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2020-11-24 澎湃新聞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2016-07-03 15:08 來源:澎湃新聞

「我們的教科書裡,對於1949年以後大陸的發展只有兩節課,基本上只講1979年以前的歷史,很多臺灣青年對中國大陸不了解,有很多誤會。」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上,來自臺灣的年輕獨立時事評論人許陳品這樣表示。

在他看來,隨著兩岸青年交流的深入,類似的情況正在努力被改變。7月1日,來參加中山論壇的24位港澳臺青年結束了對上海的參訪。7月2日,桃園市新興高中、新北市丹鳳中學與臺南市崇明中學等三所臺灣中學的學生又到達上海,一系列促進滬臺兩地民間交流的活動隨著暑期的到來,正在進入高峰。

授課老師講著1990年代到大陸的體驗

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由民革上海市委會、上海交通大學和來自臺灣的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百餘位青年代進行了交流,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大學的專家學者,有企業的高管人員,還有主播和醫生。

第一屆「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論壇」現場。

作為臺灣青年的代表,許陳品在談及兩岸青年交流問題時坦言,許多臺灣年輕人並不真正了解中國大陸。「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裡,對於1949年以後大陸的發展只有兩節課,60多年的歷史100分鐘就講完了。」許陳品表示,在教科書關於這段歷史的敘述中,大都只提及1949年到1979年歷史,很少提及1979年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的情況,這就讓許多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印象停留在前30年。

「高中上公民課,講授基本的政治學、經濟學原理,我問老師,大陸的兩會是什麼意思?人大政協又是怎麼運轉的,但是老師說他也不知道。」許陳品表示,臺灣人對歐美國家很了解,對大陸很陌生,這也是他後來求學時決定投入大陸研究的初衷。

後來,在臺灣政治大學念書的許陳品為大陸交換生做志願者,一起旁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課程。授課的老師曾經是一位臺灣記者,上世紀90年代被派駐大陸,而他對大陸的很多體驗都來自那個時期。在授課時,老師提到在大陸搭臥鋪火車,用著破舊的枕頭棉被,空間非常狹窄,隔壁的人一伸懶腰就碰到他。「我到過大陸15個城市旅遊,於是我就問老師,你是什麼時候去的大陸,他說是1990年代,很多過時的、錯誤的訊息就是這樣被傳遞給沒有來過大陸的學生。」許陳品表示,再加上現在大陸和臺灣年輕人使用的網絡社交工具也完全不一樣,因此互相之間缺少好的溝通渠道。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程崇慶表示,希望藉助「青年中山論壇」這一平臺,拓寬兩岸青年合作交流渠道,創新符合青年人志趣的交流內容和形式,使交流更富活力與成效。

共同創新新業成為新的交流渠道

而在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會主委高小玫看來,在新的歷史時期,兩岸青年可以進行更多的民間交往,建立更多的聯繫和交流,尋找共同創新創業、共同發展的機會。

6月30日,2016年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暨全球華人青年創新活動就在上海舉行,臺灣亞洲大學參賽作品「基於服務導向之全向輪型影響伺候機器人」和臺北大學參賽作品「我的專屬代言人」分別榮獲特別獎和一等獎。

來自臺灣亞洲大學的同學們獲得特別獎。

來自臺北大學的同學們獲得一等獎。

獲得一等獎的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三年級的邱虹瑜和宋晉德,都是第一次來大陸,發現這裡有很多之前並不了解的東西。宋晉德表示,他對大陸盛興的物聯網很有興趣,希望將來能對相關信息多一些了解。獲得特別獎的是來自亞洲大學林浚德同學,他的母親是上海人,父親是最早到長三角創業的臺商。林浚德表示,父親從事建築行業,近幾年轉型智慧產業。「我父親趕上了在大陸的創業機遇期,大陸發展得很快,我們這一代如果沒有創新思維的話,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成功。這樣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林浚德說。

滬臺年輕人的民間交流已從大學階段拓展到中學、甚至小學。7月2日,第十一屆滬臺中學生才藝交流活動也正式啟動,從周一開始,桃園市新興高中與上海新和中學,新北市丹鳳中學與上海市大同中學,臺南市崇明中學與上海格致中學將分別進行校際交流,2016臺胞夏令營也將於7月9日開營,來自臺灣的學生將對上海進行為期五天的參訪,目的地包括東方明珠、朱家角、上海創業基地、四行倉庫等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灣青年,教科書

相關推薦

評論(317)

