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理論突破:無損耗地傳導電力與能量

2020-12-03 量子認知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能量體現為為某一個物理系統對其他的物理系統做功的能力。在能量產生和傳輸過程中總是會損失能量。比如每年在電力傳輸、發動機運轉和機械設備中都會損失無數的能量。因此,科學家們歷來都在渴望與尋求,如何以最小的損失來產生和移動能量,或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法,尤其是在當代對於人類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在,芝加哥大學的三位科學家通過理論計算,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製造出能以100%的效率同時傳導電力和能量的材料,而不會因熱量或摩擦而損失任何能量。該突破性研究刊登在最近的《物理評論》上。

在此研究中,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物質框架來達到這一目標。他們是如何提出這一全新物質框架的呢?這一全新物質框架是什麼呢?

我們已經知道,超導體是一種可以永久導電,幾乎零損耗的材料,對超導體的認知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但是直到最近幾年,科學家們才設法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一種類似的材料,該材料可以幾乎零損耗地傳導能量,稱為激子凝聚物(excitoncondensate)。

激子是固體中的一種基本的元激發,是在半導體和絕緣體中形成。凝聚態,指由大量粒子組成並且粒子間有很強相互作用的系統。

超導體和激子凝聚物都是難以製造和保持運轉的棘手材料,部分原因是科學家們目前並不完全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而且其背後的理論還不完善。但是,確實知道,超導體和激子凝聚物這兩者都涉及到量子物理的作用。

所以,研究人員大膽猜想,可否將超導態和激子冷凝態這兩種不同狀態用在同一種材料上。該研究小組是專門研究通過計算來探索材料和化學物質的特性和結構的,因此,他們開始將不同的組合,模擬到計算機模型中。他們仔細研究了許多可能性,令他們驚訝的是,在某一區域中確實發現了這兩個狀態可以同時地存在。

研究發現,這兩種狀態之所以可以同時存在,是因為在正確的配置下這兩種狀態實際上是糾纏在一起的,這是一種量子現象,使得其中系統變得無形地連接在一起。

在此以前,業界普遍認為,這兩種狀態是獨立存在、兩者無關的。這一研究成果挑戰了這一傳統基本觀念,從而將開闢一個激子和費米子對的雙凝聚物的新領域。

通過利用先進的數學方法,研究團隊證明了,由於量子糾纏,理論上即使在人眼可見的宏觀尺寸下,這種雙凝聚物也應存在。這意味著這種雙凝聚物可以實現新型的材料,例如雙層超導體。目前科學家們正在與實驗小組合作,以探查是否可以在真實材料中實現理論預測。

如此將超導性和激子冷凝物結合在一起全新的物質框架理論,將可以製造出能以100%的效率同時傳導電力和能量的材料,而不會因熱量或摩擦而損失任何能量。研究人員表示:「能夠將超導性和激子冷凝物結合在一起,這將對於電子、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等許多應用領域而言,都將是驚人的。」

參考:LeeAnn M. Sager et al, Potential coexistence of exciton and fermion-pair condensations, Physical Review B (2020).

