據年初的一份香港城市大學對臺港兩地大學生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臺灣大學生中有近四成六的人表示願到大陸發展。調查分析稱,臺灣雖然稅收和物價低,但月薪也相對較低,故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考慮到別處發展。的確,近些年來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不少臺灣同胞會選擇到大陸求學或工作。
  • 臺灣選舉與兩岸的關係?學者:「自轉」與「公轉」
    學者:「自轉」與「公轉」 2016-01-18 09:54:54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這次選舉的結果是臺灣民眾在臺灣內部政治上,對國民黨這些年施政情況的一個綜合反映。楊幽燕以「天體運轉」作比進行解讀:這場選舉是臺灣的「自轉」,而「公轉」則是兩岸關係發展,「公轉」圍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全體中國人的福祉。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不僅使兩岸民眾受益,對地區和平也是一個重大貢獻。
  • 臺灣頂級遙測專家赴大陸 挑動臺灣敏感神經
    據臺媒報導,臺灣頂級遙測專家、「中央大學」教授陳錕山,在沒有事先向相關部門報備的情況下,直接棄職赴大陸中科院任職。54歲的陳錕山3月入選大陸吸收海外頂尖人才的「千人計劃」,目前在大陸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研究員。時隔數月,臺灣媒體似乎才突然發現這個事實,輿論一片譁然,甚至炒成「棄職投共」。
  • 臺灣間諜施正屏被判4年,他在大陸都幹了什麼事
    近些年來,臺灣間諜想滲透大陸各部門難上加難,畢竟兩岸交流的渠道有限。於是,臺灣情報機構就瞄上了大學教授。兩岸雖政冷,但還是存在各種學術交流,在臺灣情報機關眼裡,這些學者就成為了他們發展運用的對象,而施正屏正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