相關焦點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臺灣律師蘇逸修21日在臉書貼女兒初二康軒版地理科學習講義,其中「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取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多處對大陸經濟發展情況的描述嚴重失實,引發網友熱議。△圖片截取自臺媒學習講義雖然不是教科書,但都是學生搭配教科書使用。
  • 臺灣初中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民進黨必自食「仇中」惡果
    繼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史後,臺灣初中地理講義(搭配教科書使用)公然出現大量造謠抹黑大陸的言論。一些科目的教科書內容,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還極盡污衊造謠大陸之能事。 蘇逸修建議臺灣的家長們,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子女在學校念的課本寫些什麼,發現有問題的地方就自己教。 蘇逸修將這些內容貼在社交媒體後,迅速引發兩岸網民熱議。雖然這是一份學習講義,但學生都是搭配教科書使用的。
  • 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新課本對過去必談的周武王伐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漢末黃巾起義、三國、魏晉南北朝一概略過,史籍經典《史記》《漢書》全然不提,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蹤跡全無……無怪乎被島內教育界評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15日消息,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其中一版課本用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僅用1500字卻要講600年。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
  • 臺灣教科書回歸「一中」: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 不是玉山
    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曾是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小組委員會」成員,他昨天(22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介紹,與以往的課綱所不同的是,這個臺灣「高中歷史課綱微調新版本」,徹底排除了「臺獨」及「皇民化」思想,在史觀上回歸「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比如必須寫清楚中國(註:早前教材稱大陸為『中國』)第一大島是臺灣島,而不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而不是玉山;臺灣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所以『臺獨分子
  • 大陸行動支付發達,通膨率高?臺灣初中地理課本現「仇中」離譜言論
    事實上今年9月初,依舊是初中二年級,臺灣歷史教科書就因「去中國化」被鞭撻了一輪。因為歷史書被「大刀闊斧」刪減,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不只沒有三國歷史,《史記》、《漢書》、魏晉南北朝、貞觀之治、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統統不見了。
  •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當天下午,一場由臺灣高中生參加的慰安婦議題分享會在臺北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十多位臺灣中學生在歷史教科書之外,一起分享他們對慰安婦議題的認知。  帶著無比屈辱的記憶,走過殘缺、痛苦不堪的一生,「慰安婦們正在歲月中凋零」。康淑華說,我們有必要把這段歷史保存下來,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
  • 「大陸霧霾飄到美國」?家長曝臺灣初二年級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近些年以來,臺灣島內學生的思想心智,不斷被民進黨當局所修改的教科書所「毒害」。一些科目的教科書內容,不只是「去中國化」,甚至還極盡污衊造謠大陸之能事。臺媒《旺報》報導截圖據臺媒《旺報》9月22日報導,蘇逸修發現,自己女兒使用的臺灣地區初中二年級康軒版地理講義(康軒出版社出版,搭配教科書使用)中,對於大陸經濟情況的描述為「工業廢氣飄至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流行是因為提款機品質不佳」、「『一帶一路』製造窮國債務陷阱」、「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
  • 臺統派:消除臺灣人恐懼 統一大業水到渠成!
    【環球網綜合報導】兩岸關係未來會如何發展,是兩岸人民共同關切的大事,臺灣「中國全民民主統一會」總會長王化榛接受香港「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要談和平發展,一定要講中華民族,「統一的最大關鍵,就是史地教科書要回歸正確的歷史」。
  • 民進黨不肯告訴民眾的真相,蔡英文給這代臺灣人留下怎樣的傷痕?
