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學者:大陸可能2022年提統一時間表
臺灣《中國時報》新媒體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9月12日合辦政軍兵棋推演,聚焦中共「十九大」之後,兩岸關係可能出現哪些狀況。認為大陸可能在2022年提出兩岸統一時間表,同時提出三種從模糊到清晰的促統表述。
-
臺媒體人:留給臺灣時間不多了 需趕快跟大陸統一
臺灣電視節目「夜問打權」主持人黃智賢在微博以及臺媒《中國時報》上發表評論文章。她表示,「臺獨」毫無可能。統一將是必然。但問題是共同統一,還是被統?被統是「以戰逼統」,還是「武統」?而臺灣正處於,機會之窗即將關上的最後時刻。
-
最近,關於「臺灣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
李克新(中國駐美公使)美軍艦抵達高雄之日 就是"武統"之時環球時報引述臺媒報導,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12月8日在中國大陸駐美大使館主講「解讀十九大報告」僑學界專場講座,其間就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其中包括「美臺軍艦實現互訪」的條文表示稱,「我可能要感謝你們美國朋友」,大陸沒有時間跟機會用「反分裂國家法」,若美國把軍艦派過去臺灣,就啟動了「反分裂國家法」
-
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 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
美國主動提升臺美關係、大量對臺軍售、美國軍機軍艦頻頻穿越臺灣海峽,造成臺海空前緊張局面。當前大陸發動「武統」的機率極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應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但大陸追求統一目標不變,兩岸敵意仍深,更缺乏互信、溝通機制,美國學者的觀察並非無的放矢。
-
最後時刻美國低頭,害怕大陸武力統一臺灣
7月25日,是中國限定的最後期限。昨天,中國外交部對如果不整改的航空公司扔下一句狠話:拭目以待!另一個消息,7月24日,東亞奧協在北京召開理事特別會議,決定取消臺中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另有消息稱,臺灣當局派員到美國乞求美國軍事支援臺灣,說如果沒有美國的軍事支援,大陸一夜就能佔領臺灣。
-
臺學者:美智庫認為兩岸統一時間在2021年前後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片 來源:香港「中評社」 在以「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為主題的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上,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曾祥鐸對最近東亞局勢的變化進行分析。香港「中評社」報導,曾祥鐸認為,美國圍堵中國有心無力;日本在釣魚島問題挑釁或為年中選舉;東亞局勢動蕩與中日朝韓四國全部糾結歷史,並且都有一定程度的世襲政治有關。曾祥鐸引用李光耀論點認為,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兩岸有和平統一可能性。 曾祥鐸認為,中日美三方的作用使東亞局勢令人擔憂。具體說來,造成東亞局勢動蕩的原因主要有下列6點。
-
最近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2020年武統
李克新(中國駐美公使) 美軍艦抵達高雄之日 就是「武統」之時 環球時報引述臺媒報導,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12月8日在中國大陸駐美大使館主講「解讀十九大報告」僑學界專場講座,其間就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其中包括「美臺軍艦實現互訪」的條文表示稱,「我可能要感謝你們美國朋友」,大陸沒有時間跟機會用
-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鑑意義
從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當時的臺當局「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起,在陸續推行多項改革方案中,浩大的教改工程啟動至今已經20年,在臺灣就影響程度而言,可謂僅次於民主改革的社會工程。
-
臺學者: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常態
參考消息網1月7日報導臺灣中時新聞網1月5日發表臺灣中華大學教授尹啟銘的文章,題為《臺灣經濟靠大陸才是新常態》。全文摘編如下:日前媒體報導臺當局行政部門人士的話表示:「隨著臺灣投資規模擴增,以後除非基期因素等特殊狀態,否則臺灣經濟成長高於全球平均及居亞洲四小龍前段班將會是常態。」不禁讓人對該人士的大膽預測感到佩服,另一方面則對於他有關經濟成長動力的解讀,若不是外行就是在故意誤導社會大眾感到可悲。
-
臺陸委會回應3名臺灣學者赴大陸任職-吳美紅 陳錕山 臺灣海洋大學...
