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像我們這樣臺灣青年來大陸,其實對的

2021-01-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

【解說】地處閩贛交界的福建省長汀縣鐵長鄉山巒起伏,山清水秀。十年前,來自臺灣彰化的張元豪看到了這裡發展茶產業的機遇,毅然辭去了在臺灣的高薪工作來到長汀,在這裡,他不僅收穫了事業,也找到了真愛。日前,中新社記者來到福建長汀,約訪了張元豪。

【解說】初見張元豪,這位白淨斯文的80後臺灣小夥正在廠房內仔細篩茶。長汀縣鐵長鄉的地形地貌和氣候與臺灣彰化、南投等地非常相似,很適合種植高山茶。早在2005年,看好大陸的廣闊市場,張元豪的父親從臺灣彰化來到山清水秀的長汀縣鐵長鄉,租下山地種起高山茶。2010年,張元豪決定辭去臺灣的工作,跨海來到長汀繼承父親的茶產業。

【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張元豪

多少有差異,不會差太多,其實我覺得像我們這樣臺灣青年來大陸,其實對的,因為大陸機會還是比臺灣相對多,而且就是市場也更大。

【解說】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父親的支持,於是,2010年,張元豪就來到了長汀,正式接管茶廠。剛開始,對於高山茶,張元豪知之甚少,他從學習制茶起步,漸漸地掌握了茶葉的種植、加工、銷售全過程。如今,張元豪已經從一位機電專業的碩士生變身為一名幹練的茶商。

【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張元豪

現在一年的量大概是在3萬斤左右,走的路線走得比較精緻的路線,然後做一些細分市場。臺灣茶系列就是做更細分市場,例如說臺灣的貴妃茶,東方美人茶還有蜜香紅茶,這些茶就是臺灣原本就有的茶葉,但是現在大陸市場上比較少,差不多是供不應求的狀況。

【解說】在長汀創業期間,張元豪邂逅了剛大學畢業的客家女孩董仁花,兩人很快相識相戀,成立了溫暖的小家庭,並孕育了兩個孩子。在大陸創業十年,張元豪坦言收穫滿滿。

【解說】在張元豪的茶廠內,記者見到了年逾五旬的丁三秀。她曾是鐵長鄉的貧困戶。自從十多年前丈夫去世後,她便來到茶廠工作,靠著每個月兩三千元穩定的收入,丁三秀將一對兒女拉扯大。

【同期】當地貧困戶 丁三秀

他(丈夫)去世的時候,我的兒子才兩歲,一個女兒才五歲,在這裡當然很困難,反正到現在是很困難,一個讀衛校,一個讀初三,我要照顧他的生活費。在這邊我有小孩子各個星期要回家,我可以照顧得到,我還有一個婆婆九十多歲了,要照顧她。

【解說】多年來,張元豪一直堅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茶葉產業化道路,一方面優先吸收貧困戶到企業務工;另一方面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先後帶動十餘戶貧困戶一起種植茶葉。像丁三秀這樣在張元豪廠子裡工作的貧困戶並不少。

【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張元豪

我們公司因為來得早,因為我們那時候是05年過來,鄉裡面第一家廠,發茶苗給村民種,然後跟他們籤保收合同。

【同期】長汀縣鐵長鄉鐵長村支部書記 吳翌華

(茶廠)帶動我村12戶的貧困戶參與制茶採茶過程,每戶貧困戶每個人每天的收入是80到100元(人民幣)左右。

【解說】採訪中,張元豪也和記者規劃著茶廠未來的發展,在茶山上,他打算建設茶樓與民宿,種下山櫻花,發展休閒茶園,吸引遊客來到鐵長鄉旅遊。對於未來,他信心滿滿。

【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張元豪

我們現在就是儘量去往那種休閒農業去走,然後就是在茶園上面蓋了茶樓,希望就是說結合我們在縣城的一些宣傳點,因為更多遊客進來然後這些村民他們有更多收入。或者是一些其它產業能再延伸出來這樣子。