    編輯:晨星在李登輝時期,將臺灣歷史教科書徹底攥改,這也使得新的一代臺灣人成長的過程中徹底將臺灣和大陸分開看待,甚至有不少臺灣青年認為臺灣是臺灣,大陸則是大陸。而到了蔡英文這裡,更是推進了「臺獨」進程,將大陸人直接劃分到「外國人」這個行列中去。可蔡英文以及民進黨根本沒有看到的是,臺灣不可能「獨立」,臺灣永遠都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如果臺灣在「獨立」的道路上走得離大陸越來越遠,那就是逼著大陸對臺進行「武統」,屆時只會讓臺灣民眾接受時更痛苦。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在18世紀以前,東西方各種文化、文明的政治統治方式的外在表現基本上是一種「普世主義」,具體形式就是皇權、王權和教權統治的國家形態。  但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17世紀歐洲「30年宗教戰爭」,傳統的國家形態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由於盧梭和伏爾泰一批學者的影響,「天賦人權」以及「公民社會」的概念開始產生。
  • 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三國鼎立」時期的內容甚至完全...
    臺媒查證後發現,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歷史被刪到僅剩4頁,2000多年歷史僅用1600字就講完了,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延伸閱讀臺灣小學課本宣揚「加入聯合國」?「臺獨」洗腦連孩子都不放過4月,網絡上流傳一張今年臺灣翰林版小學六年級下學期社會科教科書第33頁的插圖,簡要地說明「臺灣一直積極想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因受到中國大陸的阻撓,至今尚未成功,連帶無法加入許多聯合國所屬的國際組織,如WHO。」
  • 「大陸霧霾飄至美國西岸」?臺灣初二地理講義大肆抹黑大陸
    臺灣初二地理講義多處抹黑大陸。中國臺灣網9月23日訊 繼新版初二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史後,臺灣初中地理講義(搭配教科書使用)公然出現大量造謠抹黑大陸的言論。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律師蘇逸修22日在社交媒體發出讀初二的女兒使用的由康軒出版社出版的地理科學習講義,講義中描述大陸的經濟情況是,「中國工業廢氣飄至臺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盛行是因為提款機質量不佳」、「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遷國際公約」等,引起網友熱議。蘇逸修表示,在教育中埋入偏頗和仇恨的種子是錯誤和危險的,現在不但孩子的中國歷史要自己教,恐怕連地理也是如此,「家長太難了。」
  • 臺灣人最愛看這部大陸電視劇 最愛買這款大陸手機
    延禧攻略劇照海外網12月13日電近日,谷歌出爐了臺灣地區2018「熱搜排行榜」,一部大陸電視劇在臺灣掀起搜索狂潮。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12日,谷歌公布了臺灣地區2018年的「熱搜排行榜」。在熱搜人物榜單中,韓國瑜、柯文哲和陳其邁位列前三。而大陸電視劇《延禧攻略》則在「關鍵詞熱搜榜」中排名第二。除此之外,前五的關鍵詞還有世界盃、地震、運彩和「中選會」。
  • 離大陸比臺灣還近,臺灣唯一不講閩南話的馬祖跟媽祖到底什麼關係
    媽祖祭典於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以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在中國大陸,媽祖廟分布在22個省市的450個縣,媽祖誕生地福建莆田就有316處之多,海南約有200多座,香港有57座,澳門現有媽祖廟10座,臺灣全島有1500多座。
  • 臺灣青年:像我們這樣臺灣青年來大陸,其實對的
    早在2005年,看好大陸的廣闊市場,張元豪的父親從臺灣彰化來到山清水秀的長汀縣鐵長鄉,租下山地種起高山茶。2010年,張元豪決定辭去臺灣的工作,跨海來到長汀繼承父親的茶產業。【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張元豪多少有差異,不會差太多,其實我覺得像我們這樣臺灣青年來大陸,其實對的,因為大陸機會還是比臺灣相對多,而且就是市場也更大。
  • 臺灣家長太難了!新版臺灣初二地理講義被曝多處失實、抹黑大陸
    蘇逸修稱,這份臺灣地區初中二年級「康軒版」地理講義(康軒出版社出版,搭配教科書使用)中,對於大陸經濟情況的描述為「工業廢氣飄至日韓甚至美國西岸」、「行動支付流行是因為提款機品質不佳」、「不願意積極配合籤訂氣候變化國際公約」等等。蘇逸修將這些內容貼在社交媒體後,迅速引發網民熱議。
  • 臺灣寫真:「阿嬤家」開館一周年 籲更關注慰安婦歷史
    康淑華說,我們有必要把這段歷史保存下來,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  為保存歷史,康淑華所在的「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籌劃成立紀念館,歷經12年的周折,才在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找到現址。  儘管康淑華有意在館內設置更多有關大陸慰安婦的史料,但目前館內所呈與大陸慰安婦相關的史料確實不多。「臺灣民眾對大陸慰安婦的遭遇認知是很有限的。」康淑華說。
  • 臺灣青年:大陸發展很好 對未來十分期待
    該院是廣州市屬科研單位,2014年成立「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將科研創新與吸引臺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相結合,成為服務臺青創業發展的平臺。2018年7月,廣州出臺60條惠及臺胞措施,其中提出培育和引導符合條件臺企申報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並按相關政策予以補貼和獎勵。廣州還設立每年1000萬元人民幣的「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與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對相關企業、團隊予以支持。「去年大陸出臺惠及臺企臺胞的『31條措施』後,我們可以更好享受同等待遇,我不再是遊子的心情,廣州也可以是我的家。」張彥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