相關焦點

  • 重大突破!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國家計量研究所探測器輻射測量實驗室負責人Lutz Werner博士評論說:在看到結果後,我立即意識到這是一項重大突破!同時,對於我們夢想提高靈敏度的計量學家來說,這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步。
  • 重大突破!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
  • 自由能源取得重大突破,真相難以想像
    自由能源取得重大突破  Sergei M. Godin 和 Vladimir V. Roschin是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高溫科學研究機構的首席科學家。      俄羅斯的&39;照片,據說可自給自足,同時提供7千瓦的能量   啟明星小組「在能源箱實驗中發現了關於溫度損耗和離散的磁力牆的相似的現象」,磁力牆包含一系列的圍繞一個磁環的環形轉動磁力圈。這些不同尋常的「磁力牆」以及降溫區域都發生在該裝置附近,首次由啟明星物理組發現,此前沒有被任何獨立組織複製成功。
  • 重大社會風險的形成機理與傳導機制
    什麼是風險,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不確定性,即某一事物或事件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但並不是任何不確定性都可以被稱為風險,因為風險是相對於人而言的,更進一步,是相對於人的利益而言的,因此我們通常將基於人的利益相關的某一事物或事件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稱為風險。從理論上講,與人的利益相關的事物發展變化,不論是朝著對人的利益增長方向變化,或者是朝著利益損失方向變化,都具有不確定性,均可被稱為風險。
  • 中科大新型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電動知家消息,記者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對哲學的重大突破
    他通過計算,確認幾乎所有被觀測的星系,它們都在不斷地遠離地球。如此這般,則意味著宇宙並非是靜態的,而是在膨脹之中。參觀結束,愛因斯坦沮喪地對哈勃說,你是對的。於是,愛因斯坦修正了他的相對論方程,將「宇宙常數」一項刪除。愛因斯坦對其理論的的修改,意味著他接受了全新的宇宙觀,即宇宙一直處於膨脹擴大之中。而這個事實,是與當時哲學界幾千年的傳統觀念所衝突的。是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粉碎了哲學界的千年陳腐謬論。後來的1990年,美國發射了哈勃望遠鏡,再一次驗證了哈勃的理論。
  • 目前人類還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能量及能量的產生和傳導的方式
    因此,對能量的產生和傳導,在理論上作出了主觀的臆測和解釋也就成了必然。也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理解進入了盲區,從此人們就只能在實驗的現象的層面上思考問題,造成的結果是,人們只能在技術層面上有所收穫,理論實際上已脫離了實際,而且越走越遠。比如說,人們在解釋電的傳導時,把它解釋為電子的流動,這種解釋在我看來簡直不可理喻。首先,這些電子從哪兒來的?人們在無中生有,在曲解。其次是,如果有這些自由電子,那麼原子結構的穩定性又怎麼保持?
  • 違反牛頓第三定律的EM引擎是天方夜譚還是重大突破?
    原理大致是:用電力在密閉的錐形腔內產生微波,微波在腔內來回反射,在兩端產生的推力差即可作為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太陽能提供電力來維持微波的運動。   EM引擎的過去和現在   2001年英國的一家衛星推進器研究公司SPR Ltd.提出了EM Drive的概念,由科學家Roger Shawyer率先展開研究並在2003年完成了原型機。
  • 中國科大在新型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合肥10月9日消息(記者劉軍)記者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
  • 介質損耗因數(tanδ)測量和繞組對地和繞組間的電容測定
    這種增大,主要是由於極性分子隨頻率變化而做定向轉動時所產生的分子間的摩擦力引起的發熱和能量損耗,即介質極化所造成的。所謂的介質極化是介質中電子、離子等在施加電場作用下形成的偶極子現象,根據產生介質極化的機理,介質極化可以分為以下4種類型:(1)電子極化。
  • 中國科大獲"新型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重大突破
    央廣網記者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
  • 中國科大獲「新型鋰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重大突破
    來源:央廣網 劉軍央廣網記者9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
  • 三相三柱式配電變壓器負載特性對其空載損耗在線檢測的影響
    空載損耗是變壓器的重要參數之一,合肥工業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國網安徽電力培訓中心的研究人員鄒明繼、吳琦、馬璐瑤、鮑曉華,在2019年《電工技術學報》增刊2上撰文,針對三相三柱式小容量配電變壓器,提出一種在線檢測其空載損耗的方法,推導出空載損耗的精確計算公式,並建立空載損耗計算數學模型
  • 電能運輸或不再有損耗——中國二維高溫超導體的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然而前幾年特別火的一個科研成果,隨著技術始終無法突破,超導體材料始終只能在實驗室內進行。無法應用到實際,這個話題便慢慢被人無視。但是,就在前幾天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並且,該成果以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上!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而高溫超導體是指無需加熱就能夠在液氮溫度下導電且不會損失能量的材料,其通常也指在液氮溫度以上超導的材料。它們目前被用於低損耗輸電,並可作為量子計算機等下一代設備的基礎構件。人們在1911年發現超導體的時候,就被其奇特的性質,即零電阻、反磁性和量子隧道效應所吸引。但在此後長達75年的時間內,所有已發現的超導體都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才顯示超導。
  • 引入新的熱傳導理論,以尋求高效熱電材料!可行嗎?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如何推導出一個更通用的公式,可以很好地描述這兩種材料,以及介於這兩種材料之間的所有東西。圖片:Michele Simoncelli, EPFL在研究論文中,他們從耗散量子系統的一般理論中推導出了微觀方程。原來佩爾斯拋棄了熱傳導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在熱傳導中,振動激振可以像量子一樣從一種狀態隧穿到另一種狀態。
  •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無論速度多慢的電子都可以輻射電磁波首次實現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 顛覆傳統自由電子光源形式清華新聞網4月12日電  4月11日,電子系黃翊東教授課題組劉仿副教授在《自然·光子》(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了「集成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晶片
  • Coss滯回損耗在高密度電源適配器應用中的影響
    但是,由於在高輸入電壓時發生硬開關工作,加上無法回收變壓器洩漏能量,因此適配器可以達到的最大開關頻率會受到限制。軟開關工作可以避免開通損耗,實現相對較高的開關頻率(通常高於120kHz)。此時,剩餘的影響MOSFET的主要損耗機制只有關斷損耗、傳導損耗和所謂的「Coss滯回損耗」——將在下一節中講述。