記者 吳晟煒 福建龍巖報導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致辭時表示,不管遭遇多少幹擾阻礙,兩岸青年繼續走近走親的堅定步伐不會停、不會斷;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兩岸關係終將撥雲見日,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
  • 臺灣大學生:大陸的發展機會讓人熱血沸騰
    「我們通過反覆挑選,錄取了20位臺灣大學生,安排到途虎養車、新再靈科技這樣的新經濟企業進行暑期實習,是主動回應臺灣學生到大陸創業、就業需求,幫助臺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香港大中華會主席、黃埔二期抗戰將領胡靖安之女胡葆琳這樣說。
  • 臺灣青年:大陸發展很好 對未來十分期待
    廣州還設立每年1000萬元人民幣的「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與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對相關企業、團隊予以支持。「去年大陸出臺惠及臺企臺胞的『31條措施』後,我們可以更好享受同等待遇,我不再是遊子的心情,廣州也可以是我的家。」張彥彬說。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12-12 18:41: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我的海峽論壇故事——臺灣青年吳宇恩
    我來參加海峽論壇主要是因為我是一個青年的身份,我知道現在的政策開始會重視青年這塊。像我去年來的時候,其實那個青年圓桌會議全場大概就我們這一團七、八個孩子是青年人。我就想這些爺爺奶奶們肯定是有為兩岸青年鋪過一座橋,奠定了基礎。但是我覺得他們(現在)放手給年輕人做,他們應該變成一個監督、領導,讓我們知道大方向應該怎麼走。其實主要架構,畢竟青年的事情青年做主。
  • 臺灣青年代表:不了解大陸,因教科書只講1979年以前歷史
    :澎湃新聞 「我們的教科書裡,對於1949年以後大陸的發展只有兩節課,基本上只講1979年以前的歷史,很多臺灣青年對中國大陸不了解,有很多誤會。」
  • 臺灣大學生就業壓力大 碩士搶當清潔工賣場工
    我們公司標準提高那麼多唷!」她表示歡迎,但認為他們一開始可能覺得屈就,建議順應環境調整心態,才能從中學習。而臺灣弘光科技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生蔡克斯認為,臺當局廣設大學,沒積極解決青年就業問題,才會造成大學畢業生或碩士生爭工作,全都是2萬多元起薪,大家只好「先求有,再求好」。
  • 當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想來大陸
    陳雲英代表的說法,正是源於這幾年大陸不斷推出的新政策,特別是31條,對於臺灣同胞實行與大陸民眾一樣的同等待遇,解決了臺胞的很多實際困難,祖國大陸對於臺灣同胞的吸引力,也自然是越來越大了。  在吸引臺灣學生前來就讀方面,除了大陸官方降低臺生入學門檻,也有越來越多高校開始提供臺生名額。
  • 臺生:臺灣人還以為"大陸啃樹皮" 其實進步嚇死人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海外網1月17日電 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來到大陸遊學,才真正了解到這裡。近日,一位久居大陸的臺灣學生感嘆,部分臺灣人還停留在「大陸啃樹皮」的刻板印象,其實大陸的進步「嚇死人」。
  • 臺灣朋友驚呼:大陸的大學校園好大,我們臺灣的大學好小!
    這位朋友在大陸的大學裡任教,已經來了好幾年了,至少有六七年。人非常友好,典型的臺灣口音和臺灣長相。我和他也有很多聊的,但是有一個話題我們從來沒有提半個字,那就是關於統一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我們之間是不能聊的,否則就無話可說了。
  • 「塞裡木湖很像我們臺灣花蓮吔!」
    (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中國臺灣網7月28日新疆伊寧訊(記者 王怡然) 「塞裡木湖很像我們臺灣花蓮吔!」7月25日,「你好新疆——塞外江南大轟趴」採風團一行乘坐的大巴車剛駛近塞裡木湖,臺灣旅遊節目達人呂憶雯就興奮地扭頭對同伴說。採風團的其他臺灣自媒體達人也紛紛趴在車窗旁舉起手機、相機、DV開始拍攝。
