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大學科四館頂樓,有中華衛星一號接收器。(中評社 黃文杰攝)
海外網12月4日電 中評社桃園12月4日報導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副校長、臺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大陸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到月球著陸,連臺灣的科學家都會高興拍手叫好,樂見科學貢獻,因為月球發展或是太空殖民計劃已經可行,這也是繼「美國夢」、「中國夢」之後,下一個「月球夢」,可以促成國際合作、和平發展。
葉永烜,知名德國籍華人天文學家,原籍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出生於南京,在澳門成長,曾任臺灣中央大學副校長,研究專長是彗星、行星大氣與地球高層大氣、太陽系與行星形成、電漿物理。
他認為,中國發展月球計劃過程,可以想見的是,根本得不到其他國家奧援,一切只有自立自強,但中國按步驟累積實力,令人刮目相看。國外有人開玩笑形容,俄國航天人員年紀60歲,美國航天人員50歲,中國航天人員30、40歲,足以證明中國發展航天「後生可畏」。
1982年時葉永烜和法國科學家丹尼爾·高迪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託比·歐文(Toby 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劃。
該計劃就是現在的卡西尼-惠更斯號。NASA在2009年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表彰他對卡西尼-惠更斯號計劃的貢獻。
除了卡西尼計劃以外,葉永烜還曾參加喬託號、深度撞擊號、羅塞塔號等太空探測任務。
媒體報導「嫦娥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個地外軟著陸探測器和巡視器,也是美國阿波羅計劃結束後全球重返月球的第一個軟著陸探測器。
葉永烜說,事實上,中國大陸積極發展航天與月球計劃,不同於印度發射火星探測,是屬於長期計劃,或者應該說三部曲,依序分別是「繞」、「落」、「回」。
先前「嫦娥二號」等發射升空,著重在月球軌道繞行,這次「嫦娥三號」著陸如果順利成功,代表進入到「落」,接下來,就要看看中國大陸是否繼續推動太空特測器返回地球。
太空探測器如果可以從月球返回地球,不是單純月球表面資料收集,這意味著,未來搭載太空人登陸月球計劃更成熟。
葉永烜回憶,十多年前剛開始聽說,中國要發展月球計劃,當時很多科學家都覺得不可思議,認為這很複雜、又沒有辦法得到外援技術。
如今短短時間,從繞行軌道進入探測器著陸,相信科學家都覺得很高興,對科學發展很有大貢獻。
(責編: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