原標題: 臺陸委會回應3名臺灣學者赴大陸任職 東方網5月30日消息: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發言人吳美紅29日稱,兩岸學術交流涉及到科技機密等,主管機關或委託單位應該要有建制和配套。
-
大陸又對臺灣放「狠招」 放寬臺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自2017年10月1日起,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標準,「均標」以上就可申請,「等於把臺灣一半學生都掃光」。 「學測」(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是臺灣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考試科目5科,各科最高為15分,滿分75分。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前25%)、均標級(前50%)、後標級(前75%)和底標級。大陸從2010年開始接受臺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當年由於是試辦,門檻是相當高的頂標(前12.5%)。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利用暑期赴滬實習,尋找新的發展機會臺灣大學生「逐夢上海」「很想來大陸看看新發展,也看看傳統文化教育和臺灣有什麼不同」,「大陸有近14億人口,想想這裡的發展機會就熱血沸騰。胡葆琳還叮囑臺灣大學生們,珍惜實習機會,認真體驗上海新型企業的職場環境,工作時好學不倦、勤勉有加,周末到周圍去走一走、看一看。上海市市委常委、上海海外聯誼會會長鄭鋼淼為這次臺灣大學生暑期實習活動啟動儀式主持亮燈。
-
為什麼最近島內和國際上都在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表?
臺經濟部門昨天公告修正《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首度納入如因「政治、戰爭」等因素,預期電力供應不足時,主管機關得啟動緊急限電,這個舉動也間接證實臺當局對臺海情勢升溫,兩岸恐失控爆發戰爭的緊張。 包括近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喊出「解放軍武統臺灣首戰即終戰」,引起網絡炸鍋,兩岸專家學者、政治評論員、資深媒體人也紛紛對「大陸是否會武統臺灣」、「大陸什麼時候武統臺灣」
-
兩岸統一對臺灣好處多,臺名嘴一番話吐露心聲,蔡英文真該聽仔細
前段時間,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梅州舉行,此次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來自兩岸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研討會。
-
臺學者:國民黨應團結縫合兩岸統一時間歧異
什麼天然「臺獨」、法理「臺獨」、文化「臺獨」等名詞,本質全都是「臺灣獨立」。各種不同形式、明的或暗的樣貌都不脫「臺獨」的本質,繼續走下去,只會逼死臺灣島內同胞。他認為,民進黨當局「去孫」、「去蔣」、「去中國化」,修改教育課網,直稱「全國」的中心是南投等,令人不寒而慄。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
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湖北庫正式發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表示,用文獻尋源,用文化尋根,是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關鍵點之一。2014年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彙編工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名義報中央臺辦批准,由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共同擔任主編,通過支持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彙編項目,保存並挖掘文獻價值,助力兩岸學術文化研究與交流。
-
洪秀柱談「統一時間表」:害怕統一是基於對大陸不了解
2035年實現基本現代化、2049年實現全面現代化」。對此,有大陸學者稱「中國統一進程完全與其同步,等於讓統一時間表呼之欲出」,讓島內再次出現對「武統」聲音的爭議浪潮,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日前在受訪時表示,大陸方面一直強調和平,堅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只要在這個軌道上,就不至於動武。「其實也不必等到『武統』,大陸如果狠下心來,在經濟、『外交』各方面上制裁,臺灣就受不了,光看陸客不來對臺影響就很大」。
-
臺學者:蔡英文不斷「切香腸」或觸大陸底線
編輯:常樂校對:百味中評社近日報導,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戚嘉林先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美國的挑釁越來越激烈 ,美國此前宣布美駐華大使離任,兩國的外交關係走向低谷。若在美國大選前發生所謂的「美臺實現建交」,那麼,中國大陸一定不會再繼續忍讓,定會採取行動修理臺灣。
-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7月2日,桃園市新興高中、新北市丹鳳中學與臺南市崇明中學等三所臺灣中學的學生又到達上海,一系列促進滬臺兩地民間交流的活動隨著暑期的到來,正在進入高峰。授課老師講著1990年代到大陸的體驗 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由民革上海市委會、上海交通大學和來自臺灣的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百餘位青年代進行了交流,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的專家學者,有企業的高管人員,還有主播和醫生。
-
臺灣向「獨」行,大陸向「統」忙,兩岸統一指日可待
美國大選開始倒數計時,臺海情勢也隨之緊張,而大陸軍機頻繁越過所謂的「臺海中線」對「臺獨」勢力進行警告。而臺灣近來確實越來越向「獨」上偏行,通過「臺美復交案」、「請求美國協助抵抗大陸」提案,向美申購武器,無一不是向世人表明其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