  • 以「夢」為馬過海來的臺灣青年們
    作為大陸首個涵蓋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四區疊加」的省會城市,福州對以「夢」為馬過海而來的臺灣青年們展示出特別的吸引力。  「感覺在這裡創業變得容易,說不定我們會以兩岸合作的方式參與青年創業。」張舒媛說。  24歲的臺灣新北市女孩周詩婷是第二次來到福州。
  • 大陸「磁吸」臺灣人才 臺基層質問蔡英文:有膽量讓陸青來臺灣就業?
    大陸對臺灣青年的「磁吸效應」越來越強(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環球網綜合報導】中共十九大後,大陸方面祭出一連串的政策,向臺灣青年學者、學生招手,日前一項民調顯示,有四成臺灣民眾願意赴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創下八年來的新高。
  • 臺灣大學生訪問團在北京
    臺灣成功大學 學生 洪梓馨:在臺灣有看一些報導就知道北大一些古蹟很多,很漂亮,來之後才知道真的很大,很漂亮,其實北京的大學生比我們想像中的還活躍很多,其實都很活潑、很熱情。  臺灣成功大學 學生 李琳:像我爸以前也有來過北京,他就跟我說,你要好好學學北大的學生,他們都從早上開始念書,要念到晚上,其實這是我們臺灣學生應該要學習的,因為臺灣普遍大學生就比較不用功,我是這樣覺得。
  • 大陸電視劇在臺灣熱播
    所以觀眾看完以後,臺灣老百姓他就看到真實的,當時的一種文化效果,所以他感覺到真實。藝術上面只有真的東西才能感染人,只有感染人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只有打動人的,觀眾才能從這裡面得到美的享受,甚至得到一定的啟迪。  主持人:大陸有非常多的這種優秀的電視劇,不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但是我們注意到,特別是這樣的歷史劇,這種大片臺灣的觀眾是格外青睞。
  • 臺灣冬天也會下雪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50:24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最近北京下起了初雪。
  • 扮靚梧桐樹 引得鳳來栖 六大亮點看溫州「臺灣元素」
    目前,我市重點對接溫州同鄉會、臺灣農會、村裡、學校、基層行業協會、同業公會等,與臺灣各類民間組織結對53對,與臺灣各類行業協會結對36對,形成常態化交流機制;  這一年,溫臺兩地青年聚焦創業創新。一句「好近好親好暖心的大陸創業城市」,生動道出了臺灣青年對溫州創業的讚譽之詞及親密感受;「築夢溫州」臺灣青年人才對接會、阿里巴巴「諸神之戰全球創客大賽」臺灣專場等活動的舉辦,讓溫州在臺灣青年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市已成功吸引3000多名臺灣青年來溫聯誼交流,近700人實習實踐和創業就業,現有70名臺灣博士人才在溫工作。
  • 臺灣人在大陸:臺灣人根本沒有什麼好優越的
    中新網12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刊載文章《第一份工作在大陸 不全然是好事》,文章作者是一名曾在大陸航空公司工作的臺籍空乘人員,她回憶了曾與她共事的另一位臺籍空乘捏造學歷、專注人際而非做事等行為,寫道「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些現象,其實,臺灣人根本沒有什麼好優越的,如果沒有經過良好的教育跟環境,其實臺灣人跟大陸人根本沒有任何差異。」
  • 2018,臺灣青年我想對你說(五):西進大陸 一飛沖天
    ,叔伯阿姨們圍繞著一個小夥,問問他在大陸工作好不好,生活能否適應,是不是交了個大陸女朋友⋯⋯。但如果繼續流在臺灣消耗青春,幾年過去,大概這輩子就只有龍困淺灘之憾了。   2月底國臺辦釋出惠臺31條措施,此後十多天以來,臺灣內部「叫好」與「唱衰」兩方聲音持續叫陣,攻防此起彼落。爭論能如此激烈,代表惠臺措施的確是成功且有影響力的政策,敲進人民心砍裡。尤其「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的宣誓,更替兩岸邁向實質生活面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 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從大陸看到臺灣
    ­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